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磨砺奋进
弹指一挥间,上海工艺美术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迎来了60华诞。公司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联社)犹如一对孪生姐妹,1956年随着联社的成立,公司也由此孕育而生,回顾公司六十年成长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创始时期:从1956年至1966年初
这一阶段是处于上海工艺美术恢复调整期,公司和联社主要抓了五项实事:
1、加强扶持引导,组织归队艺人建社办厂,恢复和发展工艺美术生产
1956年在全市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联社按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工作部署,结合行业普查,以区为单位,按行业将流散在社会上从事工艺美术艺人组织起来,先后建立了118家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13802人,分为雕刻、金银镶嵌、刺绣、抽绣、手工编结、横机编织、戏剧用品、刻字等13个自然行业。之后,从1958年至1966年,又经过了二次行业改组调整。1962年,工艺美术行业从上海轻工业局所属的上海体育文娱、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分出,成立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公司成立后,与联社合署办公,实行二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管理模式,并根据产品技艺特点,调整行业分工。196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00万元,其中出口3461.4万元,分别比1956年提高2.4倍和2.2倍。
2、落实保护措施,创立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和工艺美术品服务部
为贯彻中央对民间工艺美术品“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团结老艺人、发展祖国民间艺术”的指示,公司和联社一方面收集本市留存下来民间工艺美术资料加以整理;另一方面对失散在民间的工艺美术老艺人进行排摸,最终确定12名老艺人名单:黄培英(编结)、冯秋萍(编结)、薛佛影(细刻)、张景安(砚刻)、王子淦(剪纸)、何克明(灯彩)。支慈庵(竹刻)。赵阔明(面塑)、杨为义(瓷刻)、赵松海(绢花)、林水溪(通草花)、杜漪萍(绢花),并于1956年11月创立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组织他们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研究。这些老艺人身怀绝技,创作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同时为挖掘、恢复上海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和品种以及带徒传艺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1月15日,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视察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对老艺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们不仅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作贡献,还为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播下了友谊种子,应该好好向你们学习。”
同年,公司和联社在市计委和市商业局的支持下,创立了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服务部不但是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的专业销售窗口,也是展示上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形象的宣传平台。
3、结合行业实际,开展技术革新,改进传统工艺,加快企业改造步伐
五十年代初,新建的合作社和工厂企业,大多设备陈旧,厂房简陋,技术手段滞后。为改变这一状况,公司和联社从行业实际出发,针对关键工艺技术和薄弱环节,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仅1958、1959的两年中,完成小改小革,技术革新项目2000余项,尤其是上海玉石雕刻厂技术革新成绩卓越,被命名为上海工交系统八面红旗之一。
随着技术革新的普遍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木雕企业的取料净料标准化工艺,静电喷漆工艺;绣品企业的仿油画刺绣工艺,以及包针绣、千层绣、乱针绣等新针法;绒绣企业的按比例直接绣制工艺;织毯企业的碱性二次氯酸盐洗毯工艺;金属饰品企业的自动轧片、冲压、拉丝技术装备以及电解银新工艺等,使企业纯手工操作面貌有了初步改善。
4、坚持以人为本,三管齐下切实做好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
为继承和发扬工艺美术优秀传统,培养新一代工艺美术人才,公司和联社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一是创办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公司不仅提供校舍,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了一批艺术教师、文化教师,从人、财、物三方面积极支持,自创办以来,学校已为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名,大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在企业内提倡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以传带教。为名师培育接班人创造条件。三是创办工业中学。公司根据工艺美术各专业特点,采用文化学习和技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施教,在上海玉石雕刻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随后在金属饰品行业、地毯行业等17家企业全面推广,自1961年至1985年共培训学生2515名,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如今仍有不少从“三管齐下”毕业和满师的专业人才,仍活跃在上海工艺美术界,成为行业和企业的中坚力量。
5、调动工艺美术技艺人员积极性,繁荣创新设计
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上海工艺美术行业25名艺人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和“适用、经济、美观”的生产原则。会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各企业为进一步调动技艺人员创作积极性,成立了设计组(室),有效推进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公司和联社围绕自主创新做了三件事,(1)组织有关企业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的装饰任务,同时还为大会堂精制银餐具29660件。(2)1964年在上海市手工业技艺人员授衔大会上,上海工艺美术行业有61名技艺人员被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3)1966年1月9日至30日,上海市工艺美术展览会在中苏友好大厦(現为上海展览中心)展出,观众达45万人次,展示的工艺美术品涵盖玉雕、木雕、牙雕、漆雕、金银摆件、饰品、地毯、手工编结、绒绣、灯彩、剪纸、竹刻、砚刻等30多个大类,1800余件作品,展馆还设面塑、剪纸、手工编结技艺现场表演。同年3月上海市工艺美术展览移师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为时1个月。
