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语言在当今中国画创作中运用的可能性

2022-03-11 09:38:46 | 浏览次数:

当人类还处于懵懂期时,雕塑这种视觉艺术形式就已经出现了(世界各地新旧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佐证),它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形式,这是由它的材料性质所决定的(主要依靠石、木、金属等硬质材料)。而中国画则形成于汉代主要依靠毛笔、水墨以及国画颜色在宣纸,绢及帛等材料上进行创作。所以单从概念及形成时间上看,雕塑与中国画似乎是不搭调的两个艺术门类。

雕塑艺术是在三维空间中塑造三维形体,同时遵循空间透视与单点透视的法则。它一路从石器时代的懵懂概括,到我们有能力去做出各式繁复变形的艺术形式,再到积累能力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及观察方法的改变,人类美术慢慢开始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写实创作时期(秦兵马俑出现时期),到此时中国画的工具及材料都尚未形成,所以这么长的历史阶段里,它似乎从来都未曾与中国画有过交集。

但我们绝不应当像上面的概念那样去理解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将中国画与中国绘画割裂来看,我们就会进入一个迷茫的误区,即将中国画的历史与格局局限在当今所倡导的笔墨中。也就无法去理解今天所探讨的如何将雕塑语言运用到中国画中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如果我们将其代入中国美术史,大家就会发现中国雕塑与中国绘画的语言结合从新石器时代甚至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期他们语言的结合是最紧密的。多处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如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中,绘画纹饰同样出现在各式的骨质及石质的雕塑作品中。这一时期雕塑语言与绘画语言是相通的。随着工具的改善,到夏商周时期,我们能够去表现更加繁复变形的各样对象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绘画即是雕塑,雕塑也是绘画。大量的青铜器表明,繁复的纹样装饰使两者极其巧妙的结合起来,让我们无法割裂的去看待二者。

当时代处于人类文明的成熟期时,我们会把注意力慢慢转移到对对象的描摹写实上来。这一时期雕塑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先于美术的其他门类成熟起来。在西方美术中从两河流域文明遗存、古希腊、古罗马各个时期的写实雕塑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写实绘画。相对于雕塑,写实绘画尚处于它的发展期。在我国,秦兵马俑的出现也证实我国雕塑曾经拥有过一个写实能力的高峰,而同样的写实性成熟期的中国画则要延后至两晋乃至隋唐。但也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主要工具毛笔及宣纸的出现,我们概念上的中国画也出现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雕塑与中國画的结合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日趋完善,各种哲学思想迸发出来,宗教的逐步发展使得写实时期的雕塑与绘画同时出现在一个巨大的整体当中暨宗教活动场所。我们这里不谈西方,且论中国画与雕塑。在这一时期,各种石窟、寺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宝贵资料,各式的佛造像都以画出雕塑感为美,因资料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进入他的文明成熟期,各类新思潮涌动。我们对社会形态探索,中国人对于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独特见解,都深刻地波及到了中国画的创作。中国人的哲学观发散性思维,开创了中国画在平面二维空间中按照散点透视的创作原则,使画面越来越趋于平面化,装饰化,趣味化,此时毛笔、墨及宣纸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国画发生了不可思议变化。水墨画逐渐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它的写意性到现在都为人所称道。而雕塑在这一时期却渐渐式微,慢慢地只保留了它的装饰功能,渐渐偏向于官方凝重的纪念与民间工艺这两种题材,又由于中国画与书法的紧密结合使得大量的文化精英参与到绘画中来,而旧时中国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所占据,雕塑这门艺术形式并不会像中国画那样有如此多的社会精英所参与,而中国的雕塑被文人们诟病为匠人工艺。故中国的雕塑与中国画蜜月期结束,开始分离,中国画向着他的哲学思想大踏步前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不再是文人士大夫清谈玩雅的生活方式。美术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社会包容性极强,美术事业极大繁荣的今天,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中国画与雕塑语言结合的机遇。从新文化运动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美术教育体系。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中国画与雕塑同在一个学科中建设,其串联性前所未有。这使我们有机会在了解中国画的同时了解到雕塑,并将雕塑这门古老艺术所特有的表现语言渗透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中(暨我们把雕塑的空间观察方法,以及其厚重的、雕刻性的特征融入到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去),我未曾梳理过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尤其是相近学科中相互影响的重要性。但从上面的浅析历史中得出一些观点,雕塑语言是可以在当今中国画创作得到其应有的运用和发展地位的。

单从此两门我比较熟悉的美术门类说起,在他们相互影响和变迁中得到一点点启示,留得以后再做深入探索也未可知。

推荐访问: 中国画 浅谈 雕塑 可能性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