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教室与职场的距离

2022-03-05 08:19:33 | 浏览次数:

zoޛ)jni-wo6iv]Z报告发表之后的很短的时间内,不少社会上的民间调查机构就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以之对政府的“辩解报告”发动猛烈的进攻。

谁之过

在这些攻击政府教育部门的报告中,由“私人劳动力基础研究学会”拿出的2011年度研究成果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大臣不止一次向全世界的学生与家长强调,“英国的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敬业、最专业的教师团队。”但是这句话恰恰是最大的谎言,英国本土的教师团队情况已经糟到不能再糟的情况。董事会制下的学校运营体制始终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危机背景下要维持高额的盈利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削减成本。而教师群体,恰恰成为了这种成本节约的最大受害者。在不断高涨的物价水平和工作压力下,教师的工资正在逐渐缩水,不少资深教师去了北美及亚太地区。英国的学校不得不用“水货”来充数,这怎么能堪称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另一个谎言则是鼓吹英国传统的优秀学习风气。英国教育部门动辄喜欢用百年学府来装饰自己的整个教育体系,殊不知,清教徒般的学校生活早已经变质,取而代之的是颓废、糜烂和不求上进的整体心态。这种心态充斥了英国的校园,加之近年来毒品、网络、色情的泛滥,英国校园的学习风气早已不如以前。

然而,在众多批评的声音中,也不乏能够客观看待问题的观点。至少这种评价不会把所有矛头都对准政府的教育部门。“教育部门是有责任的,但是这种责任仅限于他们对劳动力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凯文·卡雷,一家民间信贷机构的人力专员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早在十二年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便不再是简易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了。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转移使得传统市场对于人才的上述能力的要求不断萎缩,相反,会计能力、金融投资、风险控制成为了产业升级以后市场对劳动力人才的素质要求。但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在这些方面是有责任的。至少,他们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重心。从而导致大量同质化人才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布局。”

在凯文眼中,教育部门的责任到此为止。

“剩下的,则该问问同学们了。”凯文补充道,“根据我们的调查,‘不称职毕业生’在英国占每年总毕业生总量的55%。所谓‘不称职毕业生’是指虽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但实际工作能力还不能满足企业初级员工标准的毕业生。‘不称职毕业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企业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吹毛求疵,只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初级员工,你总得具备一些企业可以在今后帮助你提高的基础,但是不少毕业生连这种起码的基础都不具备。”

不少专家认为,学生们太过注重个人专业知识的学习,却放松了对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企业需要能力的锻炼。

“这多少和学校有关系,但是考虑到英国的各个高校都有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将自己禁锢于课本之中才是真正的原因。”凯文评论道。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凯文团队在英国十余所不同档次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不出所料,从大一至毕业季的同学们最关心的是学业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关注的能力”这一栏,70%以上的被问卷学生都回答,“先找到工作,进入企业后由企业培训完成。”

“我觉得学校教育应当因时制宜,”凯文团队的问卷设计师伊兹梅尔·普拉提评价道,“学校关注市场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既然要关心市场,那么就应当注意到,企业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太多精力放在人力培训上的,所以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在企业实际需要的范围内认识自己能力上的缺陷,而非一味地培养市场所缺少的专业人才。坦白地讲,我们市场其实已经不缺人了,缺的是能力。”

教育界的专家们则为学生们喊冤。英国知名教育实践理论学者——马道夫·格奈尔·谢特就曾公开替英国毕业生说话,“我们不应当鼓励学生们关注太多课本之外的东西。大学教育,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是最后一次就职前的理论充电或者夯实基础的机会。一个铁定的道理是,一个人的理论运用水平取决于他的理论认识水平。因此,如果我们要期待毕业生们在职场上的精彩表演,现在就不应当打乱他们的象牙塔生活,相反,我们应当在目前的复杂形势下,为他们营造一片安静的天空。”

三种解决思路

与谢特“充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相比,另一教育界泰斗,洛里·T·达尔特教授的观点则更要折中一些,“职场出色的表现是基于学校优异的成绩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全世界的大学教育都有‘求大’‘求全’的不良趋势,姑且不论这种趋势的好与坏,就学生而言,需要应付二十几门功课谈何容易?因此我赞成‘企业有限介入’的方法。”

所谓“企业有限介入”,是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职场生活进行规划与设计,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相应能力。

