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年级:1999 专业:工商管理姓名:陈平学号:99030903 指导老师:彭原副教授查阅:6006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根据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关键词】中小企业主要问题发展对策1
【Title】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bstrac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either at the developed nation or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system reform gradually deep into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croscopic economy environment of important variety,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aces lots of new antinomy and problems. This text analys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ique innovation, market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in 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文献综述】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现状
在社会认同和制订扶持政策的实践中,对中小企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
我国对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几次调整。建国初期,曾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1978年,国家计委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综合生产能力”。1988年,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划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企业规模分为4类6档: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中型(中型一档、中型二档)、小型,具体标准共计150个行业标准。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1999年,再次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将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4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基于1999年的标准,据最近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材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按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区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带,42%的小企业分布在这里,全国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6%由这里产出。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东部是中部的2.5倍,是西部的3倍。按所有制结构划分:全国已形成多元化的结构。在小型企业总量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占到77.7%,集体企业占20.1%,国有企业占1.4%,三资
企业占0.6%;而在产值上,集体企业占51%,个体、私营企业占23.3%,国有和三资企业各占13.1%[2]。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1.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从上述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作为单个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作为中小企业整体在国家整个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支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3]。
第二,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促进作用。
一是表现为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中国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基本都来自中小企业,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方面的改革,均是在国有小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集体等中小企业中率先试验和推广。
二是表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促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进程。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极富竞争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生存和发展构成了重要威胁,从而形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
第三,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无论国际上的经验,还是近年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实践,都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就业的主渠道。世界上主要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通常占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50%~80%的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3]。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存在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大多数领域要高出一倍以上。中国中小企业不仅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这一点对于具有转轨经济和二元经济双重特点的中国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中小企业是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摇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直数量庞大而且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家队伍。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培养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理的重要场所。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是有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而其创始人往往在中小企业的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和自身的独立性、竞争性,不断淘汰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失败者,也从中培养和锻炼了众多的人才,壮大了企业家的队伍。2.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有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在竞争中开始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发展速度缓慢、效益状况恶化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讨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信息化这几个问题。
二、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
1、雍传正指出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除了宏观的外部环境条件外,主要的是企业经营能力和企业资金困难在困扰着中小企业。他认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应该在组织上、技术上、产品上走“小、专、特、联”之路;在资本上以人才资本为核心资本;要注重企业内部潜力的开发,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分散投资和盲目发展,以期早日成为“小而专、小而特”的企业。[4]
2、马建国和梅强对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小企业所存在的竞争力不足、融资难、信用不足等问题被人们所关注,而且理论界现有的关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几种理论,存在着许多缺陷。认为在当前的竞争态势下,中小企业应该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把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5]
3、陶振民根据调查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中遇到的问题有三种:一是环境条件问题;二是竞争力问题;三是行为规范问题。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国民待遇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提高技术等级和标准化水平,加大研发新技术的投入,多开发适合自身能力的中技术产品,形成品牌优势,依靠技术,开拓市场。[6]
4、刘晓松等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指出占全国99%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水平很低,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认为中小企业应该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本着科学、实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应该区别考虑等原则,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和专家评分法,包括信息设备以及软件系统装备程度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内容来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7]
5、王道平和谭跃雄认为我国学者在改变中小企业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果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没有把中小企业列入研究的重点。他们在介绍区域网络化生产以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动态联盟、网络治理、员工观念和企业文化都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从而得出要成功实施区域网络化生产,除了重视硬件建设外,还要重视软件要素的营造的结论。[8]
6、崔建华从人力资本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人力资本匮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他在分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现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9]
7、居占杰指出人们对中小企业得认识还没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在实践中甚至存在轻视或歧视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不利因素。认为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在立法、管理、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0]
8、王如燕指出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上不科学,并且由于人员不是很多,在内部控制岗位和职责划分上容易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作用发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和内部控制要求来设计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11]
三、本文的思考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实际意义
本人响应学校的号召曾经到有关企业实习了一段时间,我所在的实习企业湖南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和长沙普乐数码科教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普乐)都是中小型企业,亲身感受到这些企业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就萌发了要写一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文章。结合实习中的所见所感,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和期刊文章,试图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的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信息化问题这几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每个问题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来讨论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文章中还举了少量例子。
本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剧,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人们的关注,并将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在这些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和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将会使我国中小企业得到更好、更健康、更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J].今日上海,1999,[8]:41—43.
