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提高畜牧专业学生科学能力
摘 要: 创新教育理念,导入科学思想,适应时代,活学专业知识,优化课程教学,完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不断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操,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 畜牧专业学生 科学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及其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联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展开教学,体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现代文明的新成果、现代社会的新成就和新问题。在职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情感和社会价值观,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传统的科学领域只着眼于本领域的发展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科学教育则着眼于研究系统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障人类文明健康发展应具有的最佳状态,研究人、科学、技术、社会如何和谐发展[1]。这种科学教育技术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目标,是时代和民族发展及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综合需要[2]。畜牧兽医专业技能教育如何紧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科技进步与个人发展需要相协调一致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是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适应新时代,活学专业知识。
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每个专业的知识内容都相当丰富。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要注重内容密切联系科学理念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适应。这样,教育内容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和促进学生活学专业知识,做到深度和广度适当。在讲授《畜牧学》课程中的解决养猪生产对环境污染的途径——生产沼气时,就可以结合新世纪的新能源——海底的甲烷水合物的开发或结合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在学习《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等课程时就可以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技术、应用、成果及其研究趋势。课程教育内容能够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鼓励学生以一种整体的观念和开放的心态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为了使学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我们根据所设置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动物传染病》教学中,当学习和认识了“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后,就能够让学生做到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相关联的问题,这种适时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点拨,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活化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
2.优化课程教学,完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所含体系庞大,包括哲学方法、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技术科学的一般方法、专业学科的特殊方法等[3]。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与研究事实资料—发现规律—结论—应用。二是具体的科学方法。有经验方法(如观察、实验、模型方法等)、科学抽象方法(如表征性抽象、原理性抽象等)、逻辑方法(如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认知创新方法(如假设等)等。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渗透的科学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有机渗透、科学教育认知与讨论课堂、实践活动、人文教育等多种途径。如多给学生营造科学实验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不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管通过哪种途径导入科学教育内容,都会结合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特点,例如介绍有关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所用的方法、原理、过程等。讲授《动物遗传学》课程中遗传规律时,就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讲授家畜品种改良时,就介绍达尔文如何研究生物进化,等等。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大胆质疑。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困惑于问题,怎样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问题,等等。这无疑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完善、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探究、勇于思维的品质,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通过不断积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再到应用提高的认识能力,培养和优化科学方法。
3.强化科学能力。
3.1应用能力
科学教育教育能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和社会的、技术的、经济的问题密切相关。学生学习了《养殖场环境卫生与控制》课程中畜牧场的建设与规划,就可以组织他们去有关村、镇(乡)及养殖场参观学习和调查,了解当地自然状况、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等,做好记录。然后,大家集体讨论,交流所得的信息,并将共同处理的意见写成建议递交给当地有关部门或政府,让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得到及时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联关系。同时,每个学期,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专业劳动和生产实习。专业劳动贯穿于整个学期,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各科的各种自然作业,季节性较强,具有连续性等特点,安排牧草种植、畜禽生产管理。生产实习安排在每个学期末,利用3~5周时间,对于本学期所学各科课程的相关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实训操作。通过实践性课程教学,使学生受到专业现场的感悟和业务教育,明确作业要求及其方法,熟悉生产环节,能正确使用设备、器材、工具等。这种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的活动,促进学生真正领会科学、技术的魅力,将科学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3.2创造能力
为了让学生明白科学的真理性,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在渗透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学生领会科学结论,还应该将这些结论获得的种种曲折过程,不同科技工作者、学术团体对某一结论所进行的种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冲突和斗争告诉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学生要敢于对过去和现在的科学研究成果、实验、观察、理论模型,以及专家、学者所提出的解释进行评论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4]。讲授《动物病理学》和《动物药理学》课程时,针对动物病理现象、医疗价值、防治意义、药物应用、疫病诊断与治疗等都可以让学生提出观点,使他们勇于探索、创造和技术改造,经常有新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资料,拓宽知识面,了解和掌握畜牧兽医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最新成果,使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不断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4.培养科学精神。
人类的发展历程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直到今日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一再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需求和愿望的持续增长,人类始终不断地进行着科学技术的发明与革新[5]。这种发明和革新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更需要灵感,包括知识、方法及态度、思想和情感。在职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入科学教育思想,让学生树立一种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同时,结合科学家刻苦钻研的事迹、寻根究底的精神;人们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的案例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让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目标,激活成才的自觉能动性,推动学生个人恒心、毅力和自控力的持续发展[6]。引导和促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自己个性的优点和缺点,评价自己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逐步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畜禽品种资源》课程时,使学生认识到培育一个优良的畜禽品种,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需要几代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顽强奋斗才能成功。教育学生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要在劳动、事业、学习和创造中寻求快乐,消除不健康心理,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形成自发的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献.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J].教书育人,2011(10):32-33.
[2]朱永湘.教育应突出和强调素质教育[J].都市家教,2011(12):4.
[3]王顺义.国外科学素质教育理念沿革[J].科技视界,2011(33):35.
[4]龙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J].湖南教育,2011(10):45-46.
[5]王许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素质教育,2012(3):115.
[6]何平.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中小学教育,2012(2):30.
推荐访问: 畜牧 教育理念 能力 提高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