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教研结合,改革考试及考核模式,对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优化教学方案,形成一套新型实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147-04
[Abstract] At present,the cooperation trai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puzzle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bin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olu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such as enhanci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awareness of students,improvement teaching methods,increasing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combin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reforming examination and examination mod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optimizing teaching plan,in order to form a new and pract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Training mode;Teaching reform;Combin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源头,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1]。进入21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免疫学学科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同时医药等产业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技能、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亦随着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及成果的涌现而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了较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现状,医学教育必须从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结构的重组及适当调整,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是我国的瑰宝,中西医结合也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模式,其目的和宗旨是综合中西医两者之长,充分吸收利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科学优势认识和揭示生命现象,使之互相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为人类健康服务[3-4]。有调查[5]显示,初次就诊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患者占了很大比重。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民大众的医疗需求。教学与医学事业的发展处于一种同步互动的状态,高等医学教育实践工作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西医结合教育也是我国所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同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必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构建的过程[6],因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和既往条件的制约,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始于1955年[7],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难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1 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题
1.1 专业设置亟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从属于中、西医学和中药学名下,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在许多院校中还不能独立设置成一个系别,多从属于中医学系的某个专业或只是其一个专业方向。此种情况造成其教学目标欠清晰,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实施。完善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设置,明确其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为中西医结合教学实践服务,更好地发挥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院校整合优势资源,能够将教学目标和责任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单位,增强了教职员工的教学意识,也有利于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体系。
1.2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很难发挥
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中西医教学的许多核心内容是中医学或是临床医学的再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未能在教学体系中完美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西医结合课程的主干依旧是中、西医主干课程:就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言,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而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各教学科目相对独立。中、西医课程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少[8],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课程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中西医两方面结合的模式少有。循证医学时代的中西医结合要求两种医疗体系进行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9]。②具有学科特色的教材及教学资料很难寻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体现中医学和临床医学特色的教材及资料仍较少见,现代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知识比重较高,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余的精髓内容相对较少。③人才梯队培养: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虽然从本科到博士已经覆盖,但是国家培养的为数不少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或西医临床偏多,真正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并对中西医结合教学进行探索的相对较少[10],这也导致真正中西医兼顾的教师人才少之又少,给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瓶颈。④中西医门户之见: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仍存在很深的门户之见,一些中医认为西医治疗存在局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有的西医认为中医存在一定“不科学性”“中西医结合中不中西不西”,这给中西医结合在医疗界的接受度及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困难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当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佳,2013年某中医院校总就业率为79.81%[11]。以全日制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为例,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研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课程,还要学习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西医课程。此外,对中西医间的联络学科还要很好地掌握,相较于临床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的后果会导致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在西医课程上的学习存在不足;而相较于中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中医课程上的学习亦存在不足,最终在择业的时候上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境地,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同时,中西医结合实践场地的相对不足也制约着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中西医结合培养人才模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的缺陷也限制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12],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还需要形成新的临床思维,因此其必然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需要更完善的培养机制,必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13]。
2 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进措施
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瓶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进措施。
2.1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出这类人才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同时要有配套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具有宽基础、广知识、高技能、硬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个人素质、综合能力和知识体系三者应协调和谐发展,具体如下:①在教学工作中,广泛征集师生的不同意见,在无法改变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的现实面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中西医结合专业择业的严峻形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改变成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基础课学时不足、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帮助其总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的精髓理论及西医基础学科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今后的择业或考研方向,引导其分清学习的主次,理清重点内容,使教学符合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事半功倍。②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络及现代科技优势,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案,注重理论水平、知识深度及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突出新颖性、科学性,融合统编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花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成果,是教职工教研能力的体现,例如在最新诊断标准出台后,及时将功能性胃肠病ROME Ⅲ诊断标准传达给学生,与统编教材仍采用的ROME Ⅱ体系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对ROME体系一系列标准的简要介绍和横向对比,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利用维普、万方、中国知网、Medline等系统,使其初步接触到医学文献检索这一学科,进而提升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文献检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行检索感兴趣的文献,提高自学能力。
2.2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①可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来实现提高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水平,促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西医结合课程涉及众多中医和现代医学门类,许多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自学,最重要的就是能综合各门学科的特征,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如穿插式教学、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等,要求每位学生就见习或实习内容先预习,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相关的问题提问教员,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②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横向、纵向对比,例如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介绍“心功能不全”这一章节时,先不给予答案,让学生思考和回顾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心功能不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何谓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有何代偿机制”“何谓容量负荷”“何谓压力负荷”等问题。此外,还应回答方剂学中与胸痹、心悸、水肿等病治疗相关的方药,如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苓桂术甘汤等,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强化记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综合讨论。通过讨论式教学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逻辑水平。教师针对下节课所授之内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督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及查阅文献等途径去准备和独立思考,在课内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并鼓励同学广泛讨论,充分阐明个人观点,最终由教师总结,使教与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师生间互动,进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2.3 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培养
中医学的发展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医结合培养需要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在对祖国中医药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医药文化的精华作为创新因子[14],更好地做到中西医结合。
2.4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医学各专业的实践性均非常强,基于此,医学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要有见习及实习经历。要更好地培养中西医结合学生的实践技能,就需要适当增加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时间,鼓励学生在课余、自修等时间自主到临床学院、教学医院中去,多观摩,多学习,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跟师门诊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于中西医结合疗效的信心,同时也督促教职员工更努力地投身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充实教学的内容,加强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
2.5 教研结合,努力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科研能力是复合性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加强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是世界科技创新的重大发展趋势[15]。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用于服务社会和生产实际中,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对科研实践(特别是临床观察等领域)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将来的学业深造和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6 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点环节,是评价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个人综合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水平。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具体如下:①医学生要完成学校的相关课程,取得毕业证书;②走上医疗工作岗位时,必须考取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获得行业准入资格[16];③在岗的继续教育。这些都要求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应考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准备医学类考试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2.6.1 将考核的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 通过考试模式改革,将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另一部分为出科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40%,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学习情况、医疗文书书写情况和教学互动和能力等,同时,注重考核的实问答成绩;出科考试成绩占60%,包括技能操作、出科测试和出科病历书写得分,即考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考核其最终的结果。
2.6.2 将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统一起来 在出科考试内容、技能操作及出科病历书写方面,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综合素质,考核内容参照大学毕业考试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设置,为学生将来参加毕业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3 小结
通过对中西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使教与学都发生了改观,提升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努力思考,认真总结,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同时,也使笔者自身的教学工作受益,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28-29.
[2] 唐岚,占扎君,孙国君,等.“药学类+工商管理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38-40.
[3] 吴云霞.关于中西医结合教育和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2):111-112.
[4] 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5.
[5] 毛平,孔令青,张莹.从医患供需关系看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方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8):1159-1162.
[6] 潘懋元.“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2.
[7] 谢立群,魏睦新.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0,42(7):63-64.
[8] 刘长安,朱洁,黄金玲,等.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70-472.
[9] 张晶,刘建平.循证医学时代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J].循证医学,2010,10(5):290-293.
[10] 彭美玉,聂达荣,周禄涛,等.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问题剖析与路径优化[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64-867.
[11] 陈军,周密思.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1):1349-1350.
[12] 左艇,孟林.对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思考[J].中医学报,2014,29(19):526-528.
[13] 郭勇,徐玲.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681-683.
[14] 申国明,翟从永,张军,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3):45-46.
[15] 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4):50-53.
[16] 迪丽达尔,张继秀.结合卫生类执业资格考试浅谈考试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0):29-30.
(收稿日期:2015-11-03 本文编辑:祁海文)
推荐访问: 初探 中西医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