[2]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M].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小平.小企业经营之道[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雍传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138—141.
[5]马建国,梅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源[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9—104.
[6]陶振民.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75—79.
[7]刘晓松等.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4—98.
[8]王道平,谭跃雄.基于区域网络化生产的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2,[11]:28—31.
[9]崔建华.人力资本与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54—57.
[10]居占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和对策[j] .社会科学家,2003,[1]:117—120.
[11]王如燕.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7—29.
【正文】
前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其成效是举世瞩目的。城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1]目前我国已经注册的中小型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并对我国经济每年以8%的递增速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
可是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却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亏损面增大,破产户增多,在近两年里,全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就减少了约200万家,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在生存上遇到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3]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小公司蜂拥而入,充斥着国内市场,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开放了国际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加剧的当今世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是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过去20多年里中小企业的增长主要是量的增长,如何实现质的提高也是摆在众多中小企业面前的关键课题。[4] 中小企业应该重视挑战,在改革创新中求得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贫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
形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匮乏及储备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
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资金实力相对薄弱,面对大企业年薪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招募人才的大手笔就是显得无能为力了。再则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薄弱的传统产业,资金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譬如你让一个小规模酱菜加工厂拿出几十万年薪请一个MBA来运营企业,是很不现实的,一个MBA的年薪甚至就是一个小规模工厂的年度纯利润。再则MBA 的工商管理课程用来操作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很多情况下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小企业拿出占流动资金重要比例的资本来笼络人才及技术等“知本派”,他们须为企业的运营风险设想,不由变得小心谨慎。
2、企业的分配、激励制度不优越
中小企业当中也有很多十分有发展前景,处处显得生机勃勃的,但由于忽视了健全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难以有力的挽留人才;或者由于中小企业主推诿,甚至不愿兑付承诺,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扩张速度。在资金实力有限的前提下。企业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精神。企业没有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很难提升现有人才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潜能,甚至在管理制度有缺陷的情况下,会形成员工对企业麻木不仁的极端松散现象[5]。
3、资源有限或行业无吸引力
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发展势头,直接影响其人才招募难易和人力资源储备[6]。中小企业虽然与大企业实力悬殊,但在市场竞争上却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由于实力有限,自然会在资源觅取以及分配上会处于劣势,加之受资金、公共关系、地理位置、工作效率的局限性,即使有好的人才带来好的项目也很难操作如愿。人才十分重视人力付出的现阶段目标收入和自身在企业中的长期目标、成就能否实现,一旦人才否定这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前景后,他很快会与这个企业一刀两断,这种客观情况对于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人才对于高科技产业的乐观和倾向以及对传统产业的误解,使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即使待遇优厚也很难觅得千里良驹。
4、人员素质低下,缺乏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战略规划
从同质人力资本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低下.调查表明: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只占5%以下,乡镇一级中小企业中,每百人拥有的大专学历人员仅2.96人,中高级技工几乎没有[17]。原因有:一是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阶段来看,一般员工的素质一直很低;二是中小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如资金有限,领导意识陈旧,缺乏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或有培训的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缺乏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四是很多中小企业忙于应付眼前的各种危机,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人才战略,忽视了,对高层人才的储备、培养和选择。
从企业家人力资本来看,一是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较低。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9年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型企业中企业家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为59.5%,中小企业为32.4%,高中以下学历的企业家中小企业比例达到了24%。[17]二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的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二)技术创新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还很低,与国内大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在创新投入、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没有摆脱外延为主的发展模式,缺乏应有的技术创新实力,尚难以走上以创新求发展的道路,生产成本高,市场形势严峻。
尽管经过20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得以迅速成长,但其粗放经营的运行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因缺乏必要的资源及机制保证而难以开展。概括起来,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的难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机制欠缺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研究-发展-生产-市场化为流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成功与否要以产品的市场实现程度来衡量,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惯性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都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创新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另外,市场的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创新企业与跟进企业、名牌企业与仿冒企业利益差别不大,进一步弱化了创新的制度约束和市场压力,造成企业难以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自觉性[7]。万燕是首家研制生产VCD的企业,却被爱多等品牌跟进模仿,白为他们开发设计了产品,也浪费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
