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团队运行机制探究
摘 要: 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如何推进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新问题,而且是关系民办高校办学方向的新挑战。建立一支高效科学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团队并使之合理运行,是加强和促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党建工作团队 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样的壮大形势步调不一致的,是一些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呈现了“缺席”和“不到位”的情况。建立一支高效科学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团队并使之合理运行,是加强和促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一、建立党建工作团队,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发展
“社会组织中建党组织,目的是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使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偏离正确方向”[1]。在这样的目标下,建立一支高效的党建队伍,对于这项工作的落实,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民办高校党组织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都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效果,影响党在民办高校的领导地位和实际工作效果。一些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一是队伍不完整、不规范,有的党员到民办高校工作,在该民办高校找不到接收党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即使有党建队伍的民办高校,也不是都能高效合规地开展工作。二是党组织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党建活动知名度不高。制定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团队运行的目标,应从党建团队和民办高校发展两方面入手:一是确立与党建工作团队合理顺畅运行相匹配的运行目标,二是确立与民办高校发展相契合并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党建工作模式。在此目标导向下,通过集体学习和专题培训,提高党建工作理论水平,提升党建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将团队成员紧密地凝聚在党建工作的纽带,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方向感,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二、厘定管理与保障机制,顺畅网状联动能力
(一)优化组织机构设置
民办高校自身性质决定其利益的多样化,学校各主体间处于利益的角力状态。为确保统一的政治导向,民办高校需一个合理坚强的党组织作为顶层架构。一方面协调各方利益的矛盾,另一方面引导民办高校办学的社会公益导向,并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把握正确的方向。
1.确立党组织和党组织领导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办发〔2017〕78号》提出:民办高校党建团队的设立需明确党组织和党组织领导人。“广州市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广州社会组织发展实际的‘1+N+X’党建管理模式”;“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实行‘1+5+X’的管理模式”[2]。这其中的“1”是指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的党组织。无论如何搭建党建工作的模式,这个牵头负责的顶层部分都应保有,并通过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其高效运作。根据《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办发〔2017〕78号》:“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分别由归口管理的党委组织、教育工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具体负责。”可以说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的确立,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坐标和顶层设计,也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向何处发展的定海神针。
2.提高党建工作的覆盖性和辐射性。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团队无论是“区域覆盖”还是“条线覆盖”,无论是“单建制”、“联建制”、“挂靠制”、“改建制”还是“介入制”[3],讨论的核心问题都不是党建工作的搭建方式,而是党建工作的覆盖性和辐射性问题。对于党组织的确立应遵循“应建必建”的原则,对于符合成立条件的党组织,必须成立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同时根据基层党组织数量,决定成立党总支还是党委。如果囿于人员的缺乏、单位规模较小等限制,就可以考虑按区域或相同管理模式等方式合并设置。无论具体的人数和形式如何,都应当考虑到在民办高校中将党的工作覆盖至百分之百。如广东省的部分无法成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在省民政厅的社会组织管理局的领导下,成立社会组织党委,吸纳不符合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党员。
(二)构建民办高校专职党建队伍的建设类构想。
在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下,无论是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还是结构建设都不能掉以轻心。
1.专职党建研究员的选派。党组织书记的选派是因党组织是否符合成立条件而定的,有一定的限制性,专职党建队伍的成立,则以组织员作为成立的核心。这部分工作人员可以领导式开展工作,吸纳其他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分子开展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发展,形成网状党建工作群体。在学生中,可依上述体例成立党建研究会等学生自治团体,形成有效而坚实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体系,选拔和吸引优秀的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学生党建工作。民办高校专职党建工作人员应有该校所在属地的组织部门委派,或由所属高校选派(特针对独立学院),按干部管理体制管理,给予相应的待遇。上述工作人员可根据其行政级别,决定是否进入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领导班子,参与该校行政事务管理。
2.以专职组织员为中心成立党建工作团队。这不仅符合黨内的组织原则,而且是为了确保在民办高校中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某些民办高校有其母体大学,比如XX大学下设的XX学院,在公办大学的母体下衍生的民办高校,其党建工作由于隶属公办大学党委,无论是规范性还是科学性都得到有效保证。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党委为例,该院的党员比例已达到占比三分之一,各项党建工作在整个大学都名列前茅,因其有一支专业的党建工作团队的存在。专职党建组织员的设立,将形成辐射圈,围绕其成立一支有专业素养、政治信念、科学方法的党建工作团队。如果党员人数不够充分的民办高校,就可以考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或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加入党建工作团队,适时开展工作。
3.设定相应的激励方式以保障专职组织员及其团队的高效运作。既然是专职组织员,就应由财政负责其待遇,与同级别同年限的事业单位人员保持一致。如果可以与民办高校形成合作协议,就可由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负责其绩效部分,根据组织员及其工作效果设定绩效。在升迁及考核层面,应享受与公办高校组织员相同的晋升机制和发展路径。这样可以提升民办高校专职组织员的工作热忱和专业素养,塑造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正面形象。
