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风中的旅人

2022-03-10 10:11:23 | 浏览次数:

zoޛ)j馟iw}۞m}]u4׭yn评价:“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这“圣人”不就是“风中的旅人”吗?!只可惜,今天除了改革开放后复建的状元街、北门等几座门楼牌坊外,历史的旧坊仅剩东门外南少林寺旁边的“急公尚义坊”了。呵——沧海横流!醒——怎不醍醐灌顶!

当我带着这样的思索踏入东湖街道凤山社区,去探寻现时泉州市区仅存的、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为旌表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八世祖李森赈灾行善的义举所建的“急公尚义坊”时,我的心再次受到炙伤。这天正是七月最热的一天,室外温度达摄氏38度,接近中午我们乘坐的小巴才到达位于凤山社区的南少林寺停车场,我们要去参观的“急公尚义坊”就在这路的一旁。远远望去,牌坊在半坡的围墙下,这里正在开发建设南少林街区,一路尘土飞扬。奇怪的是这高将近11米的牌坊,周边却用高达2米多高的水泥预制砖墙围了起来。经打听方知这是为了保护和防盗,原来此前曾有盗贼挖走了坊上的五幅辉绿岩石雕,由于发现及时追回来三块大的石雕,两块小的则无有影踪。近年来由于市场走俏古董等上了年份的东西,那些名人墓前的翁仲、望柱,几遭疯狂洗劫。时不时有媒体报道,什么古厝门廊被撬,花窗被偷;什么古墓被盗,有的还是二次、三次连续遭殃。过去是军阀土匪干的,现在却是一般盗贼所为,但没有买方何来卖方?这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急公尚义坊”之所以连“文化大革命”那样的运动都能逃过一劫,大概是因为“公”与“义”与那个时代的主张趋同。也许这纯属个人猜揣,其中还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去钩沉厘清。但300多年来未曾对其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被盗却也是事实,面对这历史与今日的事实,我们又能在从政治口号醒转过来的国人那里,从富起来的国人走向上得出什么样的警醒与启示?!

我还想回到唐、宋时期,去寻觅一座座风中的牌坊:方圆三里399座,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我绕“急公尚义坊”转了一圈又一圈,上下俯仰地看:这坊为三重五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用花岗岩、辉绿岩筑砌,通高10.95米,面宽四柱三间、9.74米,进深四柱三间。坊上匾额石刻“急公尚义”,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赐李森”,为康熙御笔,下有辉绿岩刻就的李光地对赐匾缘由的记述,共29行,每行5字。整座坊体青、白石间作,飞檐翘起,于凝重中展现轻灵;坊上石刻亦有新意,如当心间坊上刻有二龙首口含一柱,柱上刻二龙戏珠,龙首粗犷有力,二龙戏珠则遒劲游动,二者浑然天成;坊上雕刻也堪称妙笔,一个石坊,就有浮雕、高浮雕、平雕、透雕、沉雕、浅浮雕等几种手法,以白色为主,青色相间,使整座坊更显风韵。坊主李森——李光地的八世祖,明天顺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任源口可巡检,一生乐施好善,致力于公益事业。在安溪剑口渡、莆田江口等处造桥近30处;在泉州府修东岳庙、元妙观,助修福州芝山寺等,声闻闽中,又赈苏州府灾、率众平寇乱,朝廷旌为“尚义”。清康熙年间,裔孙李光地以李森赈饥、平寇事上奏,钦赐“急公尚义”匾额。明天顺间与清康熙年间,时间相距250多年,一种美德的记忆不曾忘却。这又让我想起在安溪湖头李光地故居“昌祐堂”东巷巷口接官亭前,见到的立有一只头首分离的怪兽名叫“(犭+贪)”。这是李光地用来警示子孙后裔和下属官吏的,可见其所立的不仅是德政楷模,还有惩腐拒贪。至今安溪湖头一带还有这么一副对联在民众中口口相传:“白铁无辜铸佞臣,顽石不化雕(犭+贪)官。”——啊,妙!好是碑刻,坏是警示。

从历史蹒跚至现实,这种从棂星门衍变而来的牌坊,业已由祭天、祀孔,到旌扬、表彰;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它令我感奋、激动的同时,也带给我几分迷惘。回首泉州城内曾经有过的一座座风剥雨蚀的牌坊,它不就是已经渐行渐远的先人的背影?!尽管个中滋味喜悲杂陈,但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面无赧颜。他们的故事、美德随星移斗转,代代流传……

牌坊——风中的旅人,我该如何向您致意?

责任编辑:侯娟芝

推荐访问: 牌坊 旅人 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