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美猴王

2022-03-03 10:20:48 | 浏览次数:

计划往往会与当地居民、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矛盾。

铜仁市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渗透到全社会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黔金丝猴在内的珍稀物种保护机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们希望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亚热带原始林族群能在梵净山繁衍生息,不断壮大。但将这些古老物种的延续仅仅寄托于孤岛式的栖息地,既脆弱又危险。

百余年的苦苦寻觅,让我们走近了黔金丝猴的世界,同时又难掩困惑。黔金丝猴的遭遇像极了那个亘古隐喻:它们的今天,会否是人类社会的明天?

秘境寻踪

淡蓝色脸颊上,点缀着圆润肥厚的嘴唇,乌黑明亮的双眸,仿佛隐藏着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密码。10月中旬,当《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梵净山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见到黔金丝猴时,被其高贵美丽的样貌深深打动。它们健硕的躯体布满柔密的青灰色毛,杂以银白、苍黄两色,在阳光照射下,大块色斑晶莹剔透。

这4只人工饲养的“美猴王”,时常在自己的笼子里攀爬戏耍,偶尔也会爬到笼子上方眺望远处的梵净山。那里原本是它们的家园,但父母或祖父母因人类科研的需要被请到这里后,作为仔一代、仔二代就再也没有回到野外。

黔金丝猴在野外生活时喜欢群居,只有族群的头领在竞争中败下阵后,才会远离族群单独行动。这种孤傲的落单,往往容易被袭击或捕获。不知这4只黔金丝猴的长辈是否也曾在竞争中落败?它们时常眺望的故乡梵净山又是怎样的天地?《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铜仁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朱剑敏、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雷孝平等人的陪同下踏上了寻访之路。

金秋10月,瓜甜果熟,正是野外黔金丝猴大量聚集的黄金时期。

我们一行7人,满怀期待地奔向梵净山。对于此番雄心壮志,当地人却满怀狐疑:想要看到猴子?那可难说呐!

这盆凉水却激发了考察队的好奇心。10月14日下午,从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出发,逶迤盘旋的山路将我们引往海拔1800米的黔金丝猴野外观测站。那里正是梵净山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黔金丝猴最喜欢的聚居地之一,素有“黔金丝猴之父”之称的杨业勤和同事们三十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守望。

桃花源村依山傍水,河边稀稀落落的小木屋,像是人类社会与原始森林的分界线。村民杨胜继踩着皮鞋就匆匆带着我们上山。十几岁起,他就干起了业余“向导”,带领一拨又一拨的考察队进山。29岁那年,杨胜继成了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的正式员工,后来在岩高坪蹲守7年。如今年届50岁,在山下野生动物救护站做饲养员。

“从小听村子里人说过牛尾猴,但是1980年代做科考的时候才算见到。”杨胜继带领我们穿过村后零星散落的梯田坡地,一路回味着与猴结缘的人生,很快就到了人烟罕至的森林里。时而遇到背着红薯、白菜回家的乡亲,他会停下来听他们抱怨收成不好,碰到小溪则蹲下掬起一捧便喝。

村民鲜少见到黔金丝猴并不奇怪。黔金丝猴被发现的历程,不乏传奇色彩。1903年,英国传教士汤姆逊在梵净山发现了一张天蓝色颜面的残缺毛皮,由于对采集动植物标本颇感兴趣,遂判断这可能是西方动物学界尚未发现的一种灵长类哺乳动物。

梵净山磅礴陡峭,常年云雾缭绕,阴雨连绵,人们很少能见到其真实面貌。汤姆逊遍寻周遭,没有见到猴子的踪迹,却发现了一座废弃的“果然寺”。僧人告诉他,相传山中有“果然兽”,得日月之灵气,有佛光护佑,但谁也没有见过它。

文字记载也证实了“果然兽”的存在。《山海经》中描述“果然兽”,说它似猨;汉唐典籍《南州异物志》则有记录说,“果然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尾末有歧,鼻露向上”。

直到19世纪50年代,动物学界由于未能目睹黔金丝猴活体,对是否还存在黔金丝猴这个物种不能肯定。关于黔金丝猴的了解,主要依靠古生物资料,以及对当地群众的访问和民间传闻。

