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的表现手法

2022-03-04 08:08:16 | 浏览次数:

一.关于‘泛生物化’

“泛生物化”,即使用生物学观念的艺术创作,或者使用了生物材料和技术来进行创作,“泛生物化”对于“生物艺术”,范围更为广泛。‘泛’这个词就是说不是严谨的一定要做活体的作品,类似的思考、思辨,包括科技哲学或者是科技的社会史这些都是可以引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物题材涉及的并不是纯技术问题,它跟社会学,哲学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的表现手法

(1)利用“生物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Technology)

一般来说,“生物技术”一词是指使用生物仪器或工具生产某些物质。在技术程序中使用的生物或生物过程。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活的有机体或生物的一部分来制造或修饰事物的技术:制造专业技术。导管,改良动植物,培养微生物,或进行生物行为。

因此,生物技术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程序,从古老的传统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最新应用。目前的流行趋势是狭窄的 识别生物技术和科学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这并不奇怪:新的生物技术不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已经被“重新审视”,并被科学地重新开发(例如,在酿酒和食品工业中)。这种鉴定往往掩盖了生物技术的范围 历史上,人类一直(或几乎)使用发酵技术,制造奶酪和酒精饮料,使用保存和老化的技术,为邪教提供了更好的基础。饲养、驯化和挑选动物蔬菜,生产动物杂交种和蔬菜杂交种。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生物技术的一部分。

然而,这一非常广泛的范围分为两部分;我们过去主要是从经验生物技术(包括那些要求高度精细和经验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发酵,动物或蔬菜的选择,甚至疫苗接种,以“科学”的生物技术。这些生物技术依赖于dna和材料的生化知识。来自生物,提供了他们的遗传特征和新陈代谢的定义,并告知诊断和操作,可以对他们(dna转移,单克隆和多克隆。(精子、组织和细胞培养、转基因和遗传操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当代生物技术构成了技术科学的一个突出案例,即技术应用科学。理论知识深深地交织在一起。这些跨学科的科学知识--基因组、蛋白质组学、生物计算、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反过来又需要技术知识,即INS。以上两种范围的生物技术均为泛生物艺术实现的手段。

(2)“生物材料”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Material)

生物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s)又称生物工艺学或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的原理,对生物材料、生物所特有的功能,定向地组建成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新品种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学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他们互相联系,其中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只有通过基因工程对生物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按人类的愿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物产品。而基因工程的成果也只有通过发酵等工程才有可能转化为产品。

生物材料,可以是微观层面的DNA、蛋白质、或者是细胞、组织,或者是宏观层面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这个层面以装置类、雕塑类作品为多,将这些材料应用到创作之中。而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也需注意材料和作品本身的主题,而非强调材料本身的新奇与罕见。

(3)“生物图像”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Image)

生物图像处理技术又称生物成像技术。它是利用成像原理和自动模式识别的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把不能被肉眼观察到的以及不易被计算机读入的、反映对像所特有的数据和结构等,转换成便于使用的直观图像,包括对图像的加工处理和对图像的分析。它的发展与医学诊断的需求密切相关。

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使用媒介不受限制,可以是绘画、摄影、录像甚至虚拟现实艺术。这个层面的结合和传统形式的艺术结合就更为多元。但是在图像选择上如何体现“当代性”,这是创作者的问题。因为在新时代下,观察者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水准,可以考虑使用这些非裸眼的,由机器获得的图像来进行创作。“生物图像”很多来源于“生物材料”,但也有可能是其图像的复制或者再使用,与活性材料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4)“生物数据”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Data)

科技与艺术结合,将科学逻辑注入艺术表现当中。科技的直观体现就在于数据的可视化。

这些数据可以从生物个体中采集,包括基因组数据和脑电波频率等,也可以是从宏观的生态系统中采集到的生物迁徙或者物种多样性的数据。这个领域和数据艺术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适当的艺术形式也不一而足。这种数据如果使用电脑处理,或者会与湿媒体有所联系。

(5)“生物学概念”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Concept)

生物学(Biology),简称生物,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许多生物学的概念不仅对科学内史有推动作用,更对文化史和思想史具有启发性,这些概念均可将融入艺术创作中。比如,机器人学和网络设计。昆虫不仅仅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虫子;它们也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参考点,从对蜂群思维和分布式网络的讨论到像蚁群般运作的算法;有些适用于被我们称为“花粉社会”的认知资本主义实践。这类源自于生物学的概念可以融入后人类主义、新物质主义等思潮,而进行较为深刻的创作。

三. 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目的与意义

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趋势,建构在生物学和艺术的多元结合,每個层次之间也互相有交集。例如使用生物材料产生图像或者数据;但这些都是为了说明“泛生物化”可能拥有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而并非要拘泥于使用高新技术。

泛生物化拓宽了生物艺术艺术形态的多样性,使人们开始思考生物艺术范围。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 方向:生物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推荐访问: 生物 表现手法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