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课程产学协作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征对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太阳能电池》的课程建设,阐述了进行产学协作的积极意义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课程建设 产学协作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重庆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资助“光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改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zssd10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41-01
一、引言
《太阳能电池》课程是本科生应用物理学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以及部分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全面系统的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最新发展动向,介绍光伏组件的工艺基础以及光伏系统的设计和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从理论到工艺,从设计到应用都会有全面的了解,为相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一般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但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往往难以与产业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感觉过于偏重理论而且征对性不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了产学协作进行课程教学的模式。
二、产学协作育人项目——《太阳能电池》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并指出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以及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很强,而且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为了更好组织教学,我们于2017年2月申报成功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项:太阳能电池原理与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这是在教育部主导下,旨在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我们与浙江瑞亚能源科技公司合作,共建产学基地,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该项目覆盖了我校本科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课程《太阳能电池》。项目旨在基于产学深度协同机制下构建新能源产业用人需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项目的推进,建设满足新常态下匹配院校竞争力具有持续发展力、匹配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优质、可共享、具有示范价值的太阳能电池相关课程标准、课程素材、教材资源并推广应用。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冀望以协同育人项目为载体,鼓励企业导师授课、共建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合作建设新工科微专业等,推动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 《太阳能电池》课程教学组织
革新教学内容。根据产业发展态势,课程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对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课程教材拟选用国外引进的光伏领域经典教材:《应用光伏学》(伟纳姆(澳)主编、 狄大卫翻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该书作者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工程研究中心的资深专家和光伏太阳能业界权威,研究中心在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世界领先,是单结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突破者和保持者。该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主要强化光伏发电实践应用。教学中尝试增加了光伏系统设计这部分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和为以后投身相关产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我校有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以及光伏杀虫灯和光伏充电站等多处光伏应用,首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光伏电站和光伏应用,首先给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开设太阳能电池伏安特性实验、环境影响实验、光伏充电实验、光伏控制器实验、蓄电池实验等一系列常規实验,后期拟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内容,尤其是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主要以校内12KW光伏电站案例组织教学。通过光伏电站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撰写、系统设计、施工组织、系统运行监控维护等全方位学习,让学生掌握光伏工程从论证、设计、安装到运维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兴致盎然,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教科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深入掌握了企业需要的技能,为以后投身相关工作单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通过产学协作育人项目的资助,进行《太阳能电池》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革新教学内容,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
刘雪芹(1971.12-),男,汉族,重庆合川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推荐访问: 太阳能电池 协作 探索 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