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学之学习精神(2)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孔子的弟子冉有,遇到了难题,在大树下苦思冥想。午饭时间到了也不见他,孔子吩咐子贡去找,子贡发现冉有坐在树下。子贡叫他,他才回过神来。子贡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大家纷纷讨论起来。有的佩服冉有的苦思冥想,有的却说那样是白白浪费时间,大家争执不休。颜回赶紧请教老师孔子。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因为他的知识没有经过整理;若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什么收获也没有,因为脑子里什么知识都没有,又有什么可思考的呢?”
这则故事说明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如果书是食物,那么思考就是消化系统。请以“读书与思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
范文引路
说“勤”
□林家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写作,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了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上千本,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他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打败。他不气馁,不灰心,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他便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演说,他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要读许多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能力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位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可以弃拙为巧。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其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猎取到真知,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报酬,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灼见的人都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
(选自《新读写》2006年第7期)
【写作借鉴】
本文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这一观点。文章开头先引用俗语、名言作铺垫,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又通过事例来证明“勤出成果”“勤出智慧”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次点明“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这一中心论点。这样写使文章首尾照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中所举事例具有广泛性,有详有略,能使读者信服。
习作展示一
读书与思考
□倪文丽
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至理名言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而英国作家波尔克“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的话则告诉了我们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思考,一定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第一,要读书。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首先,“好读书”是前提。顾名思义,即要喜欢读书。如战国时期的苏秦曾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闭门不出,苦心研读书本,最后成了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其次,“读好书”是关键,是指读一本有益的书。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最后,“读书好”是目的,就是要多读书。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增长见识。
第二,要思考。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得知一位学生整天都在埋头做实验,他不但没有给予表扬,反而厉声责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伟大的发明家而言,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不断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创造。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是如影随形的。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觉读书乏味;只思考而不读书,则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只读书不思考,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只思考不读书,是得不到真的知识的。治学之道就是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更要善于将两者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同窗评说】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作者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接着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有说服力,让人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又如欧内斯特·卢瑟福的例子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使读书与思考相辅相成,如影随形。最后总结出只有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文章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写得很好。
【教师点评】
本文针对材料选择了“读书与思考”这一主题,深入地论述了“要读书,要思考,更要将两者相结合”的论点,告诉人们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文章开头通过两则名言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分别论述,末尾总结全篇。在证明文章论点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多种论据:有古代、外国的事例,尤其是大量引用了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使文章富有说服力。总之,文章观点鲜明,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习作展示二
读书也需要创新
□葛颂
总觉得读书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阅读不仅使人多识鱼虫草木之名,而且还可以上溯远古,下启未来,饱览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以上种种,不都是我们从书中读来的吗?前人的思想注入我们的头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不过是前人视角的展现罢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的什么东西呢?
有一位老师在课上问了一个问题:“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小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很满意,但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有个小女孩欲言又止的样子,其实她想说:“弯弯的月亮像橘子瓣。”可她最终没有说出来。这就在无意间扼杀了一颗纯真又充满想象的心灵。
这是一个很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故事,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单一了,对于许多问题早已习惯轻而易举地给出答案,殊不知那样会失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掉了创新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头脑接受了这种简便的学习方法,思维便被禁锢了,只知道低下头就是真理,却看不见头顶上更为广阔的天空。
在我们身边渐渐找不到那些像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了,因为人类的创新意识在安逸中渐渐退化了,一贯的墨守成规只会使人类止步不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用生命捍卫真理,使愚昧的世俗接受“日心说”的哥白尼;如果没有创新,达尔文就不会写出《物种起源》,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人类创新的例子数不胜数,也正是由于不断地创新,人类才能从野蛮的原始社会一步步走到文明发达的21世纪。
“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想要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自己再三思考,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这便是我们在读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不能死读书,而是应该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突破前人的思维,才会有所成就,才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同窗评说】
文章告诉我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文章列举牛顿、爱因斯坦的事例,并提到一个触动我们心灵的小故事,比较贴切,也具有说服力。
【教师点评】
本文从提示的材料中选取了“读书与创新”这一主题,谈了现代社会需要创新的看法。文章结构清晰,开头先写读书的乐趣,又运用两个反问句和一个小故事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一些外国的名人事例从反面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吁人们:现代社会里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如开头提出论点时过于啰嗦,可直接通过小故事提出论点;另外,文章中缺乏典型的名言警句,使文章的论证效果大打折扣。
推荐访问: 潜心 精神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