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鸡群暴发新城疫的主要原因分析
摘要:新城疫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增高,是最难净化的疾病之一。从免疫监测、免疫抑制、基因变异以及生物安全等角度,分析了我国鸡群在免疫后仍然发生新城疫的几个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新城疫;免疫抑制;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17-02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其列为动物A类传染病。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发表的第八次报告中,将新城疫病毒列入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禽腮腺炎病毒属(Avulavirus)的代表种[1]。自从1927年发现至今,该病仍然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难净化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病家禽的死亡率高达15%~20%,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其中新城疫占了近10%。虽然世界各国相继研制出了各种疫苗,已经降低了该病的毁灭性暴发,但是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控制其流行。随着非典型新城疫的逐年增多,免疫鸡群的频繁发病以及由此引起的家禽生产性能的降低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新城疫病毒的研究也成为禽病研究的重点[2]。就免疫鸡群中暴发新城疫的主要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供参考。
1 血清学检测难以评价疫苗的防护效果
近年来,我国家禽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而传统的农村散养模式也逐渐向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这是我国养禽业向现代化健康养殖稳定发展的大趋势。在集约化养鸡企业的兽医卫生和疾病防控工作中,实验室检测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种鸡场或商品鸡场,在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免疫的同时,也定期对鸡群进行免疫监测,尽管已有不少实验室方法可用于新城疫的血清学诊断。新城疫的血清学诊断技术有红细胞凝集试验(HA)、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琼脂扩散试验(AG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LAT)、协同凝集试验等。红细胞凝集试验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可对新城疫进行定性诊断,是目前基层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在检查低水平抗体时不够灵敏。琼脂扩散试验的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仪器,但其敏感性较低。ELISA 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免疫学测定方法,并在新城疫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需要专门仪器进行分析检测。
常规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仅代表鸡群的体液抗体(循环抗体IgG)水平,而新城疫活苗免疫后产生局部免疫力的分泌型抗体IgA和IgM不能被常规方法检测出来。因此单纯用HI结果来评价其抗体水平的高低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近期研制出来的鸡新城疫V4耐热活疫苗,虽产生抗体水平不高,但能够抵抗强毒攻击。V4株经滴鼻和拌料免疫接种后3周,免疫鸡和同居鸡的HI抗体达到高峰,几何平均值(Geometric mean tite,GMT)达到4.6 log2,均能抵抗强毒的攻击[3]。血清学方法多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虽然抗体水平与病毒的中和抗体呈正相关,但不能等同。尤其是生产后期,鸡群抗体滴度有时偏低,但对NDV的实际抵抗力往往尚高。另外,生产实际中鸡群往往已接受多次疫苗免疫,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的抗体,然而仍然会发生NDV感染。因此,检测方法很难对疫苗抗体和野毒抗体进行区分,也会影响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因此,紧密结合鸡群的临床状况来分析检测结果,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 新的基因型出现给防疫带来困难
新城疫已经成为鸡场必做的疫苗之一,但是经常出现在高水平抗体的情况下,仍然发生新城疫,导致新城疫的防控困难重重。曹殿军等[4]对我国部分地区ND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疫苗毒株主要为I系(Maktesuar)、II系(B1)、III系(F)、IV系(La Sota)和V4 株等,均属于经典型(基因I、II型);而流行毒株则属于基因型VI、VII、VIII、IX,且每一次流行都有新的基因型或亚型出现,这给目前仅用少数几种疫苗来防制新城疫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新城疫,加紧进行高效新型疫苗的研究势在必行,但切不可无根据地盲目使用新毒株,要做到有的放矢才好。美国微生物学家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把传统疫苗内的某个基因置换为目前流行毒株的基因,研制出新型疫苗。此新型疫苗的免疫实验结果显示,可保护家禽免于感染,并且用野毒株感染时,能够降低病毒的散播。国内主要还是以经典基因型疫苗为主,新型疫苗正在研制当中,但在短期内防控新城疫尚有一些困难。
3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原主要是侵害家禽的免疫器官,如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引起禽类免疫器官变性、坏死或细胞凋亡,抑制T、B淋巴细胞的分化,致使家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丧失,易受到新城疫野毒感染,同时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等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造成鸡群大量死亡。免疫抑制病多为亚临床感染,鸡体在早期形成免疫抑制,降低了家禽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形成抗体水平低或不均衡,从而不能获得应有的保护。目前, 我国使用的新城疫疫苗具有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但在很多免疫鸡场仍然发生了非典型性新城疫,表现出免疫抗体水平过低或不均的现象。以网状内皮细胞增生(REV)、禽白血病(ALV)、鸡传染性贫血(CIAV)等为代表的免疫抑制病扮演了重要的幕后角色[5]。免疫抑制性疾病对新城疫的免疫效果影响很大,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消除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的关键要做到种鸡的净化和建立鸡场生物安全计划。
4 缺乏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生物安全(Biosecurity)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论,又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称。过分依赖疫苗而忽视生物安全,容易造成新城疫的发生。生物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外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入,将场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其二是内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播,降低病原微生物在鸡场内从病鸡向易感鸡传播的可能。控制好病原微生物、昆虫、野鸟和啮齿动物对鸡群的危害,并使鸡有较高的抗体水平,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营养供给条件下,鸡群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大的遗传潜力。因此,生物安全是一个畜禽群体管理策略,通过它来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它是一种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方法[6]。
现在部分规模化养鸡场制订了适合本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这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新城疫这类通过空气、接触等传播的疫病,在养殖场间的传播最普遍的方式,是通过人与设备的流动来进行的。因此,制订这类生物安全计划的重点是制订访客、设备和车辆的清洗与消毒以及流通的规定。然而,能够引起死亡的致病因子仍将以较高的水平存在于禽类尸体中,预防这类疾病的生物安全计划需要优先考虑尸体的安全处置方法[7]。我国对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早有处理规程,养殖应尽最大可能遵守规程的规定。
总之,新城疫的防控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短期内如何规避、减少其发生是我们的防控目标。由于毒力、基因型变化太快,研制新疫苗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控制该病的流行。在研制新型疫苗的同时,开展病原分子生物学监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建全疫病防控网络,系统综合地运用生物安全方法,减少新城疫的发生流行才是目前的解决之道。参考文献:
[1] 洪 健,周雪平. ICTV第八次报告的最新病毒分类系统[J]. 中国病毒学, 2006, 21(1):92.
[2] 包静楠, 王金亮, 唐庆冬, 等. 新城疫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2012(9):33.
[3] 罗青平, 张蓉蓉, 温国元, 等. 新城疫V4耐热弱毒株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 2009, 31(12):37.
[4] 曹殿军, 郭 鑫, 梁 荣, 等. 我国部分地区NDV 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预防兽医学, 2001, 23(1):31.
[5] 文正常, 蔡一鸣. 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及解决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56.
[6] 丁伯良. 猪场综合防控的新理念--生物安全[J].兽医导刊,2011(2):13.
[7] 万明辉. 家禽生物安全的评价及其有效性的启示[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3,33(6):45.
推荐访问: 主要原因 暴发 免疫 分析 新城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