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2-03-10 09:39:21 | 浏览次数: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顺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完成高等教育育人任务的需要和提升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前,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缺少个性化建设、缺少精神化建设、缺少人文性建设等问题,应当适时做出如下调整:全面协调发展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人文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完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注重传承创新。让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让高等院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关键词: 新时代    高等院校    校园文化

当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推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传播文明、创造智慧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不但要传承知识,更承担着守望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必然之路,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1.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植于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华思想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更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作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在发展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上有着重要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刻现实的历史意义[3]。

2.是完成高等院校育人任务的需要。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终极归宿。发展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其中一项根本任务是提高当代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劳动者的责任心,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奉献精神。作为文化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吸收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能起到课堂起不到的作用。这样,高等院校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输出专业技能扎实、思想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劳动者。也能促使高等院校发展建设的主体——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经历的广大教职工凝心聚力,激发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校护校,自觉地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3.是提升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4]。高等院校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搞好高校校园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等院校的文化软实力不仅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还包含价值取向、校园精神及各种行为规范,通常由高校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组成[5]。这种内在的校园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力、文化力和凝聚力所在,而且体现了其创造力、影响力和制度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高校需要明确发展定位,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不断推陈出新,将二者有机熔铸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之中[6]。积极开展配套的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增进师生的理解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

二、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少精神化的文化建设。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外在的形体现在物质上,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7]。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在物质文化的建设实践上不遗余力,一栋栋新式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拔地而起,巨型雕塑、文化展板層出不穷,一些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健全的物质文化建设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积极进取,也能充分展示一所高等院校现代化的精神风貌。但脱离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党中央释放的这一信号,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把精神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经常蕴藏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10]。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无形资源,起着春风化雨、熏陶感染的育化作用,并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成长,逐渐积淀为一个学校厚重的文化基石。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工作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应突出把握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风气的正确引导,充分彰显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作用,从而推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缺少个性化的文化建设。

“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发蒙启滞,咸必由之”。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1]。高等院校的品牌形成不是靠某些制度约束,而是靠深厚校园文化的浸润。未来高校的竞争将是校园文化的竞争。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作为一所学校的长期重点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坚持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高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但是,当今一些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越来越呈现出“趋同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限于一部分高等院校掌舵人的思维惯性,总是重复模仿其他成功的院校,使高校在文化建设上缺乏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产生。另一方面是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所有影响力的高校必然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因此,不同类型高校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当前高校文化建设评估制度存在的最大弊病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做法[12]。这样的文化建设不能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使学校缺乏竞争优势,不利于校园文化传承和高等院校长远发展。

3.缺少人文性的文化建设。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人类文化的基因,人文性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求的发展。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核心应该是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3]。因此,围绕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才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才是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文化。当今一些高等院校过于重视师资的高学历和学校在各个排行榜上的排名,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放在如何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实用性成果、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上,而忽视对师生人文性的培养,甚至造成某些人文学科的衰落[1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视高校创新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今一些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忽视人文教育,显然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高校教育健康发展。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的契合点,要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根本宗旨,并将其内化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加强人文性教育,可以让师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1.全面协调发展高等院校校园文化。

从建设内容看,全面协调推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这就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在学校硬件上下功夫外,更要重视学校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道德规范、校园精神、发展目标、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15]。要让高等院校各种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从建设主体看,就是要全面发动全校师生、管理者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广大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加强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团结奋进、继承创新、尊重学术的良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个人,需要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从影响范围看,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对学校内的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社会发展轨迹。高等院校与地方的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地方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当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发展后,又能带动地方教育的发展,为地方输送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推动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在对社会进行文化输出的同时,要谨防社会落后思想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保持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推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发展特色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加强人文内涵建设。

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中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彰显发展特色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迫切需要,构建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成为其中重要的环节。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所在,是高校发展的历史积淀,是高校中广大师生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指引。特色的校园文化能涵盖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此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建设。一方面,高等院校的任務是培养人,为此必须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把学术思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注重探索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等院校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不断丰富完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注重传承创新。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校园文化的创建是一个长期传承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营造显性的氛围,更需要一以贯之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培育。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积累于学校发展的一点一滴,体现于全校师生的一言一行,因此需要全校参与、全员重视,共同创造出高水平、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16]。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文化。任何文化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发展中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随着领导者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的核心价值等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应动态调整,积极回应校园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逐步完善硬件设施,调节校园的人文氛围等。在丰富完善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更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以此更好地服务于高等院校的发展建设。

四、结语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缜密思考、大胆开拓、勇于创新,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勠力同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唯有如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隆.儒家优秀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

[2]李丽杰,李达军.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27):191-192.

[3]胡足凤.“微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6):86-88.

[4]常婷,杜刚.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5):64-66+71.

[5]熊昌芹.地方高校文化軟实力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15.

[6]汪潜.论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2):170-171.

[7]荣翠琴,何群,程玲.增强馆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综合能力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02):90-92.

[8]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9]孙万代.红色文化:大学文化的精神因子——读迟海波教授《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3):5-6.

[10]于滨.创建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68-70,47.

[11]郑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77-178.

[12]李帅军,卢盈.从“趋同现象”审视我国高校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2(03):140-142.

[13]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

[14]唐黎.关于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04):67-68.

[15]王龙飞.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文化交流及引导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16]凌琦.高校校园文化先进性建设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08-110.

基金资助: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开放课题【No.ZYWH2017-20】。

推荐访问: 新时代 高等院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校园文化建设 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