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2022-03-11 09:35:54 | 浏览次数:

宁波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江镇西它山谷地石佛山,是一座以收藏、研究、陈列佛教石雕造像艺术为主的专题博物馆。

石佛山处于它山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核心,周遭群山环抱,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气清景明,相对高度约15米。馆舍由日本ASW.co.Ltd设计,平面布局为点、线、面三位一体有机组合。前端主入口处设计为一个圆点,中间一条南北向的大走廊线带起东西两扇翼面。主体建筑有入口大堂、陈列厅、库房、办公用房、贵宾接待室、咖啡厅、AV厅、连廊庭院等组成。高柱长廊,鳞廓宽厅,依山就势,步步登高。远望恰似展翅欲飞的鲲鹏,又如穿梭云霞的蛟龙。刚柔相济,动静相宜,馆园一体,意匠生辉。是西式风格与东方神韵的完美结合,是形式美和结构美的有机统一,是自然与人工的珠联璧合。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极致的艺术品。项目占地16000余平方米,投资慨算人民币1.8亿元,是宁波市十大文化工程之一。

博物馆有现有石雕艺术藏品1000余件。其中,南北朝至明清各个时期佛教造像和宋代墓室石刻雕板各400余件,其他石雕构件200件。藏品主要征集于四川、山东、河北等地。佛像雕件以形式分有造像板、造像碑和单体雕像;以技法分有浮雕、圆雕和平板阴线刻雕;以题材分有佛陀、菩萨、罗汉、弟子、力土、供养人等。宋代墓室雕板主要是高浮雕形式的武士、文吏、男女侍俑、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动物(狮、鹿、兔)和花草(牡丹、莲花、菊花)等。这些雕件文化积淀深厚,雕刻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博物馆陈列设计为五个展厅,分别展出佛像和宋代雕板。其中,佛像陈列占四个厅,由导读厅和精品陈列厅两大部分组成,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展出佛教艺术品300余件,其中有佛像精品180余件。导读厅——“崇高的宁静”,由佛教的诞生、佛教艺术的形成、佛教与佛教艺术的东传和中国佛教石雕艺术四部分组成;精品陈列厅分“中国石雕艺术的兴盛”、“中国石雕艺术的辉煌”和“本土化与世俗化的中国石雕艺术”以及尾厅四大板块。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是伴随印度佛教及其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容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吸收了犍陀罗、马图拉和笈多风格佛教雕刻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雕刻艺术。中国佛教雕刻崇高庄严,淳厚质朴,浪漫飘逸,积淀着中华民族坚定沉郁、勤劳坚韧、豁达平和的精神,凝聚着历代匠师的聪明智慧和虔诚敬重之心,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大体上分前中后三期。前期拘泥于佛教典籍规定的某些程式仪轨,形像略显概念化。中期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佛陀面相丰圆,鼻梁高隆直通额际,眉长眼鼓,肩宽胸平,形态清秀,穿右袒式或通肩式袈裟,衣纹密集,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史称“曹衣出水”。后期受到南朝以戴逵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一种面容清癯、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的新形象。唐代佛像的特点是“丰肌体腴”。雕刻技术圆熟洗炼,在技法上摆脱了以线造型的传统,追求立体发展,一扫此前拘谨刻板之风,显示出雄健奔放,饱满瑰丽的时代精神。宋以后佛教融入世俗,造像“神”性趋失,“人情”渐浓,出现了神人合一的平民化倾向。在造型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强调善恶,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题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审美意趣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

宋板陈列设在第五厅,通过参观这个陈列,能够生我们形象直观地领略南宋时期四川泸县地区的墓葬民俗文化,并由此折射出的这一地区那个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

博物馆秉持以人为本,艺术为上,是人们观赏、品鉴高雅艺术的课堂,同时亦是愉悦心情,陶冶心灵的理想乐园。

推荐访问: 它山之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