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老年病要突出特色优势

2022-03-09 08:36:07 | 浏览次数:

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郭宏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3年,从事中医老年病临床工作26年,并于1997年至2014年年底担任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科主任。她介绍说,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成立三十余年,为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室建设单位,是SFDA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科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老年病临床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在江苏省中医老年病系统,专科医疗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家专利中医处方2项,尤其是在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失眠、记忆障碍等重点病种方面有独到之处,并有专科特色制剂,如治疗老年失眠病症的珍枣胶囊、治疗代谢综合征靶器官损害的养阴剔络剂及泄浊通瘀剂,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的芦黄颗粒,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该院老年科还承担了老年脑梗死、高血脂、痴呆、失眠、呼吸道霉菌感染、冠心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国家、省、厅局中医药治疗研究等课题,研制了一批较为成熟的中药制剂。

郭宏敏教授强调,老年病工作总的原则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综合考虑。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导致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症状、疾病,生命体征的稳定;所谓兼顾一般,就是老年患者往往身患多种疾病,主诉多且杂,治疗需兼顾考虑;所谓综合考虑,就是老年人,高龄,体质较弱,多脏器病变,疾病兼夹,对环境适应能力差,脏器衰竭,药物易出现不良反应,要综合考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药干预老年代谢综合征

据了解,代谢综合征由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组合而成。该类患者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比常人高许多,其患中风、心脏衰竭等病症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30%,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在老年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西药治疗副作用大,依从性差,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的老年患者较多。

郭宏敏教授表示,尽管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至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在辨证分型上也多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尚无标准可循;治疗上多局限于疗效观察,缺乏深入的机理探讨。有鉴于此,应建立老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客观化研究及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代谢综合征病情进展的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主要考虑如何发挥中医药整体观、治未病的理论优势,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各种异常成分尽快达标,减少服用西医的剂量及种类,同时保护老年脏器功能,满足老年患者的中医药需求。建议主要研究内容:诊疗标准的研究——制定辨证标准;5型分治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证治规律的研究;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院内制剂及新药制剂药理实验研究。

以中医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治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多种成分异常,是中医的优势,从而减缓、减轻心脑血管病变,亦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及治未病的思想。自2006年起,该科室专门开设了“三高”门诊,为该病的收治、临床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郭宏敏教授从长期中医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老年代谢综合征靶器官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痰瘀互结。她首先提出了“阴虚血瘀”“久病入络”这一新观点,并以此为中医理论指导诊治老年代谢综合征心脑靶器官损害,创立了“五型分治”治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先后有5项省厅及专项资金课题支撑。

中医药干预老年痴呆研究

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据国外资料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明显痴呆者占2%至5%,80岁以上者增加到15%至20%。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今后本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因此,如何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是其研究热点。

老年痴呆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肾虚,标实血瘀。肾精亏虚、瘀血阻窍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机制。郭宏敏教授带领科室人员立项省科技厅课题研究,以中医学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老年痴呆以及中医辨证分型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年痴呆含ε4基因的基因型与对照组(非老年痴呆,健康组)两两相比,以老年痴呆的ε4基因证型最多,为61.07%;老年痴呆含ε4基因的基因型分组两两比较,以AD含ε4基因证型最多。含ε4基因的基因型增加了老年痴呆的易感性,可作为早期识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老年痴呆患者E4/E4与对照组(非老年痴呆,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D组ε4等位基因含量尤其高,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这表明ε4等位基因可能为老年痴呆尤其是AD的危险因子。E4/E4纯合子是老年痴呆的易感性基因表型,肾虚血瘀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机,肾虚血瘀证是老年痴呆最多见的中医证型、易感证候。老年痴呆患者中肾虚血瘀证与含有的ApoE E4/E4纯合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与AD关系密切。ApoE E4/E4纯合子型是老年痴呆中医证肾虚血瘀的易感基因,可从遗传学角度和基因水平确认老年痴呆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临床测定值,为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健康人群今后可能的病变提供了早期干预的防治依据。

