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穷究,提升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2022-03-04 10:10:32 | 浏览次数:

新课标中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思穷究,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分析能力。

一、重视过程,探寻因果

课堂教学时,若直接为学生展示理论结果,学生难免死记硬背。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重视教材中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形成逻辑思维,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数学问题分析能力。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重视长方形面积求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不要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本上给出的计算公式。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寻长方形面积公式形成的过程和因果,要求学生计算如下长方形的面积:长为4cm和宽为3cm的长方形。提醒学生:若是将给出的长方形分成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那么是否能通过这一过程推断出长方形的面积呢?结合这一建议,学生开始分析,最后一共分出了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而恰好3×4=12。结合这两者的相同之处,学生便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面积=长×宽。

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公式形成的因果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建构模块,培养题感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这样一种情况的发生: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学生完全沉浸于题海战术当中,而忽略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教师应当结合一类题目,引导学生建构模块,让学生从会做一道题入手,建构模型,学会一类题的解答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题感。

比如,笔者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为学生讲解了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归类总结,要求学生解答“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笔者引导学生先采用建模中假设的思想来思考这一题目。结合题目我们得知,題目中共有两个变量,即鸡的数量和兔的数量。这时,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假设鸡的数量为X只,再采用等量关系列方程:2X+4(30-X)=88。经化简计算,就可得出答案。“鸡兔同笼”中涉及的建模思想也适用于许多实例。如:小明用十元钱恰好购买了20分和50分的邮票共35张,问小明20分和50分的邮票各多少张?解答这道题也可以用到上述“鸡兔同笼”建模中涉及到的假设思想,而且这种求解两个未知量,而未知量本身有一定关系的题型就类同于“鸡兔同笼”的题型。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这两道题目进行对比思考,在解答的过程中培养解此类题目的题感,从掌握一道题培养分析一类题的能力。而“鸡兔同笼”的建模思想也适用于两个未知量本身隐含着一定关系的习题。

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一类题目之后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在完成练习题时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弱项,进而有效地丰富知识,培养题感,有效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三、推断猜想,理解算理

学习题有的时候不能仅靠套公式解答出来,还需要学生在完成习题时进一步推断和猜想,充分理解习题原理,逐渐形成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教学“加减法”这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关试题时理解算式的算理。如,计算112+56这道题目时,笔者要求学生不要轻易动手计算,而是要先进行推断猜想。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知识,推断如何正确加减这两个数字。学生结合这道题目推断猜想,112+56的得数到底是672还是168呢,最终的算理究竟是什么呢?学生从数字的组成进一步分析可知,112是由1个百、1个十和2个一组成,而56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计算时将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即1个十和5个十相加,2个一和6个一相加,最终得出112+56=168。学生在推断猜想的基础上,计算出了结果,也理解了求解这一类题目的算理。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类习题时,要求学生结合习题内容进行推断和猜想,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类题目的算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主动猜想、自主探究、推断分析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知识分析的过程,探寻其中的因果关系,并适时建构数学模块,让学生由一道题目链接到一类题目,并在题目链接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推断猜想能力,充分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推荐访问: 数学分析 穷究 深思 提升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