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的硬与美

2022-03-10 09:48:00 | 浏览次数:

不同的材料表达着不同的语言内涵,利用材料的软硬不同、色泽各异等不同的特点结合雕塑所要表达的主题,最大程度的发挥雕塑的材质美。本文重点研究雕塑中石材的美与应用。表明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雕塑艺术魅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雕塑与材质

雕塑在历史与环境中的永存,除了它在艺术中的精神价值以外,还得益于各种持久的、坚固的并适于成型的天然和人造材料的运用。材料的质感、色彩、成型方式、表面处理等方面决定着装饰雕塑艺术审美方式。现今的雕塑所用的材质多种多样,石材、金属、木材、石膏、混凝土都是比较传统的材质,另外,玻璃、陶瓷、纤维、一些感光材料都成为现代雕塑家比较青睐的新材质。

每种材料的物理属性制约着它的审美属性,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同材料具有的形态、比重、色泽等,对其主题的表达、造型的处理、制作的程序、加工的手段产生了各种影响,由此带来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差异,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雕塑艺术魅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石材与其应用

在中国广褒的土地上,石材是最早被人们发现和利用的天然材质之一,也是自古以来雕塑作品中的极其重要的材料。石及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一般性质坚硬。按照岩石的地质分类有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三种。岩石的生成条件决定着各类岩石的构造特性,而岩石的构造特性又决定着岩石的性质,因此也就决定着天然石材在使用上的范围和条件。石材的使用历史漫长,种类也很多,而且采料方便,质地坚硬。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花岗岩、大理石、砂岩等都是使用较多的石材。

我们试比较一下古埃及的巨型法老像、我国西汉霍去病墓的石雕、云岗石窟20窟大佛、中美洲奥尔梅克人的巨石武士头像、阿兹台克人的《大地女神像》;古希腊的《胜利女神》、《米罗的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和罗丹的《吻》.....这些著名的石雕作品,就可以领略到石材的表现力是多么丰富。

最初人们利用石材的耐久性,为故人建造陵墓,刻墓志,在墓前设置石像生,建阙,建牌坊。随着宗教的发展,建造了石塔、经憧等。例如在陵墓前陈设石仲生,现存最早的应该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仲生。其形象有怪人、怪兽吃羊、跃马、卧猪、卧虎、卧象、马踏匈奴等。这组石雕像是在整石上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的石造像,也是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是手持武器、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像。墓前列石仲生始于何时,尚无考证,但霍去病墓前建立仲生,在选材上与仲生的形体相配合,有注重形态的,有突出神情的,也有形神兼备的,对陵墓前排列仲生的习俗影响深远。

而在现代,用石材所塑的作品气势宏大,雄伟壮观,石刻作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既可以刻凿出雄浑朴厚的体块,也可以镂刻出透剔深凹的起伏。石材,这种具有悠久传统的材质至今仍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为众多的雕塑家所喜爱。像是蔺宝钢教授所创作的嘉峪关市中心广场 “千秋雄关”花岗石巨雕。这座总长达125米的大型雕塑,气势雄伟、庄重质朴成为嘉峪关市一大引人注目的亮点。 整个构图以黑山岩画为开篇,追溯魏晋,演绎汉唐,张扬丝路文明之流韵,讴歌当代创业者之英风。中间用一道彩虹,衔接历史与未来,以诗意的想象,向人们描绘了嘉峪关明天的美景,微妙精致的起伏,发挥出石材的奇妙魅力。整座雕塑以浮雕形式为主,增加部分圆雕的语言,远看具有丰富的轮廓线,近看又有丰富的内容,而透雕手法的运用则增强了视觉上的空透效果,可以使雕塑在逆光下透过阳光形成很美的投影效果,加之雕塑的倒影映入飘带河水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从材质上看,石雕选用花岗岩石料,石质古朴典雅,线条苍劲有力。而且石材坚硬密实,不易风化变质,能经受千百年的风吹雨淋、严寒酷暑,以保持久远的艺术魅力。

像《千秋雄关》这样有着重大主题的纪念性雕塑作品,为保证其永久性,当然不宜采用玻璃纤维、薄膜充分等材质。需要形成庄重严肃的氛围,也不宜用表面十分亮丽的不锈钢这类材质。青铜或石材均属较好的选择。而那些装饰性、标志性的城市雕塑的材质选用就有广泛得多的范围,根据作者所设计的情调来选择,轻巧的或沉重的,素雅的或华丽的材质。

结语

雕塑的发展史是伴随着材料的变化而进步的。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基本物质前提,事物的形体和精神服从于材料也是雕塑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作者在作品构思阶段就必须把它包含在内,使之成为增添作品魅力的重要一环。在雕塑的创作中,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运用恰当的工具,顺应材料的特性,按照其相应的加工方式进行合理的构思,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