2、创新人才匮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经济学家熊比特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进行创新的独立的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相当一部分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再从科技力量的分布情况看,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科技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剩余部分也主要分布于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中,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技术人才短缺问题[8]。同时,由于知识参与分配难落实以及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现有科技人员流失也日益严重。企业整体素质偏低、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力开展产品、工艺、设备的技术创新,难以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与调整,进而步入经营困难、效益滑坡的境地,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
3、开发投入不足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R&D活动处于最基本的核心位置,R&D经费是衡量科技资金投入的主要指标。过去,我国实行以国家为主的科技开发投资体制,R&D经费主要投向从事纯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除了少数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能得到国家部分投资外,绝大多数企业的R&D经费主要靠自筹和银行贷款。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方有竞争力。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R&D经费,有R&D经费的也往往不足其销售额的1%[8],自我积累能力很弱。在对外融资方面,企业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另一种是发行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固有弱点,因此普遍采用前者。但银行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不愿过多向其提供贷款,这就形成了中小企业既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又无法直接融资的局面,造成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三)市场营销问题
市场营销对于中小企业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销售型的中小企业。但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患有“市场营销近视症”,很难把销售量扩大,而发展壮大企业。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有:
1、半数中小企业依靠随机应变,缺乏战略规划,难以做大
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随机应变战略是中小企业的特点,但缺乏营销战略工作将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正如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所言:“缺乏预先安排的营销工作将会导致行动和经费开支上的混乱,它会使企业组织易受有计划较有远见的竞争者的攻击。[9]”不少近年来在市场上昙花一现的企业经历都说明,一个小企业抓住机遇跳跃式发展成功后,由于缺乏建立在对市场、对企业、顾客等因素的理性分析之上的营销战略,以至于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被自己所打败。
2、低水平的高度竞争
中小企业市场增长速度稳定但竞争激烈,进入壁垒与市场细分程度较低。低水平上的高
度竞争是当前大陆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主要特点。此局面的形成与投资的盲目性有重要关系。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办者依靠市场上成功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投资计划,缺乏对市场的理性分析,简单模仿希望重现辉煌,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投资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失败之本。普乐公司的中央控制系统和语音设备等的制作较简单,跟随者很多,造成这一市场的激烈竞争,却没有很多企业去挖掘有潜力的新产品。
3、缺乏充足的销售人才
越是小的企业,就越难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销售人才,这与企业的实力、企业制度、领导者的重视程度等相关,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也包含了这个问题,这里特意提出来分析逐渐它的重要性。普乐公司的专业销售人员就极其欠缺,这对于一个以直销为主的销售公司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四)财务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经营者的影响过大等等。
1、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
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
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
第三,缺乏财务管理战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帐管理阶段[10]。
2、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3、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
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
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4、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
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5、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11]。但这类模式债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由最常见的就是短债长用,短筹长贷。还包括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等。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五)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化大大缩小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在信息获取能力、规模经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差距,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应变能力、运行效率、创新能力以及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管理质量,降低了内部管理费用,减少了与外部往来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无论从管理规范化、信息应用基础、应用的全面性要求及一次性信息技术投入能力来看,都非常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障碍
中小企业生存率低、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信贷风险大,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而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主要依赖内部有限的融资取得发展,往往缺乏所必需的信息化投入资金。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中开发的各类系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的功能会随着企业管理理念与经营活动的变化而需要增减,它的应用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暴露出来的新问题而需要调整,后续资金会要求越来越多。同时,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据估计,企业信息化系统在每年的维护费用普遍占整个系统建设费用的10%—20%[12]。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2、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障碍
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企业信息化从项目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日后的维护,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升级、更新。虽然开发者在设计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这种变化因素,但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技术的进步。所以,企业购买的不是终身受用的、一劳永逸的完整产品,需要有人来不断地维护和管理,但开发者往往不会提供免费的无时间限制的服务。因此,要保证信息化体系的有效运转,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
水平都不高,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
