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诊治分析

2022-03-13 08:28:57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 15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例出血,1例反复。无肺栓塞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 结论 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注重预防,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和改善循环的中成药对DVT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低分子肝素;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c)-0036-02

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C减少,形成高凝状态,故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严重者肺栓塞可致死,20%的肺栓塞发生于手术后,占术后死亡总数的15%[1]。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使医患双方均感焦虑、恐惧。本院外科2005年3月~2012年1月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注重预防,15例DVT患者联合应用各种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43~82岁,平均61岁。双侧发病者1例,单侧14例,其中左下肢12例。彩超检查为周围型。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活动受限、肿胀、发硬、肢体增粗,站立活动后加重,皮肤颜色正常或发绀,皮温增高,血栓部位压痛,腓肠肌挤压痛试验阳性。合并糖尿病者4例,原发性高血压3例,左膝关节退行性变屈伸受限1例,失明长期卧床1例。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1例,胃穿孔修补术后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2例。DVT术后3~28 d发生。

1.2 诊断方法

除临床症状、体征外,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确诊。

1.3 治疗方法

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是指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30 cm,屈膝5°~10°,卧床期间慢节奏的用力行足背屈伸运动,避免用力排便,患肢硫酸镁湿热敷,禁忌按摩。后期应用弹力绷带,足踝部适当活动。药物治疗主要是采用抗凝、溶栓、去聚疗法,所用药物为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每日2次,皮下注射,5~7 d后加华法林,两药重叠3~4 d,待INR≥2.0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继续使用华法林至少3个月。对于一过性风险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给予至少3个月抗凝。对于特发性血栓、恶性肿瘤、易栓症患者,在评估出血风险后,疗程可延长至6~12个月,甚至终生抗凝[2]。华法林第1日10 mg,第2日5 mg,维持量2.5 mg。用药同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测定值为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可以达到最佳的抗凝效果而出血风险最小,凝血酶原时间(PT)维持在25 s内,INR控制在2.0~2.5为宜,当INR为4.0时,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当INR达5.0时,患者处于出血的危险状态[3]。1~2周内每日监测1次,调整剂量标准,稳定后1~2周检查1次。尿激酶(2~3)×105 U/d,溶于生理盐水500 ml患肢足背静脉缓慢滴入,7~10 d停药。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并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针、红花注射液或血塞通针1种,另口服阿司匹林50 mg,每日3次;双嘧达莫50 mg,每日3次。选择性应用利尿剂、激素,减轻疼痛,必要时应用镇痛药物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相应的病因治疗。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治愈,无肺栓塞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1例术后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者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进行性下降,INR:1.76;APTT:44.1 s;PT:20.3 s,治疗用药11 d诉大便色黑,查潜血阳性,另见健侧下肢膝关节后下方皮下青紫斑,停华法林好转,待出血停止后华法林减量维持口服。1例下床活动后症状、体征再现,程度轻,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应用2 d 并利尿药口服,抬高患肢且硫酸镁湿热敷恢复,华法林口服维持3个月。

3 讨论

3.1 DVT的原因

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至今仍被沿用。故下述情况应注意DVT发生:高龄、卧床少动、制动、抗凝和溶栓药物用量不足、重度肢体瘫痪、肥胖、恶性肿瘤、脱水血液浓缩,血黏度增加、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分娩、盆腔手术、高血脂、吸烟等。

3.2 DVT的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DVT经积极治疗部分或全部再通,但纤薄的瓣膜仍固定在侧面的机化血栓中,出现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出现静脉性溃疡;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更困难,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故采取早期预防措施极其重要。对术后患者特别是有高危因素存在者进行宣教,告知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动屈曲下肢,做踝关节跖屈及背伸运动,内外旋转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被动活动髋、膝、踝关节并按摩,理疗、戒烟。DVT手术后1周内发生率较高,术前1~2 h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500 U,手术后2500 U/d,共5 d;另有报道疏血通注射液可预防DVT,但因药物抗凝会造成出血并发症,故机械性预防措施受青睐。术中尽量缩短中老年患者手术及麻醉时间,Mark等认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手术时间呈正相关。术后多饮水,进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年龄偏大者尽量少用止血药并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3.3 DVT的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状态,对诊断DVT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它简便、安全、迅速、价廉、无创,可反复应用,对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具有重要作用,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率高于静脉造影[4]。静脉造影虽为确定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侵入性,价格高,易引起静脉炎及栓子脱落等,故临床上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而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