“比如说,商学院的鲍里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要接触二十五门功课,从商务礼仪到黑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研究,从商务法语到远东商务史。其实鲍里同学不必这样辛苦,我们可以在大一的暑假安排他进入戴尔公司,两个月的实习他便能接触到不同的企业运营层面。开学以后,我们的老师会帮助他整理这两个月的收获。那么鲍里同学一定会形成自己今后工作的一个设想。比如说,未来目标是做OME产品代工监管。那么在尊重鲍里同学自己意愿的基础上,我会建议他应该在运筹学、商务法语等科目上认真学习。这样不断坚持下来,我敢保证鲍里同学一定是戴尔或者其他IT产品企业十分青睐的应届毕业生。”

达尔特教授的言论在学界引发了广泛争议。批评者们认为,“有限介入论”至少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

“首先,达尔特教授的设计模式是在一种纯理论的状态下提出的。这种理想化的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发现自己的前进道路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务实地说,暑假的到来只会促使大部分‘鲍里同学’带上女友去地中海、里约热内卢或者香港度假。其二,企业的需求在大学课本中根本无法轻易地建立起逐一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就如OME产品生产的布局、产量、销售等环节的确和运筹学有关,但是鲍里同学毕竟不是运筹学的教授。况且,现实情况是,当今绝大数OME的管理者都是基层工厂工人乃至调度员做起来的。与高深的运筹学比起来,似乎实践经验的作用更明显一些。”自由评论员谢尔盖·达曼多夫斯基如是说。

基于针对“有限介入论”的批评,以吉列夫·色佛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倡了“全面介入论”,即:学校按照企业的人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全面介入论’不是一个新的观点,早在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远东的不少大学就秉承了这一宗旨。”色佛尔对记者谈论了他对“全面介入论”的认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全面介入’的办法是最好的,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一点,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后,原先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多所传统名校瞬间风光不再。”

色佛尔认为“全面介入论”是目前拯救英国毕业生的最好办法。尽管它是以牺牲大学的个性与特色为代价的。但是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言,这种代价无疑是值得的。

“我曾经笃信‘有限介入论’但是很快我便发现这一理论只是实行者的一厢情愿。包括我自己服务过的多家企业都与大学之间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合作,能带给双方的,只有理论上的乐观。”色佛尔回顾了他坚持“全面介入论”的过程。

“但是,如果企业更加全面地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抛弃了复杂的合作问题,直接采取若干方式从学校提取我们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能保证我们企业的需要,也保证了毕业生的出路。”

根据色佛尔的介绍,“全面介入论”主要是由以下三种思路展开的。

“但是,如果现在就说‘全面介入论’是完美的也不严谨,”色佛尔在观察了一年之后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起码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本身产生了问题,你还能保障在遇到这些变化之前培养的同学还有用武之地吗?比如说,戴尔被收购了,收购企业又大幅度地调整经营策略,也许所学的内容就全部变成了屠龙之技。而在这个时候,也许‘有限介入论’就更合适一些,所以,三种思路都是宝贵的想法,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办法,都不能绝对化的运用。管理者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决定采取何种思路,这样才能在企业人才库与迎接毕业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本文编译自英国《Human Resource》杂志2012年6月刊

思路之一

订单主义。这是全面介入论的初级形态。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企业只需找到合作的高校,然后将需要何种专业的人才告知高校,再由高校负责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订单主义只是全面介入论的一种尝试形态,从本质上讲,在这种思路下,企业并没有全面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所谓的“人才订单”,其实高校只要信息灵通一些,根本无需企业提供。

思路之二

企业在高校中设立办事处,介入教学体系。由于订单主义在实际中并不能有效地体现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志,因此订单主义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在订单主义的基础上,由于对毕业生质量仍不满意,一些原先采取订单模式的企业转变了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他们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中设立自己的办事处,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编写专门教材,和学校一道设立专门的课程。

“第二种思路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水准被进一步提升,企业能够更加深入地介入大学人才培养之中。”色佛尔对各个企业的大学办事处评论道,“但是这种模式仍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英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管理得比较松散的,学生们向往自由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高水平学校,学生们往往不愿意为了面包而学习,所以办事处虽然可以介入教学,却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

思路之三

企业大学。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一种新的思路正在逐步成熟起来,这就是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对以上两种校企合作思路的完善,也是一种革命性的尝试。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将帮助企业完成对学生的招录、管理。教学、实习、就业等工作都将由企业完成。在这种思路之下,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打造人才队伍,学生只需在企业大学中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么他们的就业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企业大学思路收到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从微软、通用等企业的实践情况来看,他们在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设立的企业学院或者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九成以上,与此对应的是,这些企业的人才供应,由于得到了大学的支持,也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状态。

推荐访问: 职场 缩短 教室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