像杨胜继这样世代生活在梵净山的村民,只是在极端恶劣的天气里,偶尔能瞥见一些形态非常奇特的猴子,在树林和农田的边缘地带寻找食物。因为拖着长长的尾巴,远看像牛尾,村民便称其为牛尾猴。

梵天净土

“看,这就是猴子的粪便!”正当我们苦寻未果之时,杨胜继一叫唤,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只见羊肠小道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蜷缩着一坨核桃大小的粪便,早已干枯。

这个发现让我们既喜且忧,喜的是这可能就是黔金丝猴留下的痕迹。忧的则是看这粪便干枯程度,估摸着可能已过去数月。我们还能见到这美猴王吗?

好在没有碰上雨天。杨胜继时不时停下来教我们辨认金丝猴的食物,有水青冈、四照花果、巴东栎、猕猴桃、八月瓜,等等。目前已知,黔金丝猴的食物多达116种,其中木本植物105种,其他还包括昆虫6种、真菌2种、地衣1种,此外还有鸟蛋和泥土。

红红的四照花果挂满枝头,顺手抓几颗扔进嘴里,清甜可口,而八月瓜和猕猴桃也若隐若现。有趣的是,金丝猴不仅喜欢吃这些人也可以吃的果实,它还像人类一样只吃竹笋,不吃竹叶。

杨胜继喜欢拽过路边的树枝端详一番。这是他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从树枝断裂的新鲜程度判断猴子的踪迹。

爬山途中,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水青冈丛林,有的枝干上还长着蘑菇。不仅如此,梵净山还是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成为珍稀动植物保存和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是世间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岩高坪观测站。天色已暗,两间小木屋和一排简易板房淹没在夜色里,与群山融为一体。两名驻站护林员正在昏暗的厨房做晚饭。食材是从山下的村子背上来的,水则是从更高的山上流下来的。由于没有通电,只有一把手电照明。当我们围坐空地上的一张小木桌吃饭时,那把手电筒在旁边的树干上却怎么都挂不住。

再早几年,这个观测站在山上的位置还要更高一些,只有帆布帐篷可栖身。这简陋的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坏境的破坏。

没有电灯,天上的星星格外清亮,萤火虫也大胆地落到人的手腕上。“美猴王”却始终隐而未见。

或将灭绝

“你砍树就相当于砍我的脖子!”夜正酣,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雷孝平却突然喊了一嗓子。

“是胳膊,砍胳膊贴切些。”酒桌上,有人纠正。

“不,就是砍脖子,要命啊!”雷坚持。

原来,已有半年没进山的雷孝平发现,观测站旁边突然多了几个树桩。一直为此闷闷不乐的他,趁着几口酒的酒劲儿发泄了出来:“我们本来是做保护的,怎么能带头砍树呢?这让村民们怎么看?”在山上蹲守了几年的他深知山间疾苦:“我知道你们把树砍了好晒太阳,但这树怎么能说砍就砍呢?要是不行,我们可以换人。”

1988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时,雷孝平不会想到,他的职业生涯会跟金丝猴紧密相连。更不会想到,此刻他会因为黔金丝猴,对几棵被砍掉的小树如此痛心疾首。

就在他毕业前一年,梵净山管理局才成立由杨业勤担任组长的黔金丝猴野外生态调查队,兵分五路全面调查金丝猴的野外生存状况。那时起,杨业勤每年至少100多天在梵净山巡逻或开展科研工作,行程达十余万公里,走遍了梵净山的每一个角落。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8年后升格为国家级并加入联合国“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为中国14个该网络的成员之一。

因个别资料提及黔金丝猴可能出现在贵州北部的桐梓,调查组通过对桐梓和邻近重庆金佛山保护区的实地调查,证实这些地区均无黔金丝猴。

历时7年,150多人次在野外工作1453天,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完成了对区内土壤、地质、森林、植物等近30个项目的调查,首次全面掌握了黔金丝猴的第一手生态学资料,包括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社群结构,基本查清了黔金丝猴的栖息环境、食性及采食行为、运动和活动规律等,为管理保护和人工饲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难的是数量调查。”时隔多年,雷孝平回忆起当年跟踪观察黔金丝猴的日子,仍然忍不住感叹:“它们太害羞,太胆小了。”