3、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的障碍
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大量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思想落后,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基础薄弱,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即使实施了信息化,也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此外,个别企业领导还缺乏现代化管理观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化需求不足,也影响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中小企业主应该根据自己的企业实况制订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在弘扬"人本管理",称赞"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今天,无疑,给人才们一份情理之中的报酬,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一个共同成长的梦想,几丝关爱,比起居高临下的纯粹用金钱去收买控制人才,是要高明很多的方法,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1.薪资、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的应用
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并尽可能地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2.职位激励的应用
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但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非物质的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12]。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那些规模快速增长或进入二次创
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如何使参与创业、但目前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者让职,以便给更有能力、更有经验的新引进的人才提供职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或者,为了避免因组织剧烈变动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采取让原有经营者进行再次创业,开发新项目、新市场,而让新引进的人才经营管理原有的产业。为引进极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可开设新公司,开发新项目由其管理。在这点上,森达皮鞋集团做得很好。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原来的经营者配备助手并赋予助手以实权,具体行使管理职能,而原有的经营者主要起顾问或指导作用等方法实现新老交替。
3.股权激励的应用
在吸引人才方面企业还可以顺应企业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产权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通过将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办法,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股权包括期股权、干股、岗位股权、贡献股和知识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引用股权的形式必然各不相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企业文化的应用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13]。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在好工作8条评价中,其中有3条就与企业文化直接或间接有关:有良好的公司形象,有开明的管理,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不能提供优厚的薪水和福利,但至少可建设好自己的企业文化。
5.转变机制[17]
(1)转变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从内部投资机制来看:一方面,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包括对一般员工的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构建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培训体系。从外部投资机制来看,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政府加快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资助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专业人才。(2)转变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生成机制,构建以市场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本配置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如使用一般员工进退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定;针对企业家,改变行政任命和行政调令,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企业和企业家的双向选择,通过市场化业绩的考查来决定企业家的去留。(3)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特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对一般员工的约束与激励:提高工资,吸收他们参与管理工作;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激励性的分配制度,创新性,挑战性的工作,充分尊重,信任和事业上的适当引导;对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控制权的激励,内在与外在统一的约束机制等。
6、采用各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
(1)从企业内部选拔
(2)外部选聘
(3)其他方式:
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条件,为降低人才利用的成本,还应不拘形式聘用各种人才。
临时聘用:比如通过私人关系,按照必要的法定程序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顾问等人才。普乐
公司在工程较忙时,就从外面请人。
钟点雇佣:比如按小时付费的各种管理经营咨询等。
退休聘用:聘用退休的管理人员、会计、技术顾问。退休人员有着稳定的退休金和各种医疗保险,对企业的待遇要求不高。普乐公司就聘请了一名退休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和一名退休会计。
(二)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总体创新效果及其它因素产生波及影响。因此,要化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难点,使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必须协调好宏观与微观,从技术、经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加以推进。
1.实施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
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要真正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必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首先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变直接干预为间接服务,主要承担提供政策、规范市场、完善执法等宏观职能,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3]。其次,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科学选择改制形式,严格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推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形成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真正确立起企业作为技术投资、研究开发、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建立起能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优化的机制,把科研人员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制中投入的复杂劳动与成果商业化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2.提高经营者素质,造就创新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人才聚合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在管理、开发、营销等方面富于开拓精神,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队伍。