老年心病血瘀证治

郭宏敏教授解释说,老年心病成瘀多责之于气虚。老年心病患者从本来说,主责之于气虚甚至阳虚。《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气心阳是鼓动心脏搏动、推动心血运行的原动力,使血液畅行脉中,环周不休。年高体衰,心脏受损或它脏疾病损及心脏,致使心气虚弱,推动无力则血停为瘀,因此心脏虚损,心气不足是产生瘀血的病理基础,即《灵枢·经脉》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金匮要略》中论述胸痹的病机亦主要为“阳微阴弦”“阴乘阳位”。阳微固然可致阴寒凝滞而血瘀,但阳微不运也可形成瘀血阻心,故有“阳微乃阴盛之前驱,阴凝为血瘀之先导”之说。瘀血阻心,冠脉血流不畅致发冠心病、心绞痛乃至心衰。心病成瘀有急瘀与慢瘀之分。心病急瘀铸成真心痛之重症,如《灵枢·厥病篇》所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同时心病可见血瘀既久,则如《金匮要略》所云:“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进一步指出:“淤血化水,亦发水肿。”隧道不通,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不运,内停外溢则为水肿。故心病血瘀重症患者多伴发水肿。

气虚血瘀为老年心病患者的基本证型,根据郭宏敏教授的临床经验,老年心病血瘀证主以气(阳)虚血瘀证为多。老年心病主为淤血阻于心脉。根据藏象学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而验之于老年临床。老年人由于正气虚弱,抗邪不力,正邪交争常处于非激烈状态,急瘀真心痛症状并不多见。因而老年冠心病常缺乏典型心绞痛或心梗的临床症状;老年心肌梗死,大多患者无剧烈疼痛感,有的仅表现为乏力或轻度的胸闷气急,常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即以心源性休克,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心阳暴脱为首发症状。因此老年心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闷气短或时有隐痛,神疲乏力,动则气喘,下肢浮肿,心悸,自汗,唇绀,舌质紫暗淡,脉细涩等症。从病机分析看,高年脏衰心气不足,胸阳痹阻,则血运无力停而为瘀。故见胸闷,隐痛,短气乏力;动则气耗,心失所养,诸症加重,致喘甚,心悸不宁;“血不利则为水”可见面肢水肿;苔脉亦示气虚血瘀之象。故老年心病临床以气虚血瘀证为多,呈现气(阳)虚阴凝的证候特点。

郭宏敏教授建议老年心病化瘀治则以益气(阳)化瘀为主。老年心病血瘀病机是脏损气(阳)虚与淤滞心脉并存,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症候特征是气(阳)虚阴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挚引之。”所谓“决之”应为活血化瘀,所谓“挚引”多为益气。针对心病血瘀证的主要病机,益气活血是其主要的治疗法则。在心病血瘀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本虚正损与邪实血瘀的盛衰变化反映着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急瘀真心痛以淤血突然闭阻心脉而发病,以邪实为主,慢瘀心病则虚实均可兼见。治疗总不离通补二义,补虚之义重在调补脏腑的亏损,尤其是温补心气心阳的亏虚。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急瘀危急重症真心痛、心阳暴脱,补虚急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郭宏敏教授在临床多选用独参汤、参附汤、王清任的急救回阳汤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慢瘀心病补虚以温心阳,补心气为主。郭宏敏教授在临床多运用炙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君子汤等,温阳益气,鼓动心血运行,使气足血活,以防停而为瘀。通瘀之意在于疏通心胸气血痰瘀凝滞,临床多用血腑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桃红四物汤等,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治疗化瘀亦有利于水肿的消除,唐容川《血证论》谓:“须知痰水之壅,由于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则痰水自消。”故老年心病淤血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常见疾患多以益气温阳法与活血通脉化瘀法相辅使用。

