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老的真心赞扬,给我无限动力
2008年6月14日,《大众医学》创办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终身教授、我国著名的外科学专家——裘法祖教授不幸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
裘法祖院士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腹部及普通外科,是推动我国腹部及普通外科手术发展者之一。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
裘法祖院士不仅在科研领域贡献卓著,在科普领域也同样倾注热情。早在1948年,他就与已故内科学专家过晋源教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60年过去了,在裘老的关心和爱护下,这本让他牵挂了一生的杂志,已成长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一流医学科普刊物,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裘老离开了,但他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将永远留在敬重他、爱戴他的学生、病人和读者心中……
从本期起,我刊将陆续刊登裘老的生前好友、学生所写的“他们眼中的裘教授”的纪念文章,希望能从另一个侧面,向大家展示这位医学大家的风范。
人称“中国现代外科学之父”的中科院资深院士、我的老师——裘法祖教授,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医疗、教学、科研、著书、育人等方面贡献卓著,还非常关心医学知识的普及,希望广大民众掌握更多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和认识疾病的知识,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早在60年前(裘老当时才34岁),他便与内科专家过晋源教授在上海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期刊——《大众医学》,并提出了“让医学归于大众”的口号。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有幸能与裘老建立了相当深厚的师生友谊。而维系这种友谊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大众医学》。
1949年~1953年,我为《大众医学》写了几篇由过教授命题的文章。那时候,裘教授是中美医院(宝隆医院,后又改名为同济医院)的外科主任,不仅要开刀,还要给学生讲课,工作十分繁忙,但只要是《大众医学》的事,他总是非常关心。有一次,他对我说:“不少读者来信说,喜欢看你的文章,你要继续努力,再多写一些。”在他的鼓励下,到1958年为止,我为《大众医学》一共写了23篇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当艾滋病在世界各地猖獗流行,并对我国“虎视眈眈”之际,裘教授在繁忙工作之余,不失时机地组织了我院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和免疫学的专家,为1987年9月号的《大众医学》撰写了一组介绍艾滋病的文章,其中也有我的三篇。这些文章的刊出,对加强群众的“防艾”意识,消除群众的“恐艾”心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裘教授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每当他得知我的科普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如“全国十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奖”“全国卫生报刊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他都特别高兴。当他知道《大众医学》在90年代中期破例地为我个人开辟《新为笔话》专栏时,还主动对我说:“你的文章要编辑成书,公开出版,我来为你作序。”后来,裘老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2002年,名为《人气我,我不气:冯新为医学科普文选》的书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裘老在序言中称,我是他“早年至爱门生之一”,并盛赞我的文章“辞藻优美,文笔流畅,风趣幽默,挥洒自如,贴近生活,深入浅出……读之引人入胜,是一种‘享受’”。1998年8月,我在《大众医学》发表了一篇题为《杂变屁》的文章。裘老阅后特地打电话给我,夸我这篇文章写得好!他看过以后,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2006年12月9日,湖北省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会议在武汉召开,与会者有百余人。裘老在发言中,也称赞我的科普文章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回顾这一切,我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科普写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裘老的称赞。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会使受赞美的人感到温暖,增强信心,进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巨星殒落,贤哲崩殂。裘老的突然离去,不仅是全国人民的重大损失,也使我永远失去了一位可敬可亲的良师益友。在痛悼裘老的同时,我深切期望《大众医学》能办得更好,希望有更多的医界同道写出更多、更好的医学科普作品来,让我们一起来更好地实现裘老的遗愿:“让医学归于大众!”
简介
冯新为
1949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教授,1996年退休。参与编写20余种教材、参考书、工具书,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发表医学科普作品102篇,被评为“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推荐访问: 给我 赞扬 真心 动力 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