让化学实验引领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快车道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以化学实验为牵引,有效引领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快车道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做法:一、运用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二、运用实验,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运用实验,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四、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 操作 探究 发散性思维
关于化学实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作出了这样的阐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可见,化学实验是搞好化学教学的基础,它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当今化学教材尤其重视并强化实验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实验,多动手操作,以此来完成课标所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品尝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刚涉入化学学习地带之际,要善于开动脑筋,依据课标理念和学情,切实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以化学实验为牵引,有效引领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快车道。
一、运用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但也有学生会望而生畏,产生一种畏难情绪。笔者认为: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就是让刚接触化学的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富有趣味的课程,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因此,在起初的化学课上,教师不妨运用一些传统的诸如“空瓶生烟”“魔棒点灯”之类的富有奇幻色彩的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化学学习的魅力,对化学课程“一见钟情”。如执教“水的组成”这一内容时,笔者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当学生得知水可以通过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顿感化学变化的奇妙,也体会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认识到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执教“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后组织学生完成了三个实验,即酸雨与树叶的反应、酸雨与大理石的反应、酸雨与镁条或锌粒的反应。学生亲历了实验过程,认识到了酸雨对人类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
二、运用实验,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演示实验最能吊起学生学习化学的胃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教材中均有体现。这些实验对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验证,对一些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了阐述,有利于锻炼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在“分子”的教学中,笔者演示了碘在酒精中扩散、氨的挥发的实验,增强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笔者演示了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开始燃烧并产生火光。演示完毕后,笔者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铜片上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而红磷却不能?2.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水中的白磷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补充演示了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许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请学生仔细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用心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出了燃烧的条件。课堂实验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看得真切,理解得透彻,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运用实验,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学生学习化学不能只停留在听的层面,也不能停留在看的层面,而要向更具建构意义的学习——动手去做这个层面迈进。动手操作是形成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操作的过程需要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究,分析、解决化学问题,亲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顺利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动手参与的操作平台,尽可能多地把一些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小组实验;或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也会潜滋暗长。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实验时,先让学生自主寻找材料,每位学生在实验前十天准备3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并将三个瓶子分别装满水、装入少量水、使其内部保持干燥,再分别在三个瓶中放进一根铁钉。而后,要求学生每天仔细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学习到该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积累了感性认识,对相关问题的回答、交流与讨论也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再如探究“钠的性质”的实验,笔者不是自己演示,而是安排前后桌四位同学一起进行合作实验。在笔者一步步指导下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并及时填写实验笔记。实验完毕,相关的结论也见诸文字。小组合作实验的开展,使教师不再唱“独角戏”,学生也由观众转变为“群众演员”,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使之感受多多,收获多多。
四、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教学应当是以实验为主,去引导学生发现性质与规律,并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研讨与学习。化学课本中的诸多概念、理论大都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并且多以实验事实引入。如何处理这些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笔者始终坚持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进而发现并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上只告诉学生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则对实验进行了这样的改进:首先向学生介绍几种活泼的金属,如锌片、镁片、铁片和两种酸(稀硫酸或盐酸),并简介两种实验装置,然后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讨论,选择出物品的最佳组合,再通过实验找出装置的不妥之处。问题的彩球抛了出去,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激发,各组同学彼此积极配合,通过反复实验与讨论,终于确定了最佳的物品组合与实验装置,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性实验。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涉猎新知,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和辅助作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 李忠儒.化学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
(责编 张宇)
推荐访问: 快车道 步入 引领 化学实验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