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网络、结构调整与演进路径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趋势。本文集中探讨了在产业网络框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明确产业网络存在的条件下,对其定义、分类及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政策与产业网络自身特点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其对政策的措施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此外,还探讨了产业网络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网络;结构调整;演进;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6-0041-06
Industry Network,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Evolution Path
LIU Jing-bo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1062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networking of industry structu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tendenc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in framework of industry network.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industry network is confirmed, the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 of industry network. On this basis,the study is concentrat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y network.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network will have dramatic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y policies. Moreover,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industry network; structure adjustment; evolution; growth
1 引言
当前,刚从“金融危机”阴影走出的中国经济正在饱受通货膨胀的困扰,通胀压力几乎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个领域。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减轻通胀压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被寄予厚望。合理协调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已经被多数人认可。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在怎样的框架下进行,产业以外的力量对结构调整作用的程度有多大,这种作用力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怎样的产业调整路径才是稳妥的,这一系列问题大多都没得到有效解答。21世纪以来,各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趋势。这种网络化的产业结构不但秉承网络组织固有的特性,如拥有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等[1],而且还拥有鲜明的特性,这包括多层次的子网络、不连续的联结、高度非线性、技术适应性等[2]。产业网络的这些特性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同程度的推动力或阻力。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要根植于产业网络之上,单纯从投入产出变化、市场结构、技术变迁或原料结构变化等角度出发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可能是效果不明显的。
本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讨论完全是建立在产业网络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上的。首先,明确产业网络的存在、界定和分类,这部分内容有些是对现有的相关研究内容的梳理,有些则提出了和这些研究不同的观点;其次,本文重点讨论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政策或措施与产业网络自身特点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决定“结构调整”能否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再次,结合之前的内容,对网络结构下的产业结构演进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变化给出概括性的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2 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沿用“网络→网络产业→产业网络→产业结构调整”的脉络对相关研究进行扼要梳理。对网络组织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社会学领域。虽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也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但社会学的网络组织研究并没有对经济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相反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研究范式在很长时间里对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很大束缚。这种状态在20世纪70、80年代被逐渐打破,一些社会学者[3~5]开始重新审视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研究,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假设提出挑战,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经济活动是“嵌入”(Embed)于社会网络中的,这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不同在于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其行为动机是双重的(财富最大化和非财富最大化),制度创新的实际过程是双重行为动机的均衡结果,而制度在塑造人类双重行为动机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社会学则强调社会关系和网络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所有对市场行为的分析都应该置于社会网络之中,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应在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而非经济学中的“边缘化”[5]。
