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摘要】面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是职业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特质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革新、课程重组、专业重建、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深度、宽度和质量;强化“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研究;构建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11004804
近几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思潮与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几乎同时发力,预示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1]2012年11月,美国GE公司发布了《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白皮书。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3—4]我国2015年5月也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5]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这也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刻不容缓。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特征“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6]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综观“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特质。
(一)更加厚实的理论基础
面向“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由“传统型工业社会”向“知识型工业社会”转变,进而最终进入“知识型社会”。传统的职业教育以技能为主,特别是制造类职业教育,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操练“车、钳、铣、刨、磨、焊”等技能,此外,公共课又占去一大部分时间,学生用于学习技能理论的时间一再被压缩,使得职业教育呈现一种畸形发展的态势。
面向“中国制造2025”,传统的技能将进一步被压缩、被边缘。工业社会最大的特征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传统的工业社会是将人类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而未来的知识型工业社会将进一步将人类从工业生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未来工业生产中,知识工业将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提出的“智能制造”就是对这个趋势的最好诠释。
(二)更加多元的知识体系
在过往的一段时间内,多元的知识体系更多是针对一些所谓的“高端人才”,而在未来的知识型工业社会,职业教育培養的学生必须具备多元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工业社会主要是一种工业大生产、批量生产,又称为“刚性生产”,而未来的知识型工业社会将转变为“柔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工业社会的“刚性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扮演的是一个“螺丝钉”的角色,只要熟练掌握一种技能就可以生存下去。而在知识型工业社会的“柔性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的角色将彻底转变,工业机器人将占据主要角色,而产业工人将逐步被淘汰,只会保留技术工人,且技术工人的知识体系将更加多元。
面向“中国制造2025”,多元的职业教育将挑战精英教育,使得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具有多元知识体系的技术工人在就业过程中将占据极大的主动,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将被彻底摒弃,工业生产将正式迈入“平面”型管理模式。企业的人力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所谓的中层干部将会被淘汰。
(三)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改造原有的事物,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够获得一定成果的行为。在未来的知识型工业社会,社会将更加多元,更加开放,人们的需求将呈现多元的趋势,这将给技术工人带来更为宽广的创新天地。
面向“中国制造2025”,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会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将把我们的工业生产由“中国制造2025”向“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推进。
因此,厚实的理论基础、多元的知识体系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是未来职业教育的三大特征,也是未来职业人才必备的三大素养。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向“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专业体系都将发生极大的改变。
(一)面向“中国制造2025”,教学内容改革将决定职业教育的成败
面向“中国制造2025”,社会大生产的模式都将发生改变,因此,教学内容也势必发生改革,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必须及时进入到课堂之中,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被淘汰。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一内容一直在革新,由功能单一的三维软件向功能强大的三维软件进行教学革新,再由功能强大的综合型软件向功能更加强大的单一型三维软件革新。在职业教育中,三维软件的教学内容一直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都在遵循课程的自我规律进行革新。
(二)课程重组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最直观特征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如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要学习的面更广,学习的深度更深,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一定的,如何让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呢?课程重组就成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还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AUTOCAD、三维设计软件、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中,根据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可以把“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合为一门课程,开设两个学期,课时以“机械制图”原有课时为准,不需要另外增加课时;“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三门课程可合为机械基础,开设一个学期,每个学期4个课时即可;原有的制造类课程可合并为机械制造基础;“UTOCAD”和“三维设计软件”可以合并为一门课程,但是可以适时减少一些课时。
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使得上述课程重组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运用的最大特征是教育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模具专业为例,原有的一副复杂的模具图纸,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许需要一堂课的时间才可以让全班同学理解其工作原理,在现代教学过程,通过演示其动画工作过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全班同学都可以理解其工作原理,且效果更好。因此,現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使得课程重组成为可能。
(三)专业体系重建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大特征
“中国制造2025”将会对未来的工业生产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生产模式的变革又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其中教育模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由于没有生存压力,且其发展时间较长,形成了较大群体的既得利益者,其改革一直没有成效;职业教育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生存压力非常大,且其发展时间较短,传统阻力较小,因此,职业教育群体一直是最有改革意识。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制造2025”,面对即将变革的生产模式,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重建也势在必行。
前三次的工业革命都已经证明:新的发明、技术在社会大生产中的推广、运用将会改变社会大生产模式,进而改变人的就业岗位,从而又催生了高校相关专业的诞生。本次工业革命和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突破实现多点开花,前三次的工业革命主要是以某一个技术点的突破带动整个工业革命的产生,本次工业革命则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因此,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专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原有一些专业中的一些元素、一些技术被弱化、甚至被淘汰,而一些新的技术特点被放大,从而使得原有的一些专业都要重组。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制造类专业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面向“中国制造2025”,这些专业将会重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部分功能将衍生为“3D快速成型与打印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设计功能与“数控技术”专业结合将衍生为“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专业将逐步向“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演变,“机电一体化”作为老牌专业将被保留,“工业机器人”等新的专业将被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开设。
(四)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如果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社会生产,教学手段就是生产工具。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影响,就相当于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自教育发展以来,没有任何教学手段的改革能像信息化一样影响教育的发展。
