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赋予的使命

2022-03-12 08:45:27 | 浏览次数:

民以食为天,水果、蔬菜更是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主角。但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收后仍然进行着复杂的生理变化、生物变化和物理变化,果蔬的细胞和组织继续进行呼吸和蒸腾作用,很容易产生皱缩、失重、萎蔫、腐烂、变质等现象,影响果蔬的品质和销售,影响食用者的安全。因而,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这一极具前途的“绿色防腐”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人公,正是一位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科研领域的探索者——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红印。

进取,踏上求知与梦想之路

看上去永远都是温文尔雅、谦逊随和的张红印,骨子里却喜欢挑战。从张红印的求学历程便可看出,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与执著。

张红印199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随即成为了郑州某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师,但不甘平庸的他在四年后毅然决定考研,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的硕士到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博士,五年的时间里,他用进取的精神为自己叩开了一扇洒满梦想的求知之门。在读博士期间,他连续两次获得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博士论文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推荐参加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

博士毕业后,张红印到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于2005年9月进入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江苏大学,张红印的勤奋和敬业助他一路破格晋升:2006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11年8月再次破格晋升教授。2007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12月被聘为生物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1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3年6月被聘为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生物技术及装备”方向负责人,2013年7月被推选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红印对知识的竭尽勤奋,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为他荣膺了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等荣誉称号。年纪轻轻的他已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七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5篇(含SCI、EI同时收录2篇),在这30篇SCI收录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TOP期刊(影响因子在前20%的期刊),其中有9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在本领域前十位的期刊。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有9篇,2.0-3.0之间的有13篇,1.0-2.0之间7篇,1.0以下1篇。应邀分别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及《Stewart Postharvest Review》发表综述论文,发表的30篇SCI收录论文已被国际期刊引用400余次,其中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引用300余次,大部分被美国、新西兰、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印度、泰国等国的学者他引,引用的期刊包括40余种国际期刊。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六项。主持及参与的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创新,推开科学发现之门

对于水果和蔬菜,谁都不陌生。

对于果蔬采后生理、病理的一些技术处理,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但直到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张红印才发现,里面居然藏着无数的“门道”。

多年来,张红印的研究一直瞄准国际前沿。近10年来,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新型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其安全性、生防效果及制剂化研究;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机制研究;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效力的途径及其机制研究,以及拮抗酵母控制水果霉菌毒素产生与降解的机制研究。

张红印及其课题组从拮抗酵母的分离及鉴定、拮抗酵母的安全性研究、拮抗酵母生物防治效果研究及拮抗酵母生长性能及制剂化研究四个方向着手,提出了通过离体试验(InVitroTest)及活体试验(InVivoTest)结合,从而从环境中快速分离、筛选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防治效力的拮抗酵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从生态果园分离到四株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其中的两株菌胶红酵母和卡利比克毕赤酵母,椐他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除了他所在的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外,国内外尚没有其应用于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文献报道,是新型的拮抗酵母菌。目前,胶红酵母以及卡利比克毕赤酵母作为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已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利用缓冲液、抗氧化剂和保护剂制备拮抗酵母液体制剂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制备拮抗酵母固体制剂的方法。

他们还创新地提出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四个机制,完善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理机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经拮抗酵母处理,苹果中少数与抗性相关的蛋白及多种基础代谢蛋白被诱导或抑制。他们提出的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四种方法,可显著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有的方法可以将拮抗酵母对水果病害的防治效力提高到和化学杀菌剂相当的水平,这为拮抗酵母菌剂在水果贮藏、保鲜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另外,他们的研究还深入揭示了这四类方法提高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反过来印证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机制,从而为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鉴于水果及制品中展青霉素传统控制存在的问题,张红印课题组发现拮抗酵母不仅可以防治水果采后病害,而且可以控制水果上霉菌毒素的积累,降解已经存在于水果上的霉菌毒素,他们还揭示了拮抗酵母控制苹果上展青霉素及降解苹果上已经存在的展青霉素的机制。

尽职,恪守教书育人的本分

到江苏大学工作后,科研与教学成为张红印工作的两大重心。如今的大学里,这两项任务常常有冲突,尤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研究生,必须兼顾到他们的就业,因此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各不偏废,实属不易。

但张红印觉得,个人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培养新人、壮大科技队伍,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创造型国家的必要前提。他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的同道,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他愿意给学生上课,把进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钥匙交给更多的年轻人。

张红印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天职,永远把教学放在心上。目前他为博士研究生主讲微生物工程和Food Microbiology(全英语授课),为硕士研究生主讲食品微生物和食品生物技术,为本科生主讲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以及Food:Originsand Form(双语)。即使是一门30课时的选修课他都会从研究中挤出大量时间认真备课。他还积极地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听课的学生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正是这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张红印不仅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而且还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江苏大学优秀班主任”,获得2009年度江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三等奖等诸多奖项,2011年7月获得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推荐访问: 使命 赋予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