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石香炉鉴赏
说明同一时期龙的造型风格相同。结合其他器物的龙纹看,龙纹的特征随时代不同有所变化。元代龙身躯细长如蛇,头扁长,细长颈,张口露齿吐舌,双目眈眈,四腿瘦劲,筋健凹凸,爪生三指或四指,分张有力。肘毛飘舞,尾鬣呈火焰纹或秃尾。元后期龙须上冲。《元史》
中记载,民间禁用五爪龙,所以元代石雕少见龙纹,特别是五爪龙。明代龙头也较长,而上唇较元时的短,双角有叉后抿,龙发上冲。清代龙头较短,嘴与明代有差异,双角也有叉。清初龙须还保留上冲形象,一般为向后飘或向周围扬起,龙似老了,那种凶猛气势大大减少。明代龙前肢有火焰纹上扬,这是由早期神兽羽翼演变而来的,后为飘带状纹样。兽类腿部的这种装饰旨在表现其动态,宋、元时期的兽纹均有,明代仅前肢的火焰纹仍流行,到清代这种纹饰消失。明代龙尾大多继承了宋元以来的秃尾或火焰纹尾,但是石刻上明代的龙纹仍是秃尾,到明晚有的出现“花尾”(或称扇尾形),清代基本上是花尾,其状如扇形。龙纹多用云朵衬托,宋代云纹多为三股飘带形,到元代除部分承袭宋代风格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其周边多为波折形,由中心向外施转斜凸起状纹。此外还有如意头形,或如灵芝形,或似海棠形。明代流行多带飘尾,清代仍流行。
麒麟造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头部。元代麒麟像鹿,长角、牛尾、马蹄,驯服和善,它是祥瑞的象征。明清时期麒麟演变为龙首兽体。明代麒麟挺胸昂首,胸部肌肉隆起,前肢刚劲,暴筋露骨,骄健有力,朐前飘火焰纹,带有勇猛的气势。而明末清初,例如上述天启麒嶙纹石香炉,虽然形态没有大变,但气势大大减弱。到清代,体态趋向丰腴浑圆,胸部凸起的程度相对减弱,显得妩媚,温驯。
狮子原是外来的动物,史书多有外国进贡狮子的记载,而后在中国成为祥瑞动物。石雕狮子较多,到明清时期造型发生了变化,威武凶猛的气势没有了,特别是清代中期后,完全变成驯服的形象。
浮雕鹤纹为相对飞行,相互对称。在传统文化中,鹤作为一种仙禽,象征吉庆长寿,鹤纹在许多地方都可见到。明清香炉腹面采用浮雕手法突出飞翔的鹤,长长羽翅,细绒腹毛,长腿后屈,周围刻划几朵云纹,表现天高云淡的意境。其造型特征是线条长短参差排列不齐,粗细不匀,有不规整感。翅膀拆角明显,身较长,与宋元时期鹤纹有不同特征。
鹿纹在石雕中常见。“鹿”与“禄”同音,有封官加爵之意。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多用于装饰纹饰,特别是玉器上常用,称之为“春山秋水”图。明代鹿纹没有宋元时古拙,形态接近写实,神态平和,清代中期以后鹿纹就显得呆滞。榨树是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灌木,从榨树与鹿纹看,此是仿辽金元时的北方少数民族题材。
花卉纹香炉中有纪年的较少见。上述香炉所刻为莲花、菊花纹等。莲花纹在明清时较为常见,是传统纹饰。佛教更为注重。一般为六花瓣形花,花瓣尖而圆鼓,以疏简取胜。菊花常与莲花雕在香炉的腹部,象征春秋四季。花卉纹香炉的雕刻到了清代晚期较为草率,古拙丰满感大大减弱。
“寿”字纹石香炉纹饰的时代特征明显,这种变形“寿”字与变形云纹是清代乾隆前后的特征,在其他石雕中也常见这种装饰。
总之,明清时期的雕刻纹饰有其各自的特征。明代的雕刻古拙,具格式化,浮雕较高;清代的则趋向写实,浮雕较浅,略显草率。
推荐访问: 香炉 明清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