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其特殊的行业特点,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等进行改革。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思路并进行实践,进一步探索培养地矿类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地矿类;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特殊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学校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必须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统的地矿类专业包括地质和矿业两大类,它涵盖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IT程、石油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众所周知,地矿业类专业是一个艰苦行业,常年野外作业,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恶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专业被看好,而传统专业尤其是地矿业类专业遭受严重冷遇。过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对复合型、创新型、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对现有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经济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安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地矿类专业进行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安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1997年原国家教委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由原来属于工学地矿类的矿山通风与安全(080107)、工学管理科学类的安全工程(082206)两个专业合并而成。这次专业调整是为了逐步适应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安全的日益重视和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煤炭、道路交通、金属非金属矿山、医疗卫生、建筑等行业的重特大恶性事故的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教育部制定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督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掌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燃烧学与爆炸学;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安全工程与通风工程设计、模拟、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形成的科学化培养模式,现有的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训练缺乏,校企联合不紧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缺乏对现代管理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等组织管理能力。因此,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从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和实际要求出发,应该着力把重点放在提升专业人才层次、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也要从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安全”这条主线,尤其是煤炭、冶金等大中型工矿企业对技术或管理人才的要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该行业需求的安全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不但要具有理工科理论基础和安全技术(如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气安全、机械安全、防火防爆等),掌握先进的安全理论(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学原理等),熟悉安全生产、技术法规。还要善于组织、管理,深入调查研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职业健康及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日益重视,以及人们对安全领域的普遍关注,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根据调整整合后的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针对安全工程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对安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按照“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在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重组。在强化大安全基础、体现地矿类学科特色与自主专业选修课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其整体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大安全基础课)、安全模块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实习、设计及论文等。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旨在加强大安全课程通识教育的同时,设置大量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培养个性化的创新人才。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方案的设置,遵循了“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与整合前的课程设置方案相比,一是强化了安全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适当压缩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比例;二是强化了安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将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凸显了学科特色。我们通过大量专业选修课的调整,增加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可选范围,使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需求选课,按照不同方向的研究和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选课。新的课程体系方案实施证明,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煤炭、电力、建筑、交通等行业从业,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就业,都能派上用场和发挥作用。可见,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方案的设置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实践教学及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不但使学生的理论教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实施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学校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也纳入学生的必修环节,并对实习、实践的效果实行量化考核,通过对实习、实践环节的答辩,进行成绩评定。
我校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及其特
殊行业要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一科学实验一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从节约时间、节省经费方面考虑,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实习;建立了校外多家企业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实践表明,学生的社会实践层面得到了拓宽,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1、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我校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建有“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是全国四家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资质的单位之一。我校还建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两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打通了教学和科研平台。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各种形式承担相关实验教学任务,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力度,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内容的整合优化。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自主地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在实战训练中理解和消化课堂理论知识。实践证明,这种途径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工程技术创新的方法与过程,切实经历体验科学理论与工程创新方法,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习惯。
学校还与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例如与平顶山煤业集团、郑州煤业集团、永城煤电集团、焦作煤业集团、中国铝业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新飞集团、宇通客车等企业达成实习协议,将上述企业作为学生经常性的实践及教学科研基地。我们的校外实习,使学生走出校门,在企业有关主管部门的安排下进行实习、实践。目前,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外建立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已达60多家。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学生主动地结合学习内容或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查阅资料,阅读专业外文书籍等相关文献,深入思考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积极要求参加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校外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实践条件,对他们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写作准备了素材,拓展了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效果良好
从2003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立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和创新学分。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RTP)”和“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训练项目,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五年来,学校从教学经费中共投入近100万元专项经费,立项和验收的训练计划项目达2000余项,有近8000余名学生参与受益。由于立项课题源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从选题、立项、撰写申请书、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任务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和项目实施方案,到完成训练项目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证明,两项科技训练计划的实施,检验了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和实际科研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自身知识和能力如何在工程及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近5年来,我校学生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作品)3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7项,有200余人次获得创新学分。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屡屡获奖,还连续两届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因此,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计划等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3、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保证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全面检验,直接反应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学院对学生的论文选题途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老师的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研究课题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有利于教学科研相互转化,进一步推动了“以科研促教学”;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这类设计型、研究型选题大多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技术、安全的实际问题,具有工程实践应用价值,有些甚至可以为生产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学校实施的科技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前期项目组老师和团队的研究积累,对研究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总结、归纳、延伸,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还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倾向,通过和专业的相互结合,为学生就业和毕业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通过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并通过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监督检查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稳步提高。实践证明,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生产现场和企业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学校地矿类专业很多毕业生走上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的领导岗位,成为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
总之,为适应新的形势对地矿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其特殊的行业特点,通过调整优化其学科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应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地矿类专门人才。
责任编辑:张冬梅
推荐访问: 地矿 类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