在本世界初期,互联网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很多人对互联网对教育的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希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盼。从低层次的教学动画、教学PPT的使用,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将课堂搬到网上,以及最近流行的微课、慕课(MOOC)等等,无不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
因此,教学内容革新、课程重组、专业重建、信息化教学手段冲击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具体的变革中,教育的行政部门和教学的管理部门要统筹思考,通盘考虑,四位一体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深度、宽度和质量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向 “中国制造2025”,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人才质量是关键。目前,针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教育部门也作了一定的部署,但其人才培养更多是针对高等普通教育,而对高等职业教育却重视不够。基于现实原因,研发型人才可以通过出国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对于职业教育,由于其所需人才数量较多,很难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亟待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深度、宽度亟待深化与拓展。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和普通教育的生源质量有着极大的差距,然而,就在这样的差距面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近十余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行政部门没有重金投入的情况下,和普通高等教育已呈现平分天下的态势,为我国的产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要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度、宽度和质量,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是提升职业教育深度的有效手段
文化教育是职业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在职业院校课时被逐渐缩减的情况下,文化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提升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是应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
职业院校的文化教育范围很广,既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行业文化,又包括职业素养等文化。如何界定文化教育的范围是文化职业教育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普遍性,而职业素养文化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此外,要提升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文化教育,类似于西方的案例。讲故事比喊口号更具实效性,更能打动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让道理更加直观、生动,可以很好地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具有极大的实效性。
(二)规范教学管理,排除行政干扰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的主体没有改变,教学管理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还有很严重的普通教育的影子,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规律进行规范式教学管理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
此外,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进。然而,近年来,行政部门的一些措施和政策呈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很多政策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轨道,对职业教育形成了反作用。检讨、反思职业教育的政策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强化“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研究,构建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国职业发展迅猛、成就突出,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建立了庞大的高职教育群体,服务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初期阶段,各个行政部门及高职院校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规模扩张上,职业教育的质量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需求。本科院校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高职教育也开始出现,因此,加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研究势在必行。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证明:强化“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研究,必须构建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因为职业教育就象农夫种田,要想最后结出硕果,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大的气候条件,(2)小的土壤环境,(3)科学的种植方法,(4)合理田間管理。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相当于农夫种田中的田间管理,在这里,不做论述。本文所阐述的三重保障体系为: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体系,就分别相当于大的气候条件、小的土壤环境、科学的种植方法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影响,希望对职业教育者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发。
保障体系一:构建整个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7]
构建整个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给立志从事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个清晰的成长道路。构建整个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学术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职业中专—职业大专—职业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职教体系,使之与:学术本科—学术硕士—工程博士的学术高等教育体系并列的教育体系。
保障体系二: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鼓励和支持各相关部门探索全新的职业教育评价体制,避免重走高等教育的老路子。两者是不同的教育体制,且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并不成功,因此,简单地照抄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将扼杀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传统的高等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职业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摒除传统的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构建公平合理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保障体系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体系构建
目前的教学改革,都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当成了研究重点,把考核模式当成了附属品来看待,但考核体系其实是职教体系成败的关键。因为如何考,就决定了一个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要摒除传统的考核模式,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考核机制。
传统的考核机制都是以选拔为目标的,强调是公平,但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考核不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而是以学习为目的,因此,传统的封闭性的考核不适合当下的教育,而是要提倡开放性考核方式,变考核过程为二次学习过程。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但封闭性的考核仍然为主要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这种模式越来越制约学校的教学。因此,启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一步,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能否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首先就要看我国的制造业能够成功转型。“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的第一步,在此背景下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综观“中国制造2025”,对所需人才的特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重组、专业重建、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转变大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职业教育者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机遇,不但服务好“中国制造2025”,还要利用这个历史机遇,提升职业教育的自身品牌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7).
[2]庄西真.“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J].职教论坛,2015,(4).
[3]邵海鹏.2025:我们该如何转向制造强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50603.
[4]黎修良,沈言锦.高职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
[5]李玉静.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5,(6).
[6]夏建国,周太军.中国制造2025和应用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7]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
[8]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6).
(编辑/徐枫)
推荐访问: 职业教育 供给 中国制造 改革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