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研精神,促进基础研究

2022-03-12 08:47:06 | 浏览次数:

zoޛ)j馞}ut_^uiM}M}}_z_z_z_}ӝt_}r5~5޵޵vO�
/iZ总结升华。

张焕乔院士和他的合作者经过8年的时间,系统研究了近垒和垒下重离子熔合裂变反应,实现了将全熔合裂变与转移跟随裂变事件分开。这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引用。张焕乔钟爱核物理基础研究,年逾80岁时,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指导年轻同志进行科学研究。他曾说,“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不得有半点侥幸和松懈心理,只有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才能做出真正的贡献,并从中享受到最大的樂趣。”

1978年,王乃彦在王淦昌的带领下回到原子能院从事粒子束和氟化氪激光聚变的研究。他们成功建设了中国第一台1兆伏80干安的电子束加速器。1980年年初,日本大阪大学的核物理学家称他们测量出电子束在物质里的能量沉积由于存在双流不稳定性而增加了100倍。也就意味着,用电子束聚变的方法,几毫克的氘、氚就能等同于两百多吨TNT炸药的爆炸能量,而氘和氚可以轻易从海水中获得。这个结论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从1983年起,王乃彦在电子束加速器上,开始用自己的实验方法进行测试。他多次实验证明,日本专家所称的有100倍是不对的,其实只有3-5倍。这一研究结果和美国国立圣地亚实验室的结果相符合。苏联专家来现场察看时,很惊讶地说,“很难想象你们在这样的设备和条件下测试出了这样好的实验结果。”

在核物理基础研究中,要努力培育和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这方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示范。当前,我们要挖掘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通过纪念活动、事迹宣讲会、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導科研人员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核基础研究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

同时,做好基础研究也需要在体制、制度上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思想活动“空间”,构建科学思想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为形成创新思想自由表达的氛围,物理所核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赛特沙龙活动,每次讨论人数多则30余人,少则10余人。沙龙讨论的内容主要有调研报告、科技新闻阅读及讨论、知名学者专题报告以及主题讨论等。讨论氛围轻松,报告人在作报告的过程中,大家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继续报告。每次沙龙后,都感到有收获,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就可以成为一条新的线索或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是一切可续而研究的永恒主题。创新的道路总是很艰难的,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体力才能够做得出来。我们要在崇尚创造、宽容失败机制方面下功夫,比如设立“创新奖励基金”,有一些资源作支撑,鼓励大家创新。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给予辛苦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员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优秀科研人员和创新成果的宣传,激发荣誉感和自豪感。总之,要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优越的环境,营造开放、宽容、包容差异的科研文化氛围,使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探索感兴趣的科研问题。

核物理基础研究作为核领域不断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包括核能、核安全、核技术等诸多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同防、军工、民用及其交叉学科领域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时期具有不可缺少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基础科研又是一个需要进行艰苦的、深入的、持之以恒探索的过程,有的要耗费一个人的毕生精力甚至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从事核物理基础研究,需要传承和发扬几代原子能院人在艰苦奋斗中创造的“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0一精神”,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不断钻研、不懈奋斗,更要有一种责任和担当。

推荐访问: 科研 精神 基础 研究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