由于黔金丝猴是活动范围很大的群居性动物,对栖息地利用强度存在差异,导致其不均匀分布状况加剧。频繁地分合群特性,使得各群体中所含个体数在短时间甚至一两个月内出现较大波动,甚至可以从30〜40只变动到500〜600只。这与其他灵长类动物都不相同,因此,原有的调查方法也都不完全适用。

调查组制定了“坐标网格式划定范围同步观察”法,终于首次得出较为准确的数据:截至1993年4月,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为764只。在可靠性为95%时,总数量估算区间为655〜873只。

为了加强对黔金丝猴的保护和挽救,梵净山建立人工繁殖黔金丝猴基地,1993年开始小种群圈养工作。1995年,第一只人工饲养繁殖的黔金丝猴出生,随后第二代、第三代黔金丝猴也成功繁殖。但圈养的黔金丝猴,始终很难返回野外生存。

1999年,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保护及繁殖专家组及英国海外专家组,对黔金丝猴的野外种群生存力进行了一次计算机模型模拟评估。以777只黔金丝猴为现有环境容量,在不考虑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如果将其栖息地环境扩大,100年后数量不会同步增加。然而一旦黔金丝猴种群的数量出现下降,100年后则将出现灭绝的危险。

既有的调查结论倾向认为,梵净山保护区700多只黔金丝猴,经常散布为4个小群和2个大群,并且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各有一次集大群活动(集合群)。因此当前的黔金丝猴可能存在3种状态,即小群、大群和集合群。

据雷孝平介绍,小群内大概有20〜50只猴子,基本稳定存在的状态是30只左右的小家族;大群则以小家族为基本单元,规模在100〜200只;而春秋产子、交配期的聚合群可达500多只。

生境堪忧

“我们目前也只是做到了维持猴群数量相对稳定。”雷孝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数量没有下降就是保护区工作成效的表现。

这个成绩得来,已经相当不易。黔金丝猴七八岁才能性成熟,三年一胎,而孤岛状的栖息地使其难免会受到人类噪声等因素影响。10月15日清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在岩高坪观测点附近的悬崖上听猴时,可以清晰听到山下的鸡鸣声和车流声。据雷孝平介绍,铜仁机场通航之初,每当有飞机从梵净山飞过,黔金丝猴总是惊恐万状。

黔金丝猴生性敏感且胆小害羞,面对云豹、黑熊等天敌时,大多采取逃逸的办法,而人类活动却使其无处可逃。

黔金丝猴的温情和灵性却让人印象深刻。在猴群中,婴幼猴倍受呵护,雌猴无论采食、梳理还是休息,始终紧紧抱着婴猴,从不分离。一旦有人靠近带子的雄猴,雌猴则会主动攻击,迥异于一贯的害羞胆怯。与其他猴类不同,黔金丝猴从不索要和接受陌生人的东西。

在猴群中,婴幼猴倍受呵护,雌猴无论采食、梳理还是休息,始终紧紧抱着婴猴,从不分离。一旦有人靠近带子的雄猴,雌猴则会主动攻击,迥异于一贯的害羞胆怯。与其他猴类不同,黔金丝猴从不索要和接受陌生人的东西。

直到离开梵净山核心区,我们也没能在山上见到黔金丝猴的踪影。但它们似乎又无处不在。与其他动物会逐步习惯人群不同,黔金丝猴至今与人类保持着距离。

梵净山周边涉及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3个县7个乡镇1.3万多人。当地农民一直依赖林木、中药材及捕猎为生,经济收入、粮食产量及资源利用水平等普遍较低。由于对建材薪材的消耗量大,存在着偷猎、盗伐及火灾隐患等问题。

调查显示,人为干扰对黔金丝猴生存环境已经产生了明显影响。如今,适宜生存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最适宜生存面积、较适宜面积和次适宜面积均减少了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不适宜面积增加了13.91%。

人为猎杀更是直接威胁。保护区成立以前,从1962〜1975年间,已知黔金丝猴被杀12只。1978年保护区成立后,黔金丝猴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猎杀情况逐步得到控制。

