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求索心不辍,,古稀归业志不渝

2022-03-04 08:12:21 | 浏览次数:

 始步农科、立足食品,五十载春秋漫漫求索

说起孙树侠,这位营养学泰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退休后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于近五十万名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的培训,让孙老在2015年被评为“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但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其实孙老的营养学研究算得上是“半路出家”。

1942年,孙老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中医世家,虽未学医,但家庭的熏陶让孙老自幼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65年,孙老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原理化系生物专业,进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工作,从事食品风味的研究。

食品风味在当时是十分冷门的学科,很多人不解,食品风味怎么研究?诚然,食品风味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上也有着太多的主观因素,但孙老从不畏惧困难。在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孙老接触到了德国科学家对于葡萄风味方面的研究,“他们利用组织培养的技术在试管里就能提前把葡萄的风味研究出来,然后针对性地育种,这在国内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孙老深受启发,意识到食品风味确实是可测、可研究的。在随后开展的对大米风味的研究中,孙老不仅发现了影响大米香味、口味的多种化学物质、理化因素,更是研发出了将陈米抛光处理后添加合成成分使其风味达到近似于新米程度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这在当时堪称一大创举!

不仅如此,孙老更是开创了许多个第一。作为食品风味研究的第一人,孙老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食品风味书籍。1987年,孙老研发的以紫瑾酸、马来酸为基础的去蒜味漱口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迅速地被当时的企业购买并应用在著名的“芳草牙膏”中,也被制成漱口水出口印度,这也使得孙老成为北京科研工作者中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第一人”。孙老认为,“科研人员可不能干‘空事’”,研发成果一定要能落到实处,有切实的成果转化,不仅是为了研发工作的良性循环,更是为了科研的本来目的——提高生产力,造福百姓。

1983年,孙老结识了我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于老,她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中国营养学的创始人。于老当时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营养——关系人们体质的大事》中提出,人民的营养状况如何,是关系到人民的体质强弱,关系到民族繁衍昌盛的大事;人民的营养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这在1983年是十分了不起,也是十分富有远见的,”孙老说道,“以往的营养工作主要集中在营养普查、儿童营养、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的防治,而对饮食健康关注的力度不够。”也正是从这时起,跟随着于老,孙老投入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研究工作中。2000年,经过孙老与中国农科院多位专家多年的努力,终于推动“农产品营养与安全”内容被正式写入“国家农业发展纲要”与“十五”计划中。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為先,孙老在食品营养研究的同时也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业,2001年,经过多年的筹备,孙老领导的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并于2003年隶属于新成立的中国保健协会。HACCP认证体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20世纪90年代中下旬,孙老就和同僚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我国农产品与食品生产尽早开展HACCP认证,以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2002年12月,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正式启动对HACCP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试点工作,开始受理HACCP认可试点申请。21世纪初,我国爆发较为严重、影响较大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其中的典型事件便包括苏丹红事件,这让孙老忧心不已,她曾研究过世界上26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对比之后,她发现国内目前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便将相关研究整理汇总,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呼吁中国也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201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退而不休、砥砺前行,领公共营养事业潮头

退休后,孙老虽然离开了科研一线,但仍心系我国营养学发展,着重推动我国营养师的培训工作。

“营养安全,我认为它是粮食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以外也需要去关注的一个问题,”孙老说道:“现在很多由于不佳的饮食方式导致了很多疾病的高发、易发,代谢性疾病这么多,肥胖的问题这么严重,这其实是营养安全出了问题。”在孙老看来,我国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发展,粮食短缺和饥饿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饮食的治疗,也就是营养安全应该被提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孙老通过与多方的协调、努力,将公共营养师培训工作推向全国,并一直努力实现营养师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目前全国营养师约三十万人,其中近十二万人都接受过孙老的授课。近年来,孙老在全国开展健康巡讲近两千场,出版了五十多本科普书籍,并多次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专栏向公众传播营养学知识,拓展营养学的影响力,让营养学、营养师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年轻漂亮”的营养学泰斗。