艰难时期:1966年至1976年
由于受到“文革”中极左思潮影响,上海工艺美术行业成了重灾区。1970年与1966年相比,生产企业减少13家,职工减少762人,出口产值减少389万元,公司所属金属工艺二厂、三厂、红卫绒绣厂等9家企业1200名职工一度改行做其他产品。
1972年国务院下达“发展民族传统工艺争取外汇”的指示,明确各地有出口需求的工艺美术企业恢复生产传统手工艺品。遵循国务院的指示,公司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组织改行转向9家企业归队,恢复开展承接外贸和涉外旅游部门来料加工,扩大生产出口;二是排除极”左”干扰,落实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被下放的600名技艺人员重新回到技术岗位;三是恢复各企业设计组(室),围绕“挖掘、恢复传统题材产品”开展创作设计。短短一年时间,上海工艺美术出现了转机,1972年完成出口6327.8万元,比1966年增长了90%。以后的几年中,上海工艺美术行业技艺人员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其中有:玉雕“大泽起义”、“逼上梁山”、“李时珍”,金银摆件“新安江水电站”、“点春壶”、“龙舟”,艺术挂毯“万里长城”,绒绣“娄山关”,牙雕“澜沧轻筏”、“玉米丰收”等。
持续稳定发展期:1977年至1992年
“文革”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公司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7年由原行政性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转为企业性上海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这期间,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在生产规模、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市场经济客观实际,公司围绕扩大生产规模,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上海特色和优势的工艺美术品,包括玉雕炉瓶、象牙细花、红木雕刻家具、金银挂件、绣品、羊毛和丝织地毯、首饰钻石、金属徽章等100余种,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市场紧俏产品组建联营企业。三是面向外贸、旅游、内销三个市场,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公司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在配合外贸搞好出口贸易,同时创建了公司进出口贸易部,并利用外资组建了合资营销公司。为适应旅游和内销市场需求,建立了上海市旅游产品生产供应公司和三个工艺品大型商场。以上这些措施使上海工艺美术生产出现了蒸蒸日上、迅速发展的局面。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21亿元到1992年达到8.38亿元,出口累计创汇13.06亿元,比前十年增长了2.4倍。
2、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成绩斐然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和新工艺进一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从1980年到1990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共完成重大技术改造18项、技术革新2150项,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上海宇宙金银饰品厂“18k项链激光焊接工艺”和上海钻石厂“钻石压钻”。获得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十二项,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17项,这期间还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20项,共投资6702万元。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使企业技术装备明显改观,有力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以绣品、绣衣、金属饰品行业最为显著。
3、产品开发力度增强,品种增多,质量提高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公司所属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力度。1977年至1992年这十几年中,先后开发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丝绸地毯、艺术挂毯、机绣窗帘、时装绣衣、水晶饰品、机制珐琅、艺术相架、防水绢花、纯金挂件、玉石饰品等150种新产品,其中有97种产品被上海市和轻工业部评为优秀新产品。同时公司强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从1981年至1991年共获得国家级、轻工业部和上海市质量奖79项,其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银杯奖有17项,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有38项。获得上海市优质产品奖24项。1990年公司在上海教育会堂举办首届上海工艺美术节,共展出雕刻、首饰、绣品、绣衣、织毯和综合工艺美术品六个大类1100件作品,其中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的新产品400余件。
4、创作设计丰富活跃、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佳作迭出
改革开放,为上海工艺美术架构起更新更高更宽广的平台,有力推动了工艺美术全面创新。1983年由公司牵头成立了上海绣衣研究中心(1985年改为上海绣衣研究所),并组织了上海绣衣时装表演队,通过国内外巡回演出扩大了绣衣的知度。1984年又成立了上海市首饰研究中心(1987年改名为上海工艺美术公司首饰研究所)从事金银首饰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由该所设计制作的胸饰“圈律”、“柠檬”、发饰“量限”、耳环“勿忘我”和“秋菊”、项链“永恒主题”均在国际首饰比赛中获得最佳设计奖和优胜奖。同时公司重视对工艺美术创作的理论研究,1981年由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理论性刊物《工艺美术学报》(不定期),1984年改为定期出版的《上海工艺美术》季刊,成为反映行业面貌、传递信息。学术交流、理论研究的国内文化艺术类的核心刊物,自1984年以来已发行130期。
