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聆昕生命的万年“回响”
一块碎骨片,开启“北京人”百年传奇;万年周口店,浓缩人类文明前世今生。
这里,矗立着一座考古科研工作的丰碑:它是目前世界上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和最具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址之_。
这里,深埋着解锁人类起源奥秘的密码:“北京人”的发现,将人类历史从距今大约10万年推前了几十万年。
这里,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感叹,周口店遗址如果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中国就没有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是周口店遗址发现一百周年,让我们走进周口店,触碰历史、感触变迁,聆听这里的生命“回响”。
“我们从未放弃寻找”
周口店遗址坐落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房山区周口店镇,背靠太行山脉,面临华北平原,曾是数十万年前的“北京人”、20万至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
经过百年考古勘探,周口店遗址已经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和上百种动物化石,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斗转星移,时光倒转一百年。
1918年的华北平原寒气逼人,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周口店。此前,他从朋友处拿到了周口店鸡骨山上采出来的碎骨片,兴奋异常,寻踪而至,很快又挖掘到啮齿类动物化石。
安特生在日记里写道:“我有一种预感,人类祖先的遗骸就躺在那里,现在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到它。”
几年后,一枚似人似猿的牙齿,以及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又陆续出土。1926年,在瑞典的实验室内,一颗来自北京房山周口店的人牙化石被修理出来。消息一经公布,世界第一次为之轰动。
1929年12月2日,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猿人洞(第1地点)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6年,中国考古学家贾兰坡又在周口店连续发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世界再一次轰动。
然而,周口店和当时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战争的阴霾。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房山,游击队和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据记载,龙骨山的三名发掘技工,被游击队员舍生忘死的抗日精神感动,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送水送饭,不料被日本人发现。严刑逼问下,三人坚贞不屈,咬紧牙关一字不答,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
1941年,日美关系恶化,“北京人”化石的安全成了人们忧虑的问题,当时专家决定,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护送至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待战争结束后再返还给中国。但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转移途中,“北京人”頭骨化石原件遗失,至今未找到踪迹,成为一桩世界疑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陈保管部主任宋冬勇表示,头盖骨的遗失成为周口店历史上也是古人类学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但我们从未放弃寻找,只要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龙骨精神”因他们而不朽
作为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出土地,龙骨山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挖掘保护的重点地区。
猿人洞共计十余层,每一层相隔几万年至几十万年时间。尽管层与层之间上下距离不足两米,但往往两米之间的勘探,就足以耗去考古人员数十年的光阴。
百年间,无数考古工作者的汗水永远地播洒在龙骨山,一部挖掘开发保护的历史蕴藏着代代相传的“龙骨精神”。
裴文中与贾兰坡两位中国考古大师是周口店遗址挖掘保护的亲历者、见证者。
裴文中,为研究“北京人,’历史献出了毕生精力的人。他发现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战争中失踪后,裴文中终生没有放弃寻找。
抗战期间,日军为追查头盖骨的下落,逮捕了裴文中,对其严刑逼供。裴文中保持民族气节,始终不透露头盖骨的任何隋节。
新中国成立后,裴文中多次在报纸上刊登寻找头盖骨的启事。30余年后,裴文中见寻找无果,便组织人员再次对周口店龙骨山一带进行发掘,毕生致力于找寻人类“遗失的记忆”。
贾兰坡,另一位亲手发掘出“北京人”头盖骨的人。贾兰坡最开始到达周口店时,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刚刚起步,国内连—本哺乳动物教科书都没有,借来的一本1885年出版的《哺乳动物骨骼入门》成了大家的宝贝。
贾兰坡读起书来很吃力,开始每天只能读半页、一页。他的英文底子不好,再加上书中专用名词太多,有些字典上还没有,只好边读边请教。
学解剖学时,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人手腕的骨头,没事就摸,分辨是哪块骨头,猜对了就放入另一侧的口袋,错了重新摸。最后竟能分辨出哪一块骨头是左手的哪一块是右手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已经与周口店“结缘一甲子”,上世纪50年代,贾兰坡先生负责第1地点挖掘工作时,吴新智还是一名研究生。老一辈考古学家的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从手握铁锤在坚硬的堆积物上“打眼放炮”到牵头组织周口店与古人类综合研究,吴新智始终奋战在考古第一线。
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周口店龙骨山畔,一代代考古专家卧薪尝胆,不屈不挠,凭着对知识和真理不懈的追求,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这何尝不是一种“龙骨精神”。
如今,贾兰坡就安葬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背后,距他发现三块“北京人”头盖骨的地方只有200米,他的同仁裴文中也安葬在这里。四周苍松翠柏环绕,抬头就能望见龙骨山的山顶,龙骨精神,因他们,而不朽,而延续。
从“风雪侵蚀”走向“科学保护”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落后的文保意识,本世纪初以前,遗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2002年,《参考消息》转载了一篇文章《落日黄沙周口店》,反映遗址管理保护上的问题,这成为周口店遗址发展的转折点。
此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市院共建”周口店遗址的协议,由北京市政府负责遗址保护范围内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中科院负责科研工作。市院共建,各司其职,周口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周口店遗址从“风雪侵蚀”走向“科学保护”的步伐更快了。
如今,猿人洞披上了科技感十足、“盔甲”般的保护棚,并重新向公众开放;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若干件洞熊类标本被识别确认,更为“北京人”生活年代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如今,在周口店遗址,文物保护正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走进猿人洞,墙壁上播放着裸眼3D影像,“北京人”栩栩如生地在洞口边点燃篝火。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还制作了动画片《龙骨山探秘》、4D影片《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如今,“北京人”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出国门与全球分享人类共同的记忆。2018年3月,《北京猿人走进马来西亚》展览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开幕。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先后与法国、印度尼西亚、西班牙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代表交流学习,互换展览相互借鉴。
触摸历史遗迹或许冰冷,但感受历史发展、探究历史脉络却始终薪火不灭。
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再到如今与遗址日夜相伴、用先进技术保护遗址的新一代遗址发掘和保护工作者。他们倾尽毕生之力,撰写着无愧于整个人类的历史答卷。
从战火连天遗失珍宝到和平年代潜心科考,从黄沙漫天保护“失策”到青山绿水科学“施策”,从封闭管理单纯保护到走向世界开放共享……周口店遗址正是我国文物保护开发工作蜕变与成长的缩影。
在《北京周口店人类起源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共识》中,有这样一段话:探寻和理解人类起源与社会的演进路径,对于认知這个星球上人类生活、行为和体验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览人类发展史,周口店遗址不是人类记忆的“孤本”。人类不断追问“我们从何而来”,也在探索“我们要到哪里去”。持续不断推进人类遗址保护与开发工作,体现着人类对历史的守望、对科学的求真、对生命的敬仰。
百年周口店,就是最好的例证!(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推荐访问: 周口店 万年 回响 遗址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