与此同时,在经济学领域也有关于“网络”的研究,即对网络型行业或企业的研究。这类研究源于对通讯网络[7]的研究,而后延伸至电力网络、交通网络以及金融市场等领域。起初,这类研究是延续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即重点解决垄断、网络系统的外部性[8]、确定网络的最佳规模[9]以及是否实现网络间的兼容性问题[10]。这类研究基本按照宏观和微观两条路径展开[11]:宏观路径假设网络外部性存在并且模型化其结果,而微观路径却是对网络结构的构建,力图发现网络外部性的根源。此外,通过模型化网络节点间的策略行为来考察网络形成及稳定性也是另一个比较吸引人的领域[12,13],博弈理论在这里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学关于网络问题的研究已经延伸到各个产业。产业网络凭借信息平台的建立与发展日益成为组织运作灵活、运行成本不断降低的超越传统组织边界和空间障碍的功能群体。对产业网络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网络的演进过程[14~16],重点分析产业网络成员关系变化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网络变化原因;(2)产业网络的组织结构及分类[17],构建产业网络结构分析的系统框架;(3)具体的产业网络问题,如产业集聚[18],强调实证分析在产业网络研究中的重要作用;(4)对产业网络复杂性的研究[2],该研究方向是以系统动力学和生物工程学为依托。
长久以来国内对结构调整和产业网络的研究基本是在各自的“轨道”上孤立进行,两者间的结合是近10年的事情,切入点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产业升级问题。这种分析的理论框架的核心是,通过识别全球生产网络上的战略性环节,根据自身己有条件和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突破生产环节升级的瓶颈,根据生产网络的增值路径来安排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制定实施反映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促进政策[19]。同时,在借助全球化进行产业升级过程中,我国地方产业网络,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主动地调整自身与全球价值链的整合方式,积极与领先公司互动,从而突破领先公司在价值链关键环节设置的“壁垒”,顺利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全面升级行为[20]。基于产业网络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21]也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刘静波:产业网络、结构调整与演进路径Vol.30, No.6 预测 2011年第6期3 产业网络的存在、界定与分类
要在产业网络框架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对产业网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现实经济中,产业结构是否是网络的形态,这种网络是单一紧凑的,还是包含若干子网络的松散集合?什么是产业网络,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现实中有哪些较为典型的产业形态可以称之为“产业网络”,产业网络是否具有普遍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产业网络的存在、界定与分类。
3.1 产业网络的存在性
产业网络的存在性源于产业和网络两者之间的共性。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同一产业内的企业间联系较为密切,表现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这些产品或服务、技术及活动具有相当的连续性和承接性,且产业结构在多数情况下是边界模糊和动态的。网络是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性的组织管理方式[1]。除去前文中所提到的“网络型产业”,网络组织进入经济学是为了弥补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市场与企业”二分法的缺陷,因为企业网络在协调特定交易方面,比纯市场和纯科层(Heirarchy)更有效率。这种效率不但体现在交易过程中,更多体现在信息和资源的传递速度上,这极大推动了科技和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同时,企业网络同样也展示出多层次、动态化及边界模糊的特性,这使产业和网络融合成为必然。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为产业网络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产业的地域限制被打破,这使得不同区域的企业网络有再组织的可能,进而成为统一互动的产业网络。
3.2 产业网络的定义
产业网络(Industrial Network)是一群拥有独特资源且相互依赖对方资源的企业组织以及学术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组织等,通过经济、社会等关系,凭借专业分工和资源互补,在要素投入、生产制造和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互动,长期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惠性往来关系。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2]。从纵向看,它表现为产业的链式结构;从横向看,它表现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网络的演变过程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16]。产业网络是由企业网络“成长”起来的,由节点企业、联系与可流动的资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技术条件支撑下运行的系统网络。必须指出的是,产业网络的运行和演进是离不开“产业生态系统”,即产业生态网络的支持和作用。狭义的产业生态网络是指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通过多种形式的生态化合作和自身的生态化建设减少产业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促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网络[22]。广义的产业生态网络是指由为产业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的组织机构所构成的网络体系,与产业网络相比,产业生态网络更加松散和多样化。产业生态网络通过在不同产业和企业间开展的工业共生活动实现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体现良好的系统功能[23]。
3.3 产业网络的分类
产业网络虽是动态多变的,但其结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有助于分析产业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变化趋势。现实中,较为典型的产业网络结构有产业集聚区、战略联盟及虚拟企业网络等,这些产业网络结构在联结方式、企业行为与地位及与产业生态网络关系方面具有明显差别(见表1),这种差别引起不同产业网络的运行机制、演进过程和结果的差异,这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格外注意的问题。
4 网络框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有两方面涵义:一是从量的方面来看,体现出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二是从质的方面看,指明了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素质的分布状态,即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分布状态。依此定义,产业结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网络的形成和变化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但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影响因素、实施过程和评判标准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4.1 组织惯例的存在
