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族高校生态学课程的优化对策

2022-03-03 10:16:14 | 浏览次数:

【摘 要】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文章基于民族高校学生特点与发展现状,结合党和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期望,以培養少数民族人才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就生态学课程有关内容,以期从优化生态学理论知识体系 、加强服务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引入分层教育方案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人才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同时也为学科的长足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生态学;民族高校;分层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5-0109-002

【Abstract】As the main course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ecology is of great importance.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ethnic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party and country.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ethnic minority talents to serv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In terms of ecology course,the author optimize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cology and strengthen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In ethnic regions,the introduction of a stratified education program will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in minority areas.Meanwhile,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ubject.

【Key words】Ecology;Ethnic universities;Stratified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其源于人类与自然界长期辩证关系发展中总结出的规律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1]。是随着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应运而生的。这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也是国内自然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为满足国家发展大战略,以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为己任,教育者需要在生态学教学上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培养出一批民族地区急需的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通晓民族语言的学科尖端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的创新型建设,进而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为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1 民族高校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涉及十分广泛,是内容庞杂的一门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农学、环境学等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内容[1]。不同专业领域教学教育者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民族院校的办校宗旨主要是面向各个民族地区,培养专门的人才。教育者须在授课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色重组课程内容、合理引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状况作为教学案例、提高交叉学科授课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课程重点,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 各地区学生个体差异大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学生个体水平差异也很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基础不一致,对教育的接受能力参次不齐;语言沟通的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教育者如何衡量好课程内容是一个难点,既满足基础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保证基础较弱学生接受并掌握授课内容。

1.3 办学初衷与培养目标单一化

民族类院校由于建校历史长短不一、学科基础不同,部分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化不够突出,办学体制与教育机制的建设远落后于现代的发展需求。办学初衷与培养目标的单一化这一现状,使得民族高校“专业应用与民族地区匹配度不够”“人才输送与国家战略布局契合度不强”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2]。教育者能否主动探索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本规律并结合“特色化”课程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国家民族地区输送人才也是亟待突破的又一难题。

2 民族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方案

2.1 优化生态学理论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输出人才的质量。党和国家对民族高校的新期望是培养适应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旨在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其培养出高端人才,尤其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的需要。因此,课程知识体系一定要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态学相关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弱。教育者的任何教学手法和教学目标都应注重培养基础学习能力,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针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授课方向,教育者需要不断的选择与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学科发展的背景,将陈旧的、重复的知识进行优化与整合,将基础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学科知识及相应的发展规律传授给学生。授课过程应引入相关学科动态、国内外研究热点以及民族地区发展动态、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间接的培养学生利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2.2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灌输式”教学已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3]。现代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这一教学方法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面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教育者要将课程内容丰富起来,不断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的调整课程内容,合理地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地探索,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思考,同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时,可以请同学从身边的实际案例中选材,以照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家乡的生态系统状况,经过教师筛选后,选取合理的案例作为授课内容,由此引出环境问题并启发同学主动发现身边的生态问题、了解修复措施,讨论并制定模拟修复方案。许多生态状况都可以代表一类生态问题,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3 加强服务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曾有学者提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定是相互促进学生进步的两个基本方向。传统的实践课程通常选为野外实习,生态学的野外实习内容是多个学科交叉的整合,与植物学、土壤学、动物学、水文学和环境学等实习内容有较大的交集[4]。作为民族高校的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状况,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实习内容。笔者认为可以更好的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如民族地区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索创新能力。学生可自由组队,教育者当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例如,在讲授植物群落特征此章节内容时,可以鼓励内蒙古自治区的同学进行某草地生物量测定的野外实习。通过体验和感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探索隐藏的生态学规律,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文献检索、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加了解所在民族地区的环境状况,为日后服务民族地区科技进步打下基础。

2.4 鼓励分层教育学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民族高校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解方式。处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长期生活在各自的民族地区,与汉地文化、习惯、语言等方面均有差异。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突出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考核方式[2],教育者应真正的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目标分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潜质分层教育。此分层不是仅按照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就将他们分成优、良、差几个等级。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差异,结合他们擅长领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以及考核标准。如:可以粗略的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接受能力强、善于动手创新、乐于探索者,教育课可引导、培养此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二是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乐于钻研,可以引导建议此类学生加入研究型学科课题组进行学习。这样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不仅使学生最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也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培养,同时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与适当提高课后作业难度的方式来促进对其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后续的教学作铺垫。

2.5 考评方式的改革

改变应试的考核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考试”“只突击考试内容”“学过了专业知识但是不会用”这种陈旧思维模式[5]。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开始就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同时将考核当成是对自身教学质量的一个反馈。首先,降低笔试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比重,这部分是对学生关于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其次,提高民族地区野外实习课题的考核标准,每个课题组就自身参与的学科在期末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进展分析报告,并结合检索的文献、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初步结论分析等内容进行详细汇报,这部分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最后可以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科研项目资助。使考评公平的评估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进行,从未完成。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必然成为民族兴旺的大事。民族高校更应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与进步。本文分析了目前就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主要探讨了如何针对民族高校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扎实并巩固生态学理论知识,从而培养促进民族发展的特殊人才,同时走出一条少数民族生态学领域人才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波,王文.关于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A].大學教育,2095-3437,(2014)17-0035-03.

[2]秦春,耿桂宏,陈炜烨,等.民族院校工科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研究[J].上山东化工,2017,46(14):159-160.

[3]杜红霞,石辉,王丽,张军.工科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A].新校园,2016,1(386),42-43.

[4]高梅香,林琳,张利敏.生态学作为自然地理专业野外实习重要内容的探讨[A].林区教学,2017,1(238),5-6.

[5]管骁,黄凯,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食品工业,2018,01(39),219-223.

推荐访问: 生态学 对策 优化 民族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