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小人书,收藏童年的记忆
朋友居女士。看到一本《一江春水向东流》,居女士就走不动路了。她说:“我小时候最喜欢这部电影了,看了有几十遍。”生于1969年的居女士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特别疼她的舅舅家在南京,知道她喜欢小人书,舅舅平时就会特地收集,每次她去舅舅家做客,最后走的时候,总会带着一包小人书。所以她到舅舅家做客总是特别开心。直到现在,她还记得把一包小人书分给朋友们看时的开心劲儿。这本《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上册,而且封底被撕了,页码也不全,她再三询问老板娘,得知没有其它更好的后,掏了5元钱买下了。“人生总是要留点遗憾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居女士说。
怀旧情结,小人书收藏者的一份痴迷
这几年,寄托着一份怀旧情怀的小人书已经是收藏的新宠。一本定价一两角钱,甚至几分钱的小人书,卖出几元的价格毫不稀奇,几十元也很寻常。名家绘画、品相好的连环画在市场上也连创拍卖纪录。在今年3月上海国拍第四届连环画拍卖会上,560种近千册连环画拍品成交率高达97%。其中,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6月初版全套24册(连函套)《三国志》以2.3万元成交,一套程十发《欢迎毛主席》12开精装本以1.2万元成交。
在银山门古玩市场卖旧书的老戴这些年出手了很多小人书,他所有的小人书只剩下一个旧鞋盒里的二三十本残破不堪的。老戴说前几年镇江拆迁多,很多人把小人书送到他这里,但是近来货源明显少了,送书来的大多是搞收藏的人有复本才会流传出来。“要的人多,卖的货少,价格还要涨。”老戴喃喃地说。
黄胜国是对小人书的历史很感兴趣的藏家。小时候积攒的小人书他至今仍然保存,1990年前后,镇江的有些小书店卖旧书,他陆陆续续开始购买,把自己缺的品种慢慢补齐。因为收藏小人书这个爱好为人所知,所以亲戚朋友家谁有保存下来的小人书都会送给他。说起小人书的没落,他有些痛心疾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小人书在东南亚都是领先潮流的,1985年以后就被日本漫画给超越了。
1968年出生的魏贤境是从2006年开始收藏小人书的,他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在大华电影院门口的小人书摊上看书的经历,一两分钱看一本,带给一个孩子一段梦幻的时光。现在看着自己家里板板正正收藏在箱子里的两千本小人书,他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大部分小人书藏家一样,魏贤境收藏小人书,主要也是为了怀旧。
当年小人书兴盛时书店品种很多,销售奇佳。价廉物美的小人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镇江市新华书店四楼还有一节小人书柜台,柜长王震宝告诉笔者,最近进货多了些,小人书共有100多个品种,基本都是从前的老版本再版的。有的时候,一个月一本也卖不出去,基本上是逛书店的人勾起了怀旧情怀,买些给孩子,让他们体验一下自己的童年读物,还有少许是买礼盒装来送人的。从销量来看,呈萎缩状态,小人书在整个图书销售中的份额越来越小。
连环画画家:小人书兴盛没落都有缘由
1950年出生的王耀南自幼爱好绘画,勤学苦练,有着深厚的绘画基本功。从1975年正式发表连环画作品《西沙姑娘》以来,王耀南共创作了20多本连环画,发行量最大的《济公活佛·醉打万珍楼》发行量达到了1000多万册。
王耀南自幼就喜欢看小人书,所以他的绘画作品也以小人书为主。小人书小归小,但是绘制却很精细。王耀南回忆自己在创业旺盛期,一天最多只能画两幅,画得慢的话一天一幅都累得够呛。绘制连环画,要熟知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山川地貌、人物服饰、生活器具,所以他平时要看很多的相关资料。王耀南还记得绘制《金台奇侠传》时,里面有不少武打画面,不谙武术的他找了不少港台录像来,看到有合适的武打场面,就按暂停键,把画面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他说这些武打片都有专业的武术指导,所以相对比较靠谱。
在王耀南看来,小人书的兴盛有其原因: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极少,电子产品少,海外的漫画尚未进入,出版物品种也少,小人书价廉物美,内容丰富,而且很多作者都是当时功力深厚的画家,技法纯熟,许多小人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自然是人人争阅。而今小人书的没落也有它的原因:从外部的环境上来看,现在的娱乐方式非常丰富,电子技术日新月异,阅读内容更是空前丰富,人们已经很难把眼光停留在小人书上了。另一方面,从1990年以后,小人书的绘画开始走抽象的路线,小朋友都不爱看,离写实的风格越来越远。画家过分强调个人风格,不考虑读者需要,必然会失去市场。如今连环画这一行业,绘制费时费力,收入低廉,已经没有画家愿意创作,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寻找题材组织人创作,顶多搞搞再版。这一行业后继无人,所以小人书,往日兴盛很难重来。而现在喜欢它的人们,也只能收藏一段回忆了。
推荐访问: 小人书 怀旧 童年 记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