创新是企业家行为,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家敏锐的目光、果断的决策与高效的组织。中小企业结构简单,经营者既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创新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其知识素质、价值观念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为此,一方面要努力营造一个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文化氛围,强化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则要帮助经营者了解科技、熟悉科技,使之具备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洞察市场与技术关系的能力,对创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要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新型创新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鼓励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逐步加大知识资本投资入股的确认比例,形成良好的聚才机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中。
3.建立技术联盟,形成开发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复杂性越来越高。由于规模、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获取所有的关键技术。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技术创新,无论从开发周期还是投入成本看,都将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尽量利用外生资源,寻求与其他企业、机构结盟,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实施技术转移,是明智的选择。采取技术联盟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还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的经济效益。在联盟对象的选择上,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加以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联盟:
(1)中小企业的集体性工业研究。集体性工业研究指部门内、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它还可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销售过程的介入,而不仅局限于研究领域。
(2)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的合作。根据统计数字,到1997年,我国共有科研单位7,558个,高等院校3,343个。到1999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有27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共有150万人[14]。利用这笔无形的财富,将之转化为生产力是必要的。(3)建立中小企业间的经济合作。这种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立松散的企业集团。在这种集团中,各中小企业仍能维持很高的自治程度和小规模的优势,即活力、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又能克服耽搁存在时规模偏小引致的劣势,而拥有大企业一样的技术、资金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便利。
4.改善融资环境,确保资金投入的科研能力
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要解决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国家、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投入体系。企业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主动增加科技投入,确保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研究与开发)经费逐年递增,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商业银行要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汇兑、结算、转帐和财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特殊性,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资,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贴息、股权投资、融资担保以及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等方式为技术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或间接的金融激励[15];二是落实特别税赋政策,如对技术开发或技术改造投入大于销售额2%的企业,按实际发生额抵扣应税所得,对因技术开发、转让以及咨询服务产生的收入减免营业税,允许开发型中小企业提高设备折旧率等;三是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引导国内外资金建立以风险投资机制运作的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支持和资本经营服务;四是逐步完善证券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捆绑上市,并适时建立股票第二板块市场,帮助中小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
政府还应做的工作有:
1、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
2、制定鼓励政策;
3、设定相关的科技计划。
(三)市场营销问题的对策
中小企业巧妙地采取以下战略,可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
1.“缝隙营销”战略
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竞争能力弱,难以和大企业进行正面的直接竞争和抗衡,否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中小企业在势力壮大之前,最好避实就虚,“夹着尾巴做人”,即首先找到那些大企业没有发现,或大企业不想干但并非没有前途和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可以避开大企业的巨大部分威胁,等自己势力增强;时机成熟之后,再和大型企业一争高低。山西的南风集团的奇强洗衣粉定位战略便是首先选择上海奥妙、美国宝洁和英国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农村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发展成全国第一的。2.“卫星营销”战略[11]
中小企业要善于借助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许多大型企业有着产品品牌优势和市场地位优势,它们是市场上光芒四射的“恒星”。而这些企业并不是万能的,它们的发展需要很多的配套工程,如非核心的相关零部件,某些服务等都需外部提供。中小企业在势力比较弱小时可以为它们服务来争取发展的机会,首先充当它们的配角,即围绕大企业这些“恒星”旋转的“卫星”。例如,温州虹桥镇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它们首先以32家上等级上规模的全国股份制大企业为“龙头”;采取“委托加工、协议加工参股合资”的方法,和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加工配套服务关系,拉动了虹桥镇350家小企联动发展,使虹
桥镇成为浙江耀眼的明珠。
所以,中小企业为大工业配套发展,既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又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3.“寄生营销”战略
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进行国际营销,但在构建国际分销渠道上和大型企业不同。大型企业可以自己在国外建立强大的代理商分销网络甚至建立分公司系统,完全能够控制和拥有自己的产品流通渠道。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无论是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所以,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借船出海”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战略[11]。“借船出海”战略之一是“猪驮式”出口,即中小企业通过为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产品方式达到出口的目的。在这里,大型企业是“负重者”,而中小企业是“搭乘者”。对大型企业来讲,出口产品有了中小企业的附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更强;对中小企业来讲,在大型出口企业产品出口的同时,自己的产品也随之出口到国外。“借船出海”战略之二是代工生产,即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定牌生产,然后,借助跨国大公司的强大销售网络进入国际市场。“借船出海”战略之三是与外商合作,借用外商的资金、技术、渠道和管理。
4.“虚拟营销”战略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和大企业不同的是企业资源相对缺乏。所以,中小企业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而虚拟经营则是一种克服资源缺乏的劣势的现代营销模式。“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只保护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功能,比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而努力将其它功能虚拟化,即企业内没有完整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而借助企业外部提供。所以,对于某些已经掌握核心资源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讲,采用虚拟经营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极佳战略。中小企业可以虚拟人员,借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以弥补自己智力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虚拟功能,信企业外部力量,来改善劣势的部门;还可以虚拟工厂,企业集中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其生产则委托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的企业代工生产。美国耐克的发展便是“虚拟营销”成功的典范。耐克是一个既无生产车间又无销售网络的企业,只拥有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鞋设计部门和营销部门,生产和销售全部虚拟化,通过外部组织来完成。美特斯邦威在短短几年内全国连锁加盟店已近800家,2002年全系统销售额达15亿元。正是巧借外力,虚拟经营的结果
