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质量进步为全球最快之一

2022-03-10 09:15:22 |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多措并举,全行业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17年5月,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全球195个国家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的全球排名。排名显示了从1990年到2015年25年间,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且持续上升。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达到了79.3亿人次,比2015年增加了.4亿人次。可以说,医疗服务的总量任务非常繁重,而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

医疗质量管理的四方面工作

多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法治保障。在总结既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对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顶层设计,我国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由此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第二,完善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一是颁布实施《临床诊疗及医疗技术规范》,在国家层面,委托行业协会颁布实施《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并对重点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以及像器官移植、微创等一些重点的医疗技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管理规范。二是制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颁布实施了涵盖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和重点病种的医疗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来加强质控管理。三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我们制定印发了覆盖30多个临床专业12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近7000家医院实行了临床路径管理。四是加强临床药事管理特别是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加强处方管理,开展用药监测。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方面,颁布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联合12个部门建立应对细菌耐药联防联控机制,实施《中国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等工作。通过标本兼治来解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第三,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一是质量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成立国家级质控中心36个,如协和医院的麻醉学科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还有国家心血管疾病专业的质控中心和天坛医院牵头的神经内科质控中心。36个国家级质控中心基本涵盖了临床主要平台专业和临床专业。同时,各省、区、市都成立了相应的质控中心,各级质控中心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日常质控工作,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形成工作网络和合力,成为我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二是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在广泛使用。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环、品管圈、疾病诊断相关组绩效评价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已经在医疗管理实践当中广泛应用,医疗机构运用这些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工作,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推进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逐步建设和完善国家、省两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信息报告、监测、共享工作机制,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近两年,选择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质控指标,采用多中心数据来源系统评估方法,组织编写《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在行业内发布和分享,全面客观展现我国现阶段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的形势与现状,同时可加强区域间以及机构间的比较分析,为促进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持续改进,以及政策制定和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医疗质量的提高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疗行业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进步非常迅速,一方面,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与方法相继进入临床实践,并与计算机、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高能物理技术等交叉融合;另一方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增多,多专业联合攻关、跨专业融合创新成为解决医学难题的有效途径。现在临床医学的发展,可以说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诊疗个体化的趋势。比如,在微创化方面,微创手术器械与设备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手术的方式。微创理念已经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并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在个体化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不再仅停留在病原学和病理学的层面,在面向患者及病原体基因层面上迈进了一大步,从基因、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不断推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科学、最佳的诊疗方案。可以说,在医疗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医疗技术水平也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医疗质量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安全稳步提升。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是住院死亡率逐步下降,而且稳定在比较低的水平。2015年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分别是0.71%和0.48%,较2014年分别下降0.03和0.06个百分点;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分别为0.38%和0.21%,其中三级综合医院较2014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二级综合医院与2014年基本持平。这个数据是对近3000所医院的6400万住院病人统计分析的结果。

二是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2016年医院平均住院日是9.4天,比2015年下降0.2天;其中三级和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0.1天和8.8天,比2015年分别下降0.3天和0.1天。

三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好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占比从2010年的19.7%下降到2016年的11.2%,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幅度约50%。医疗机构细菌耐药上升的态势有所遏制。

四是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比如:胸外的微创手术只需要2-3个1.5厘米的小切口就能完成,且手术成功率很高,围术期死亡率比美国还低;在脑血栓患者中,早期抗栓率从80.3%提高到84.6%,吞咽功能筛查率从36.4%提高到83.3%,深静脉血栓预防率从59.6%提高到65.0%;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根据2013-2015年病例分析材料,脑卒中死亡率在降低;在心血管领域方面,行冠脉介入治疗总病例数2016年达到66万多例,比2015年增长17.42%,而单個患者平均支架使用数为1.5枚;心血管领域手术相关死亡率低于千分之三,与发达国家持平。这一系列数据从侧面体现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质量也在同步提升。

五是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省域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省域内就诊率平均达到93%,县域内就诊率平均达到82.7%,较2016年末增长2.3个百分点;通过这些年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和城乡对口支援工作,50%左右的县医院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和颈椎手术等复杂的手术,县医院入出院患者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病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均超过92%。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平均增长4.7%,由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数量同比增长15.1%。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的付出和医疗行业的共同努力。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医疗服务的能力、水平、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升质量水平,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供稿: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

推荐访问: 最快 质量 我国 医疗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