(三)生发顺畅高效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流程机制
民办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的领导在民办高校党建基础不突出的地方占有主导地位,从而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事实上,很多民办高校有着比较好的党建基础。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工党员占比达32%。较为厚实的基础,还需凭借科学高效的管理完善后续工作。许多民办高校构建了“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并不限程度地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教师的作用。坚持专兼结合,加强选配和培训,形成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党组织管、校长管、党政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4]。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形式,同时依托制度使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化、正規化。常规的发展和培养工作之余,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团队应在影响力上逐步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严格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原则,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做西方腐朽思想的传播者和支持者。在学生生活中正确引导,通过网络、纸媒、课外活动等方式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特别是通过网络思政工作,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牢牢把握在手中。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团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依托党支部、党建工作小组、共青团、工会等各级单位,从组织、宣传、学习、实践、调研等各个渠道,完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内炼高度、外树形象,让党的领导成为民办高校发展和运行的罗盘与基石。
图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团队结构搭建及工作流程示意图
三、营造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促进内外共省
(一)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反馈系统
科学建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价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有利于随时关注工作的方向。首先将集中性考评均匀为常态化考评。每一项独立性工作,在工作进展过程中和结束后,及时检查,有效反馈,深刻反省,形成报告;对常规性工作,实行随机抽样检查,每一环节设立评分机制和负责人签名负责制;对重点工作实行集中考评。将考评落实在每一个环节步骤,时时刻刻监督反省,最大限度地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每年党委或党建工作团队对基层党建工作以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全面考评,以评促建。
其次是设立主观评价在内的评价体系。基层党建工作不应只是枯燥的档案和数据,更是生动活泼的思想动态和实践活动。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形式、途径、效果是党组织工作的深度和力度的生动反映,党组织的活动由党员参加,活动的效果由党员群众感知,访问党员群众可以评价党组织工作状况,所以通过座谈、访问、问卷、测评等方式可以更直观和立体地体现支部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这样的考评方式可以考验和感受到一个支部活力和正气的情况。
再次是将单一党内评价衍生至社会评价。评价基层党建工作,既要看党组织建设工作做得如何,又要看党组织工作所带来的其他变化情况,如本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党员队伍和广大群众作用发挥情况等。依靠监督工作需由民办高校党建主体委派特派组织员进行督导。在公办院校的党建工作中,部分特派组织员可由退休党员等人员担任,不占编制,不定期随机督导,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工作机制灵活有力,效果明显,民办高校可以借鉴这个模式。
(二)搭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党建的互鉴共促模式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是社会主义大学,有着共同的属性和目标。整体上,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较公办高校来说,在规范性和制度化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但在党建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方面,民办高校党建显然有优势。为了激发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可以建立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互鉴共促模式,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党建工作构成“双翼共振”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引领作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党建工作上有共同的意义和目标,同时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这些异同点为双方党建工作提供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在组织建设、制度养成、活动开展、培训举办等方面共学、共建、共享。尤其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可以引入公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成熟机制,开拓工作思路,真正推动党建工作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最后,不断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评价管理,从工作研究制度体系、工作运行制度体系和工作激励制度体系等制度层面实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价工作科学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建立和动态更新工作信息库,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向春玲.关于社会组织党建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7(3):70.
[2]李德.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产生的党建新问题和新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7):38.
[3]严宏.近年新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述评[J].学习论坛.2009,11(26).
[4]张辉,华灵燕,石焕霞.我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与对策研究——基于600余所民办高校调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1):7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横向项目2016L-01(2016年度蓝皮书课题研究)“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团队运行机制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 探究 党建工作 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