在产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是自发形成的,有些是经过组织形成的,并且网络中的关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又含有规律[16]。总体上,影响产业网络变化的因素有两大类:外界干预和组织惯例。在传统产业结构理论中,外界干预成为唯一的调整手段,这既包括有意识的产业结构政策,也涵盖无法预见的经济环境变化。然而,在产业网络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忽视网络组织惯例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就非常片面了。网络组织惯例是网络组织成员重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合行动”方式,例如,在一定时期内联合生产、管理、销售、投资和研发等方面相对固定的方式[24]。网络组织管理是伴随网络组织的形成而形成的,在产业网络演进过程中代表着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产业网络发展是信息技术和组织惯例融合的结果,具有“自稳性”,当受到“逆向”外界干预时,表现出很强的抗干扰性。如果产业结构调整不符合产业网络组织惯例时,负面结果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制定与产业网络组织惯例一致的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在无法完全洞悉产业网络组织惯例的阶段,保持产业环境的稳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有效手段。
4.2 产业网络的复杂性
产业包括众多企业和相关机构,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共同构成产业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形成。复杂网络发展与产业网络演化的相似性使得从复杂网络的研究角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网络的衍生、演化,指导产业网络的培育和知识创新系统[2]。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产业网络的复杂程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网络成员的复杂程度、成员间联系的复杂程度以及网络整体的复杂水平。基于考夫曼NK模型和布尔NK产业网络模型的产业网络关联模型[25]非常简洁地反映了产业网络的复杂性。产业网络关联模型假设产业网络内有N个节点企业,Rij表示第i、j个企业之间的联系,Rij∈[0,1],Rij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越高。Ri表示企业i与其他所有企业的关联度之和,Rij=∑i=jRij,由此整个网络的关联度为R=∑Ri=∑i=jRij。若将时间引入影响Ri的因素分析中,可以写成Rit=f(Rit-1,ΔNt,ΔSt),其中ΔNt,ΔSt为t时期网络成员数目的改变量和网络总效用的改变量。关联度高的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凭借产业网络平台,这些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带动产业升级。
4.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
产业网络的形成大大消弱了地理空间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不同地区的企业或企业网络可能形成更持久的跨区联系。这种扩大后的产业构架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区域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问题。“突变性”或“不连续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使本区域的产业发展赢得机会,但区域产业联动会降低资源在产业间“流动速度”,甚至会改变“流动方向”,使本区域产业成为“孤岛”。 例如,两个区域A和B(如图1),A区相对B区具有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和较低的要素流动限制,两个区域在生产要素构成上具有很大相似性,因此在A区域进行产业结构(网络)升级过程中对B区的相关要素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限制,将会形成B区域“产业空心化”。若B区采取“非经济手段”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影响A区产业的升级。由于A区对产业流动的限制较少,区内企业会向产业结构更高级的地区转移,这一趋势如不加以扭转,A区的核心企业F的竞争优势会弱化,转而成为其他区域产业网络的节点企业,或者企业F直接转移到其他区域经营,这就是A区产业“退化”的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果既定目标没有实现,那么产业网络规模缩小或分化的可能性非常大。现实中大量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的运行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完全失败,都验证了以上论断。网络框架下的产业调整对区域间产业政策的互补程度依赖性很高,产业网络延伸与扩张的能力和速度在制度束缚下会大大降低。
图1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性注:图中黑色圆点表示企业,其中较大的为A区核心企业;箭头表示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虚箭头表示资源流动,实箭头表示由于“非经济”力量对要素流动的限制而产生的流动;虚线表示跨区形成产业网络的可能性。
4.4 网络外部性和垄断
产业结构调整和网络形成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有目的的高效的资源流动,这也是产业网络成为“统一体”的根本原因。产业网络所展示出的高效性大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企业网络使其成员获得更多的外在经济性,提高成员的生产率,但又不牺牲其各自的灵活性;二是形成统一的创新方向,带动创新进程;三是使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投入性资源,如信息、技术及所需制度,获得与更多企业合作的机会;四是充分运用产业生态网络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伴随规模不断扩展,产业网络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展示出强大的外部性,这有可能降低网络构建者(如果存在)维护和发展网络的积极性。加之,由于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节点间联系的稳定性大大降低(这一点在虚拟企业和产业集群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网络构建者对网络的“驾驭”能力逐渐减弱,这也会对力图扩大产业网络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产生阻碍。与此相反的是,在产业网络发展过程中,某些企业或子网络时常会得到加速发展,降低了网络内部的竞争程度,强化了产业网络的垄断地位。这不但降低了产业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研发进程,提高进入和退出壁垒,更关键的是大大提高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
5 产业网络的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网络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最大程度参照产业网络演进的基本路径。产业政策的准确性、实时性和超前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即其推动产业发展和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5.1 产业网络演进的基本规律
产业网络的形成和演进大体可以分为目标引导(Goal-directedness)和偶得(Serendipity)两个过程[26]。在偶得的过程中,产业网络是围绕节点企业随机形成和演变的,每个企业都可能寻求或被寻求与其他企业建立某种程度的信息交往,这种交往可能以多种方式进行,如竞争、友谊、短期合作、文化分享等。在目标引导的产业网络变化过程中,组织和管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对组织进行管理可以使分散在产业网络中的企业按照特定的目标聚合,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强化内部合作,提高网络整体参与竞争的能力。网络内部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混沌状态,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是自发形成的,有些是经过组织形成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又有规律可循。