老年脑病血瘀证治

郭宏敏教授表示,老年脑病成瘀多责之于阴虚,老年脑病血瘀患者从本来说,主责之于阴虚。肾藏精生髓充于脑,肝藏血主筋而具风木之性。人至老年,天癸欲竭,精血亏损。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水不涵木,形成肝肾阴虚,而阴液内枯导致阴阳失调,阴虚阳亢,燥热内生,煎熬津液,血液黏稠,血行艰涩,瘀滞脑络铸成缺血性中风;或阴不制阳,阳升血逆,络损血溢而酿成出血性中风,此属脑病急瘀的范畴。而腔隙性脑梗塞、中风后遗症,属脑病慢瘀之证,有干血,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亦说:“淤血在脏腑经络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叶天士认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但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急瘀还是慢瘀,中医病机均离不开肝肾阴虚,此为致病成瘀之本。中风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终末病变,多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特征。

郭宏敏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阴虚血瘀为老年脑病患者的基本证型。老年脑病血瘀证主为淤血阻于脑络、经络。在临床中,老年脑病血瘀证以慢瘀、即中风之渐的高血压眩晕、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腔梗为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根据卒中症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分为“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异。急瘀以标实为主,不外风、阳、痰、火、瘀。而恢复期、后遗症期,多呈阴虚血瘀,属慢瘀,本虚标实之证。当前随着CT、MRI检查的普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成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高,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多见眩晕耳鸣,轻度偏瘫,肌肤不仁,语言蹇涩等症,进而可导致血管性帕金森症、多发梗塞性痴呆等相关综合征。中医可隶属于“干血”范畴,是由于病久不愈,经络气血的运行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淤血,被火气煎熬,停留于体内,此即“干血”。临床辨证析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可见眩晕、耳鸣、面红等症;阴虚血液黏稠,血行艰涩,久病入络,脑络淤滞,则铸成偏瘫,肌肤不仁,语言蹇涩等中风之象。故老年脑病临床以阴虚血瘀证最为多见。

郭宏敏教授进一步指出,老年脑病化瘀治则以养阴和瘀剔络为主。老年脑病血瘀病机的关键是阴虚与血瘀。脑病急瘀多为卒中脏腑,突发偏瘫,神志不清;须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方选安宫牛黄丸或羚角钩藤汤。但不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过后均以阴虚血瘀证为多见,即肝肾阴虚与淤滞脑络互见,本虚标实,有着“干血”,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郭宏敏教授指出,我们在临床中运用养阴和瘀剔络法就是基于这一病机认识,特别是“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而设立的。尤在泾曰:“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祛其闭”,简明扼要地诠释了养阴和瘀剔络法的精髓。养阴即固本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阴以制阳,且可养阴“增液行舟”,改善血液黏度以助血运;和瘀为治标通络,“疏浚河道,以畅血行”, 且高龄络损血停,决定老年脑病急瘀证化瘀不宜用攻逐破瘀之剂,而宜和瘀之剂缓图。老年腔隙性脑梗塞为本虚标实之候,常因精虚阴亏,瘀血久踞深邃经络,胶着难解,剔络为配搜瘀剔络之虫类药,驱逐痰浊瘀血,陈莝于经络之外,有利于机窍之灵动和功能的恢复。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脏腑经络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齿血之物,以消蚀干血。”但不宜多用久用香燥破瘀之品、和瘀剔络之品与养阴药相伍,祛邪而不伤正。

据此,该科组成了养阴和瘀剔络协定方,供临床加减使用。方中制黄精、枸杞子、生地黄益气养阴,补气行血,增液行舟,以治其本;红景天、 三七粉、 川芎、葛根活血化瘀以畅行血;荷叶升清降浊以化脂质;干地龙清热剔络以动其瘀。诸药合之,可益气养阴,化瘀降浊,清热剔络,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因而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脑血管疾病所反应的气阴两虚、痰瘀内阻,久病入络之血管内皮病变。

专家简介

郭宏敏,女,198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毕业;198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省名中医胡铁城学习。曾任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临床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并获优秀学员称号;系江苏省老年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分会委员。曾赴日本研修老年医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3年,从事中医老年病临床工作26年,从事干部保健工作26年。临床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高凝血症,即代谢综合征,老年心脑血管疾患及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在国家核心杂志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厅局级课题7项。国家专利2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专著一部。

推荐访问: 诊治 中医 优势 特色 老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