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乡村文化新地标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2022-03-13 00:27:42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乡村文化新地标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乡村文化新地标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乡村文化新地标

作者:邹海俊

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6期

邹海俊

摘要: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推

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无疑成为乡村振兴题中要义。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把“综合体”打造成乡村文化新地标,

为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综合体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制度管理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通过创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体两翼三特色七配套”模式,致力于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开辟了一条从试

点探索迈向全面推广的奋进之路。

2016年6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赴苏州专题调研,姜堰区在镇江座谈会上首次提出

“综合体”姜堰模式。8月,省政协实地考察姜堰,对三水街道军埔社区、淤溪镇靳潭村综合

体模式给予肯定。10月,在全省召开的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推进会上,姜堰综合体模式被作为先

进典型做交流发言。11月,《中国文化报》刊载《以文化的名义,让“综合体”行稳致远》专

题文章,推介综合体姜堰模式。2017年,姜堰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合建的方式建成综合体99家,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基层综合体213家,剩余的71家正在推进建设中,力争2018年

年底实现综合体全覆盖。

一、在聚力“建”上下功夫

1.调高标杆“姜堰+”。近年来,姜堰区先后创建成省第三批公共文化示范区、省第一批书香城市示范区。在两大创建中,我们按照“文化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结合省标“八个一”和

市标“七室一站两超市”规定,自我加压、主动加码,出台了《泰州市姜堰区村(社区)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推出了“一体两翼三特色七配套”姜堰模式。“一体”,指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管理;“两翼”,指建设室内农家书屋和室外百姓大舞台;“三特色”,指打造特色文艺团队、特色文化人才和特色文体广场;“七配套”,指配套设置综合办

公室、多功能室、便民服务室、民政调解室、卫生室、体育健身室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统一

标准的基础上,我们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合建等多种方式,其中新

建的有朱高村、坡岭村等11家,利用废弃闲置中小学校改建的有河横村、野营村等7家,在原有村部基础上进行扩建的有娄东村、塔子村等20家,在住宅小区及社区租赁合建的有北街社区、古田社区等22家。

2.调优资源“文化+”。顶层制度设计,要求“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落实到最基层,就是要以文

化的名义,将分散的不同类别的公共服务资源统一到基层综合体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为此,我

们以“文化+”的名义调动资源,打造名副其实、神形兼备的文化综合体。外化于“形”,通过建设室外的百姓大舞台、室内的农家书屋、综合体外的文体广场,让文化设施面积占比接近

2/3;内化于“神”,充分挖掘党员教育“廉”文化、体育健身“康”文化、居家养老“孝”文化、民政调解“法”文化、科学技术“智”文化等文化元素,汇聚于“大文化”旗帜下。此外,

推荐访问: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地标 基层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