5.2 产业网络演进与经济增长
网络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产业网络演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于整合企业、区域和国家的有限资源,以新的战略思维增强产业竞争力。产业网络可以规范节点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使其最大限度利用产业生态环境优势。同时,产业网络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在网络内部企业间资源流动性好,合作机制相对牢固。但是,产业网络的演进与经济的即时高速增长之间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产业网络在形成、运行和治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支持并不完全是外生的,更多是源于产业自身,这种软环境的形成是以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为成本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产业网络演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结构和成员的变动,产业网络为了保持运行顺畅必须付出相应的搜索成本和协调成本,这类成本在网络组织中的变化幅度很大,进而形成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波动。此外,产业网络的存在会降低市场的调节作用,产业网络内的企业会对市场进入者设置进入壁垒,减少了竞争机会,降低了竞争程度。“兼容性”也是产业网络演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兼容会强化产业网络的同一性,增加产业和企业网络抵御风险(金融环境变化、需求结构改变、成本提高及政策变化等)的能力;非兼容会阻碍信息、资金、劳动力和其他要素在网络间的流动性,使产业网络失去原有优势。
6 总结
产业网络是利用网络研究产业间或产业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16]。作为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产业网络会对结构调整政策作出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反应。这些反应来源于产业网络本身的固有特性,如网络组织惯例的存在、复杂的网络结构和成员关系等。产业网络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和传导机制,如区域产业网络的相互作用、网络外部性以及网络垄断效应等,也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基于这些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更多是对产业网络演进规律的发现和解读,构建与产业网络动态一致的产业生态体系,维持产业环境的稳定,同时限制和降低不利于企业竞争的网络效应。由于产业网络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在促进产业网络形成过程中应该避免盲目和偏激的经济政策出台。
参 考 文 献:
[1]罗仲伟.网络组织的特性及其经济学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6):25-28.
[2]李守伟,钱省三.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J].科学学研究,2006,(8):529-533.
[3]Hirschman A.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45-80.
[4]Burt R. 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46-70.
[5]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6]赵峰.新编经济学说史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4.
[7]Rohlfs J.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t demand for a communications service[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4, Spring(5): 16-37.
[8]Katz M L, Shapiro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3): 424-440.
[9]Katz M L, Shapiro C.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4): 822-841.
[10]Katz M L, Shapiro C. Systems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2): 93-115.
[11]Economides N.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J]. Forthco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6, 14(2): 1-36.
[12]Jackson M O, Wolinsky 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6, 71: 44-74.
[13]Bala V, Goyal S. A noncooperative model of network formation[J]. Econometrica, 2000, 68(5): 1181-1229.
[14]Hakansson H. Evolution process in industrial network[A]. In Axelsson B, Easton G, eds. Industrial Network: A New View of Reality[C]. London Routledge, 1992. 129-143.
[15]Carlos M B. Toward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1, 16(3): 150-166.
[16]黄守坤,李文彬.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4):53-60.
[17]唐晓华,张丹宁.典型产业网络的组织结构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8,(7):45-59.
[18]谢洪明,刘少川.产业集群网络关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5-18.
[19]卜国琴.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125-130.
[20]文嫮,曾刚.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以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7):20-27.
[21]肖建清,刘德学,高南南.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9,(2):37-39.
[22]刁晓纯,苏敬勤.产业生态网络中结点企业参与模式识别及柔性比较[J].管理评论,2008,(10):57-62.
[23]郭莉.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的比较分析:一个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7):37-43.
[24]陈学光,徐金发.网络组织及其惯例的形成:基于演化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4):52-58.
[25]张晓明,刘军.基于NK布尔模型的网络化产业组织结构分析[J].价值工程,2009,(10):134-137.
[26]Kilduff M, Tsai W.社会网络与组织[M].王凤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126.
推荐访问: 演进 结构调整 路径 产业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