八十年代后上海工艺美术能工巧匠创作设计了一批具有上海特色的艺术佳作。其中上海玉石雕刻厂的玉雕珊瑚“释迦牟尼降生图”、上海绣品厂机绣“铁人王进喜”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牙雕“水仙花都”、“扁豆景”、玉雕“骑狮观音”、“兽面壶”、“周仲驹卣”,漆雕“豫园”、竹刻“古琴”、“河山壮观”、“荷花”,红木小件“仿青铜文房四宝”等作品被列为国家级文物收藏。还有不少精品佳作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其中得金奖12项、优胜奖9项,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5、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具有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的工匠队伍
上海工艺美术发展,得益于有一支具有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的工匠队伍。公司注意从三个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是表彰授勋,突出顶尖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在1978、1988年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上,周寿海、张涌涛、高婉玉、谢杏生、周泉海、施明德、萧海春等人被命名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1986年上海市工艺美术老专家从艺50周年授勋命名大会上,为何克明、刘纪松等31人颁发特级工艺美术家荣誉勋章,同年在全国工艺美术二十四省市联协,对作出卓越贡献的38名技艺人员予以表彰,分别授予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一、二、三级工艺美术大师。二是通过出国考察、专业培训、高校深造、体验生活、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三代能工巧匠丰富设计理念,拓宽创新思路,提高专业水平。三是挖掘潜力,形成以中专教育为主的教育网络,从1980年以来对近万名职工进行了政治轮训和技术培训,使职工政治素质和技艺水平有了普遍提高。1990年底,公司有职工16443人,其中工艺美术、工程和经济类专业技术人员1937人,占职工总数11.44%。
6、企业改革有序推进,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80年,公司根据国家经委对企业整顿的要求,从领导班子建设、企业体制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基础管理。规章制度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六个方面对所属企业开展全面整顿,1986年结束。经过考核,上海地毯总厂、玉石雕刻厂、宇宙金银饰品厂等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上海徽章厂同时被评为上海市企业管理优秀单位。1986年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属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开始转变经营形式的探索。上海长江企业发展公司(原长江刻字厂)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上海玉石雕刻厂、工艺编织厂等单位通过对外合作,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5家,吸引外资2000万美元。多种形式的体制转换,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活力。
深化改革大潮期:1993年起至今
1993年上海工艺美术(集团)公司更名为上海工艺美术總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2003年7月由上海轻工控股公司与上海市黄浦区签约,总公司整建制下放到上海市黄浦区,被列为区管企业集团。
总公司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公司制的企业法人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1995年被市经委列入51家大中型企业转制跟踪单位。同时总公司加强内部企业结构调整,先后成立了大同行珠宝首饰汇市、珠宝测检中心、工美拍卖行、工美旅行社、宇宙东航销售处等实体企业。
2.1996年按照市委市府提出“市区联手,抓大放小”的要求,总公司成立了“三清”小组,对公司所属31家企业进行资产、人员,基本情况的清理工作,以确保下放划转区属管理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总公司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动开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工作。
5.重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筹建,经过改建后的博物馆是上海工业系统第一个行业博物馆,从2002年成立以来,通过收藏展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形式,已成为上海市传统工业美术保护基地。
6.1997、1999年完成上海市政府为欢庆香港回归赠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纪念礼品大型水晶艺术摆件“浦江庆归”、“申城庆归”。
2009年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再次进行改制,组建了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2010年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作为国资企业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行列,成为具有高度透明经营的现代化公司。
近几年来,公司一是依托老凤祥的品牌优势,以自身的服务特色来拓展老凤祥的产业链,强化紧密合作的力度、开发新品的广度、拓展市场的深度,实现了与黄金珠宝业的配套服务功能。上海老凤祥玉石象牙雕刻有限公司的白玉、象牙雕刻制品丰富了老凤祥的产品系列;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配套有限公司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浇注金条,成为老凤祥经久不衰的畅销产品;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进出口部为老凤祥黄金珠宝饰品拓展海外市场搭建了通道。二是存续有产品、有市场、有人才、有发展前景的“工美”知名品牌企业,保护、继承和发展上海工艺美术产业,通过积极改造传统作坊式、工厂化的管理模式,把现代市场化经营理念与传统文化内涵注入到创新开发与市场营销之中,形成了上海工艺美术新的特色和起色。三是大力推进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品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向金属雕刻、有机玻璃和橡胶制品等工业加工类延伸,为制造行业提供配套。举办各类艺术品、精品、收藏品展览和拍卖,并提供鉴定、咨询和个性化设计以及节庆彩灯、彩车的设计制作,为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供稿)
推荐访问: 磨砺 奋进 六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