3.4 DVT的治疗

预防肺动脉栓塞,清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通畅血流,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DVT的理想目标。DVT治疗应以抗凝为主。有报道溶栓组+抗凝治疗效果与单纯抗凝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无出血倾向者应积极予药物抗凝、溶栓、去聚治疗。低分子肝素钙分子量小于未分解肝素,抗凝血酶作用弱于未分解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等第五因子中和,也不诱导血小板聚集。抗因子Ⅹa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肝素的3倍,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保留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血液总的凝固性影响较小。使用方便,不需检测血凝指标,出血发生率极低,皮下注射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达90%,半衰期较长为3~5 h,出血并发症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对高龄患者无明确禁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较低(约0.1%)。不能通过胎盘对妊娠和胎儿都是安全的,有更好的抗凝效果,且相对普通肝素有更少不良反应。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发挥溶栓作用。其溶栓能力强,无抗原性,可重复应用,溶解新鲜血栓迅速但缺乏特异性,可将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全身纤溶亢进导致出血。因对于时长的机化血栓疗效差,故尽早应用效果好。若溶栓时机恰当,85%~90%的患者的血栓将完全或部分溶解[5]。溶栓3个月内均不应放弃。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穿刺,置留置针,在患肢近端扎一根橡皮管止血带,溶栓药物通过交通静脉进入深静脉内直接与血栓接触,缩短了溶栓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时间;另一方面提高了病变部位溶栓药物的浓度,降低了全身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操作简便易行,溶栓效率高,与全身用药途径比并发症较少[6],更适合临床治疗。准确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定期规律的监测,及时快速的处理是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过程中所要遵守的操作规程[7]。密切注意凝血四项及INR的监测,查看眼结膜、牙龈等是否出血。如凝血四项的结果不正常或INR比值超过3.5,应及时停药2~3 d,INR恢复至安全范围后继续用药并观察神志、瞳孔,防脑出血;禁刷牙。进流质饮食且保持大便通畅及注意静脉穿刺点、抽血处应加压并严禁动脉穿刺及肌内注射操作。观察有无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摄胸片观察有无肺栓塞。及时溶栓,充分抗凝基础上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极低,杨德华等[8]报道对DVT患者严格抗凝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有症状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86%(3/105),出院随访无肺栓塞发生。另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感觉及动脉搏动程度,每日定人测量患肢不同平面(髌骨上下10 cm、踝上)的周径并与健侧比较,以判断疗效。药物治疗病情持续加重者,有股青肿出现则及时手术取栓,手术取栓以DVT急性期发病不超过72 h为宜,以避免因血栓机化,广泛静脉内膜损伤,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导致的手术失败及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9-10]。

[参考文献]

[1]杨韧,王强,冯勇,等.外科手术后肺栓塞13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31(2):144.

[2]吴庆华.重视和规范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1068.

[3]张福先,李海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规范性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1088.

[4]张晓蓉,何文,唐华,等.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7):1064-1067.

[5]黄新天.介入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8-269.

[6]吴丹明,张立魁.溶栓药物分类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113.

[7]蒋米尔,刘光.抗凝溶栓药物治疗血管疾病中出血风险评估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1097.

[8]杨德华,李剑,何家安,等.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12):1246-1248.

[9]宋晓华,庄舜改,戚韶红,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上海医学,2002,25(8):490-492.

[10]黄华勇.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9):1451-1452.

推荐访问: 下肢 诊治 术后 静脉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