其他环境威胁还包括周边牧区畜病传染及结核、感冒、皮肤病、荨麻疹、霍乱等人类疾病的感染。由于黔金丝猴是群居性动物,这些病变侵蚀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黔金丝猴栖息地中,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面积尚未得到充分保护。其中,一小部分在核心区内,大部分位于缓冲区。如果对这部分地区进行充分保护,就要牵涉居民搬迁。

雷孝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亟须政府购买的集体林地有5万亩左右,如果效果好,规模还应该扩大。规划搬迁村民1.3万多人,但在2011年“环梵净山公路”未开通前,约有1万人左右愿意搬迁,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搬迁意愿不断下降。

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马槽河组,就位于梵净山保护区的核心区,有70多户总计250口人。该村村民李太木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搬迁传言已有两三年,但村民担心搬出去后无法生活,都不太愿意搬。

雷孝平还担心,当地政府一度计划将搬迁平整后的农耕地和宅基地用来招商引资,修建度假村、宾馆等休闲区,这更会导致村民搬迁的意愿下降,“应该让其恢复自然风貌。”

“保护区本来就是孤岛,黔金丝猴的栖息地不能再缩小了。”在雷孝平看来,要想改善黔金丝猴的生存环境质量,首先要降低人为干扰对黔金丝猴活动的影响,同时还要做好退耕还林的工作。

“这并不是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一家能够改变的。”雷孝平说。

保护难题

减少或消除所有影响黔金丝猴的威胁因素,是梵净山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在梵净山生态植物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忠惠看来,黔金丝猴就是梵净山的精灵,保护黔金丝猴就是在保护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然而,这种保护计划往往会与当地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矛盾。

比如,当地政府或一些部门利用招商引资等方式想修建度假村、休闲娱乐场所、宾馆等设施,没有办理相关法定手续就破土动工。保护区管理机构如果阻止,往往会被认为是妨碍和限制当地发展。

据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杨业勤介绍,经过多年宣传普及和公审案件警示,周边村民砍柴烧炭以及捕杀野味造成误伤的情况,在保护区成立后已经大大减少。而与乡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拉锯战,逐步成为保护区工作的主要矛盾。尤其是从1990年代中后期,是否要扩大梵净山的开发成了争论焦点。

“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不一样,重点应该是保护,旅游也是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杨业勤认为,适当发展旅游业,让人们了解保护区的基本形态和内涵,普及生态观念,是必要的,但矛盾就在于是否要上规模、建酒店、修路,是否应该修建楼堂馆所。

磨合的结果,是通过公开招标引进既有索道建设运营经验,又懂景区经营管理的武汉三特公司,全面负责景区建设与运营。明确要求,所有的建设施工都必须依法依规,不能破坏周边植被,景区内和门口均不允许建酒店和娱乐设施,哪怕是搭建一个小棚子或者更换一个设施零部件都得严格审批,并且严格控制每天上山的游客人数。

“不基于保护第一的原则,生态旅游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放,不是为人类造福。”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炼认为,梵净山的旅游规划、运营思路都要遵循自然保护区的原则和规定。

王炼说,生态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带动作用。这在梵净山已经得到印证。原来梵净山一年的游客不过四五万人,索道开通后产生了质的飞跃,去年游客达30多万,今年将突破40万人次。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缓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一种尝试。

保护区还将社区从单纯的乡、村、村民组延伸到周边的县政府,进行大社区建设。他们引进了致力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支持,采用参与性方法将保护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村民的组织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这是所有自然保护区都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今,铜仁市委市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保护黔金丝猴就是保护梵净山的生态,因此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发展。铜仁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朱剑敏告诉《财经国家周刊》:“黔金丝猴是梵净山的一张名片,更是对铜仁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考量,下一步还将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到保护黔金丝猴的公益行动中。”

但这些努力,并不能彻底减少雷孝平们的担忧。不遗余力地扩大黔金丝猴的种群规模才是保护目的,眼下仅仅是维持规模稳定已步履维艰。而受制于科研经费等诸种约束,对黔金丝猴的研究和认识,仍滞后于川、滇金丝猴。不过,在梵净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杨劲松看来,或许寻找一个生态环境与梵净山类似的地方,修建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公园,才是对黔金丝猴最好的保护。

推荐访问: 美猴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