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2022-03-05 09:38:31 |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本已经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并伴随着大家已经对数据与统计分析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经对学生的数学数学分析观念的培养有了更加清晰的对策,很多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对于数据分析这个领域的教学,已经不仅仅让学生学会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数学技能的教学,更多地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一组数据的“领悟”,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策或推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认识。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的数学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育部2014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确立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些要求都是顺应国际数学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潮流。“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一线教师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大家意识到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能让学生学会数学分析与统计,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主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通过分析做出判断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接下来本文将要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 选择合适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就是直接面对一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别说小学生,就连大人也会将觉得枯燥无聊,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中,应当要积极地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中。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能力统计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有的学生会选择列表的方式进行统计,有的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表示,然后让学生探究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一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班级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利用条形图统计全班每个学生的生日月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数据统计中去,并进一步分析数据,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数据分析观念,促进数学统计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 参与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据中的信息,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活动中获得数据分析的亲身体验,有效提取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于数学分析观念,有过这样的描述,让学生去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做很多的调查,然后对收集来的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然后运用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表示出来,并通过分析做出相关的判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的数据信息。数据分析与统计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都非常重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收集本班男女生体重数据,然后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WPS表格中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导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在单式、复式条形图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据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进一步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便之处。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解决了困扰学生如何能够轻松、方便地比较出男女生在不同体重状态下人数多与少这一实际问题。让学生亲历数据分析与统计的过程,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亲近数据,有效地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三、 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

一般来说,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涉及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处理数据,其中前者主要是指数据的调查、获取,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其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能够運用自己所学的数学方法,尽可能地获取更多有用的数据,让学生从各种条形图或者线状图形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而不是脱离问题的背景进行探究,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强调一些数据分析的概念与方法,这不利于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由于统计学对结果的判定是“好与坏”,而不是“对与错”,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背景与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后教师适时提供下面两张表格,问:“这两份统计表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呢?”

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背景与需要说出表一为什么选择条形统计图,表二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再次激发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对比反思,促进学生的数学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四、 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引发学生质疑意识,学会全面客观认识数据

统计不仅仅用一些方法、数字、图表来反映总体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探索总体事实的内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数据的随机性通常是无法避免的,而数据的随机性恰好反映数据的客观性。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的特征,我们对研究对象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它们全部加以考察,只能用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尽管从抽取的方式来说应力求能较全面反映对象全部的信息,但由于只是抽取对象的其中一部分信息,就难免有偶然性。又由于我们的实验或观察不可能像科学实验那样严格控制各种相关变量,就会产生随机误差给统计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对统计数据的质疑意识和辨别能力也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方面。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处理方法、数据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进而让学生对统计数据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单元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袋子里装有同样大小的8个红球,2个蓝球,一位同学连续摸5次,其中4次摸到蓝球,1次摸到红球,你觉得有这种可能吗?(要求:每次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去摇匀)通常摸到红球的次数要比摸到篮球次数多,而这位同学摸到的情况却刚好相反,就是因为抽取样本容量太小无法避免偶然现象产生。在日常生活中误用和滥用统计数据的情况随处可见,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这节课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某公司根据本公司1位经理(20000元/月)、2位副经理(12000元/月)、7位员工(4000元/月)的工资收入对外宣称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为7200元/月,你们觉得合理吗?这里样本的抽取就缺乏随机性和代表性,用特殊代替一般。在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收集一些适合小学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数据,设计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数据,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统计的眼光去观察与思考,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要注重把握一个度,在教学中合理地采用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十大观念之一,也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数据观念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并长期坚持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数据分析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金晓椿.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4(S1).

[2]贾慧.浅议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3]卢清荣.深化数学语言表达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以“平均数”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7(4).

[4]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2.

作者简介:傅崇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

推荐访问: 素养 小学生 观念 核心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