在我国公共营养事业快速发展,公共营养师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孙老敏锐地意识到:“其实,现在我国营养学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临床营养与公共营养领域的冲突、界限不明,营养师职业培训与就业的管理相对混乱,真正从事营养师职业的人数不足,这些都使得我国营养学事业发展受到了阻碍,但孙老这些年一直努力推进营养师培训体系的规范化。在孙老看来,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临床营养科医师更多侧重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营养治疗和干预,且人手总体较少,公共营养师则应该数量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完成针对健康人群的营养、生活方式指导,使人们少生病,”孙老说道:“营养与医学相互依靠才能服务人类,学科与学科相互滋润才能够发展。”孙老告诉我们,因为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因素,我国营养学发展一直处于重临床营养、轻公众营养的状态,使得营养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失衡。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指导,更是提出大健康概念与规划,其中公众营养作为重要的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有政策,有形式,这是一股‘东风’,可以让营养学事业发展得更好,但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孙老坦言,目前营养学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基础研究薄弱,而基础研究的开展又需要医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协作,“我们不能心急,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地做实验,解决一个个问题,在符合现代医院标准的要求下去开展试验,做出些成绩,拿出确切的证据与成果,这样才有说服力,”孙老如是说。做科研,正是这位老人此生所热爱的事业,“就这样,回归科研,也是了却我的一个心愿”,孙老感慨道。

 回归科研、不忘初心,基因营养组学开新篇

2015年11月,孫树侠在深圳宣布退出健康教育的“江湖”,回归科研。科研耗时又费力,但从来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孙老说:“科研苦吗?当然苦,但我还是热爱它。闲人不闲,才能安享晚年,我这是忙得忘了年龄、忘了累、忘了病,甚至忘了死”,她悠然地说,然后开怀大笑。

回顾退休后十几年的健康教育工作,孙老在自豪中也带着些许担忧:“营养学的认可度、影响力越来越大,这非常好。这些年我们培训的营养师量和质都越来越高,但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职业管理等因素的尴尬,大量接受培训的营养师最后真正从事营养工作的并不多,而很多立志在营养学方面有所作为的营养师也面临难就业、难创业的尴尬,这让孙老十分忧虑。回归科研,既是实现心中的热爱,也是凭着对我国营养学事业的一种使命感,要为营养师、营养学“找一条切实的道路”。

复旦大学副校长、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PI、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金力院士在遗传学、基因学方面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金院士在此基础上对精准医疗有着诸多的探索和研究。孙老在与金院士的交流中,也发觉精准营养“必然是营养学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精准营养,会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伙伴”。孙老告诉我们,实现精准营养的主要途径便是基因营养组学。

所谓基因营养组学,是研究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质对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表达及代谢机理的科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营养素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二是基因对营养素代谢、表达、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推进,未来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营养物质究竟如何作用于人体,复杂混合的营养物质中究竟是什么物质产生什么精确的作用,不同基因状况的人需要采取哪些特定的营养方案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与解答。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推进,实现高度个人化、特异化的营养方案将是可行的。

时下营养学最为热门的领域当数基因营养组学。“有句话说,营养学的昨天是营养素,营养学的今天是细胞营养学,而明天,一定是基因营养组学,”孙老说道。国内对基因营养组学的研究并不丰富,更多的还是在小心翼翼地探索。2004年,基因营养组学国际会议召开,糖尿病干预成为学科主要的议题与抓手,很多国外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在会议上展示与交流。我国国内对于基因营养组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水平,就以2004年的国外成果为时间点推算,我们国内的研究水平比国外落后了近二十年!这让孙老十分忧虑。孙老坦言:“目前我国基因营养组学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协作。”基因营养组学立足于基因,需要医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甚至农业、动植物学等多方面共同的研究,而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缺少系统的多学科协同研究。“基因营养组学在国内既没有知名、权威专家,也没有权威机构或是有关部门牵头开展集中研究,这都造成了目前学科发展的困境,”孙老说道。

谈及困境,这位77岁的老人眼中却爆发出奕奕的光彩,“虽然很难,但肯定要去做,找对方向,我们就迎难而上”,也正是在这一信念的驱动下,孙老回归科研,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孙老的团队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屠呦呦的团队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虽然各做各的,但我们可以成果共享,不重复试验,出成果和文章都快”。

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绕不开的便是以现代手段、现代语言去诠释,目前遇到了很多困难与瓶颈,而孙老认为基因将会成为连接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重要桥梁。汤药、复方中的成分十分复杂,而其中单一成分可能就有十几种功效,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它到底是怎么作用于人体的。“这是现在中医药研究的一个巨大难点,我觉得最后还是要落脚到基因上”。所以针对基因营养组学的研究,在很多时候也会为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实现助力。“如果我们能做好这个,能把基因位点、基因通道研究清楚,那么就能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带来一条通路,”孙老振奋地说道。

推荐访问: 砥砺 不辍 古稀 求索 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