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为例,从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以期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生物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在生命科学中及其活跃、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在高校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所农业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定位为以教学型为主、应用型为特色的省属高校。2009年学校确定以生命科学学院作为本科双语教学的试点学院,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最早获准开设的两门双语课程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双语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促进双语教学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一、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内与国际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开设分公司,同时从国外本土招聘人员加入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越来越普遍,仅仅掌握公共英语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其次,现代的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很多都设有研发部门,甚至博士后流动站,通过对产品的产量、质量的不断改进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通过阅读国外期刊以便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背景。再次,微生物生产企业中很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为进口产品,操作人员为了要掌握这些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完整和准确地阅读外文说明书是必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应用型为主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提高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处理与外文有关的专业技术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
国外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和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这三种模式均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这与特定国家实际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由于缺少语言环境的支持,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全外型:即教材、讲义和授课均使用外文;半外型:教材、讲义使用外文,授课和板书以外文为主,对学生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混合型:教材、讲义和板书主要使用外文,讲授以汉语为主。
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双语教学要区别于专业外语教学和单纯的外语教学,既不是成为纯粹的专业外语课,也不能是单一的英语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以外语为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一门专业课为目的,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是放在首位的。双语教学由于这些年高考大规模扩招,导致省属高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绝大多数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法知识不扎实,听说水平更差。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英文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控制好中英文的比例。在双语教学的前几章,如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将多媒体幻灯片内容中英文比例大致为1:1,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的中英文大致在6:4左右,并适当增加了图片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微生物双语教学有一个适应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增加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激发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在微生物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微生物遗传和微生物生态这些章节的学习中,将幻灯片的中英文比例从7:3逐渐过渡到9:1,只是在一些主要的英文单词的后面用中文进行标注,教师授课的中英文比例大致为1:1,对一些课外实例的讲解用全中文,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此外,教师课堂上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英文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的解释不能拘泥于形式,比如对于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先用全部汉语将重、难点解释清楚,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完全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用英语做简要的阐述和总结。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外语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与实践
1.课堂讲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理论课课时均为40学时。双语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基本上要用中、英文重复讲解,在不减少教学互动环节的前提下,教学信息量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针对下一次讲课的主要内容事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课下预习中文教材,教师在课堂正式讲解前要求同学回答之前布置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采取先中文后英文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压力。此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了多媒体课件、各章节的重、难点等知识要点、微生物题库以及课外知识扩展内容,同时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增加了师生平台互动模块,学生在课下遇到问题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问和留言,教师可以选择在平台上或者课堂上答疑。通过这些措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外文教材和中文教材相结合。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印刷精美,可读性强,但是系统性远不如国内教材,并且语言难度远远超过二、三年级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此外,很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某些难点时,阅读中文都很困难,更不用说直接阅读外文了。中文教材知识体系清晰,整个编写思路及难度也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借阅或购买一本中文教材,辅助双语教学。教师将国内和国外教材的精华内容汇集整合在一起,发挥中西方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并适当补充一定的实例和案例。通过这些手段使得学生既学习到国内教材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又对国内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3.将“大班上课”改为“分班上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础不理想。尽管在授课方法、授课模式上做了相应的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仍然存在学习靠后的同学“跟不上”,学习考前的同学“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准备采用变大班授课改为分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目前《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有三位主讲教师,可以先通过摸底调查,将学生分为快、中、慢三个档次,然后分别由三位教师分别授课,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
四、双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好的教材是省属高校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微生物学》双语课程采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全球版(Madigan M等人编著,美国Pearson公司出版)、《Microbiology》影印版以及《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Baker S等人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三种。综合性大学普遍采用的是《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该书特点是内容全,信息量大,尤其适合于研究型大学本科双语教学。其次是《Microbiology》影印版,书中有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素材,该书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为“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特点是所涉猎的章节内容介绍比较详细,但是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的介绍较多,并且价格比较昂贵。《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内容紧凑,相应章节前均有中文的重、难点介绍。在双语教材选择上,我们主要从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兼容性方面、教材知识点的广度和专业外语所占比例几个方面来确定双语教材,基于以上因素考虑,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最终决定选用《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第三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内容新颖、图表适宜,内容包括微生物世界(相当于绪论)、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和工业微生物等章节,与国内普遍采用的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兼容性好,便于学生对照学习。当然这一教材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于微生物遗传、生态和应用这三部分涉猎内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有关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应用的英文期刊综述文献以及国内教材中相关知识点上传到学校内部网路教学平台以弥补这方面内容介绍的不足。另外,在原核微生物章节中增加了衣原体、立克次氏体、霉形体和放线菌的介绍,在真核微生物中针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对食用菌的偏好以及山东作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的现状,增加了蕈菌(mushroom)的生活周期及食药用菌的种类及特性的介绍。
五、配套的政策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和进修。暑期有计划的组织双语课程主讲教师参加英语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优先安排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到欧美国家培训进修。
2.执行严格双语教师试讲制度,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做出一定的要求。有欧美留学经历的优先推荐担任主讲教师,训练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双语课程工作量在普通课程工作量的基础上再增加0.5个系数,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74-77.
[2]娄道凯.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2):16-20.
[3]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0-91.
[4]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5]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11(1):48-49.
作者简介:卢伟东,男,山东昌邑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
推荐访问: 微生物学 双语 本科教学 实践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