5.“共生营销”战略
“一根筷子折就断,十根筷子断就难”。单个中小企业虽有点弱不禁风,但是,一个凝聚力强的中小企业命运共同体是坚不可摧的。共生营销是“以契约为纽带通过两家或更多家相互独立的企业在资源与项目上进行合作。”第一种方式是竞争企业的联合。如温州柳市的323家低压电器公司联合起来,先后在全国320多个大中城市,230个县级行政区设立了进行统一的销售子公司、分公司和门市部,在18个国家、地区开设直销点、销售公司53个,一张庞大而灵敏的营销网络业已形成,既避免自相残杀,又为各企业产品的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了保证,以致发展成今天的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和新华集团等大企业;第二种方式是互补企业之间的联合。如温州市的陶瓷、卫浴、地板、窗帘、灯饰、橱柜、墙纸等行业的十多家知名中小企业走向联合,自发组成一艘统一宣传、优势互补、服务互督的家居装饰“联合舰队”。
(四)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包括:
1.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
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2.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5)保持财务资料完整。很多中小企业疏于日常记录,很难提供一份完整的财务资料,这势必会给自我评估、融资、计划、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3.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
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五)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包括:
1、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造,将从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管理系统进行扁平化、内部网络化[15]。根据技术与管理结合的需要,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重建每道工序、每个部门的数字化基础,使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更便捷,管理者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更直接。同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避免人为因素,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对于经营风险,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分层次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根据企业信息化演进的诺兰(Nolan)模型,企业信息化的成长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初装、扩展、控制、集成、数据处理和成熟[16]。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人员都不齐全的情况下,购进几台计算机匆匆建网,并不能加快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化进程。所以,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以效益为中心,采取滚动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从个别部门的应用开始,待大部分部门数据信息化比较成熟后,再考虑建立内联网、外联网、接通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从而实现全面信息化。
3、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要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尤其是主要领导接受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使新的信息理论知识、创新思维与已有的自身业务相结合,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创新和优化。
4、重视数据建设。信息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只有建立准确的、全面的数据库,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应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全面的数据指标体系,基本数据库的采集要有组织保证,并能及时补充、分析,数据项的采集要规范、标准,对数据要经常进行备份,确证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准确性。
5、借助外力上网。为降低上网费用,可与其它中小企业组合,联合租用数据专线上网,并在因特网上,制作联合主页,方便访问者查询。也可借助他人网站提供的成熟的网上商城为己所用,实现电子商务。
结束语
本文围绕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运用薪资、福利、职位、股权、企业文化及其它可以创造的条件,采用各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技术创新的问题,应实施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素质,造就创新人才;建立技术联盟,形成开发体系;改善融资环境,确保资金投入的科研能力等方法。对市场营销问题有以下战略:缝隙营销、寄生营销、虚拟营销和共生营销。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加强财务控制,优化财务结构,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分层次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重视数据建设及借助外力上网则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好办法。以上五个问题的分析只是选择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共性分析。具体到每个企业还有各自的实际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另外,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除了采取措施纠正自己的不足以外,还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方针政策,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即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任务。相信我国的中小企业一定会自强不息,实践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雍传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38-141. [2]马建国,梅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源[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9-104.
[3]陶振民.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75-79.
[4]汪志芳.论中国中小企业得可持续发展[j] .改革与战略,2002,[11]:10-13.
[5]仲晓东. 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J]. 经济师,2000,[2]:56-60.
[6]姚力,盛光华.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与金融机构改革[J]. 当代经济研究,2002,[3]:89-91.
[7]何敏 . 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J]. 理论界,2002,[3]:43-45.
[8]王德春. 扩宽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10]:34-37. [9]仪秀琴.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 .农场经济管理,2002,[6]:26-28.
[10]薛君. 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及其运用模式[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1]:11-13.
[11]周海葭. 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 江苏商论,2001,[8]:90 -93.[12]蔡继彪,马连杰.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44 -47.
[13]宋植友,刘承华. 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01,[4]:46-50.
[14]孙艳.技术创新与战略技术联盟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2002,[1]:12 -15.[15]容姿.实实在在玩虚拟[J].当代经理人,2003,[5]:26 -27.
[16]C.巴罗.小型企业[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崔建华.人力资本与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54—57.
推荐访问: 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存在问题 过程中 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