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循证式发展模式探索
【关键词】人才队伍;循证管理;探索
循证理念来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根据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1] 医学高等院校人才队伍发展,需要破除“经验式”管理,要寻求“依靠证据”促进长效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才发展程序,秉承“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举的原则,努力接轨国家和地方各种人才计划、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
1 “广纳英才”重人才引进之成果
1.1高层次引才,促进梯队完善
1.1.1“引才”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定期召开人才引进工作专题会议、制定人才引进部署计划、调整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有效措施,并进行定期的测评、调查,获取第一手的“证据来源”,为今后决策丰富“证据中心”数据。给予引进的人才在实验室场地使用、实验设备优先购置等方面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来
“筑巢引凤”提供安家费或校内住房,保障引进人才的良好工作、生活条件,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 ;校、院两级尊重人才、服务人才逐渐形成合力,激发高层次人才热情,并逐步呈现以人才引人才的良好局面。
1.1.2人才引进注重成果
以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目标、以引进青年学术科技带头人才为突出任务,结合各种人才计划的有力支撑,灵活运用特聘教授及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分层次、分批次地凝聚了各种亟需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使得人才队伍年龄、学历、学缘等结构趋于合理,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学校人才队伍快速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将人才引进成果量化,预测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1.2海内外引智,激发人才活力
1.2.1“引智”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的点金之石
为达到促进学科跨越发展、改变人才学缘结构、激发人才竞争活力的目的,应从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引才引智相结合的诸多实践。以“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以项目、课题引智等方式,构建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用成组引进,哑铃方式(一头国内、一头国外)、链球方式(系列人才集聚) 等灵活形式鼓励、吸引、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校开展工作。
1.2.2引智工作注重实效
逐步加大智力引进的力度,以多渠道、多方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积极争取智力支持、努力推动学科发展。灵活运用现有特聘岗位教授、重要岗位教授、关键岗位教授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发挥重要作用。
2 “细水长流”求人才培养之实效
2.1“重证据”开启人才培养循证发展
从医学高等院校学科人才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人才建设的全面发展和优势特色上着眼,建立健全分级培养、目标管理、全程跟踪、定期考核、适时调整、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分别以培养“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省、市高层次人才项目,通过“优秀中青年人才座谈日”、“优秀中青年人才学习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充分保障“五优先”制度,激发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培养造就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提供有力支持。
2.2“重评价”保障人才培养长效发展
在医学高等院校办学中,要逐渐构建起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强调德才兼备、成绩突出。通过项目结题验收、年度总结报告、期中验收考核等动态形式,加强对人才支持项目的追踪考核,坚持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效,确保人才队伍发展可以实现“数据化”,进而摸索人才培养长效发展的 “循证思想”。
3 “统筹兼顾”谋人才队伍之完备
为保证各梯次人才施展才华、发展能力,为各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在实践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才能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向前发展。
3.1重视物质资源配置,轻视文化环境营造
在努力为引进、培养的人才提供舒适的住房、津贴、安家费等物质配备的同时,在相关制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完善。
3.2关注学科人才配备,忽略管理人才发展
近年来,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点主要围绕在学科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对“管理出效益”的认识仍不全面,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
4 “与时俱进”促人才战略之创新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人才是大学的生命线,人才的发展就等同大学的发展。人才工作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从谋求学校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和强调,要从规划高校教育的高度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 Rosenberg WM, Gray JA, Haynes RB, Richardson W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MJ 1996, 312(7023):71-72.
推荐访问: 高等院校 高层次 人才队伍 探索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