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恋“槌”音

2022-03-13 09:49:23 | 浏览次数:

2013年,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打击乐留学生一举夺得了德国万宝龙(Mont Blanc)青年音乐家大奖和DAAD音乐奖第一名,其才能令世人为之一震。2014年10月,这个年轻的姑娘回到了家乡,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了一场打击乐独奏音乐会。当晚,她出神入化的演奏令人激动不已,槌下的马林巴、小军鼓、爵士鼓、大鼓及锣、镲、钹、木鱼等乐器纷彩齐出,各种难以想象的音色组合及技巧变化,令一首首生动的乐曲“活灵活现”地回响和飘逸在音乐厅之中……慕名而来的观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这位姑娘所赋予打击乐的神奇魅力。

话到此处,读者不禁要问,究竟是哪位姑娘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她就是范妮,一位留学德国的年轻女打击乐演奏家。就是她,摘取了连外国人都仰慕不止的万宝龙青年音乐家大奖,同时获得了世界上众多的打击乐奖项,被严谨挑剔的柏林媒体誉为“未来最有潜能和前途的打击乐演奏家”。

音乐世家,名门良师

坐落在北京东二环路旁的中央歌剧院是范妮出生的地方。她生于一个典型的音乐家庭,父亲范琳是中央歌剧院的小号演奏家,母亲柯艳是中央歌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这样的家庭使范妮从胎教开始便时刻浸濡在音乐的“养分”之中,音乐对她也如同牛奶和粮食一样不可缺少。小姑娘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超乎寻常的敏感。据父亲介绍,当年范妮住在歌剧院家属楼,每当院里有排练,无论是歌剧坐唱、连排还是乐团排练交响乐,小小的她都要到现场聆听和观看,久而久之,《卡门》《蝴蝶夫人》《茶花女》等歌剧的主要旋律都印记在她的脑海中,而母亲的歌声和父亲的号声则令她愈加喜爱,愈加痴迷。

不到四岁,范妮就开始接触并学习钢琴。但不知何故,小姑娘对钢琴并无好感,每日哭着练琴,技艺也不见提高。后来,父亲发现她的手太软,用尽办法也无法让她“立”住手型,于是长叹一声由她而去,暂且不再管她的钢琴练习了。倒是楼上一位吹长号的赵叔叔将范妮带了起来,他每日和范妮一起弹琴,在钢琴上四手联弹了很多有趣的音乐,虽然这无助于范妮钢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却无形中让她领略到了音乐的趣味性和多样化色彩,有些“歪打正着”地加强了范妮对音乐的形象认识。

范妮真正对打击乐产生兴趣要从另一件事说起。1999年,打击乐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来华演出,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四场音乐会。当时为格兰妮协奏的正是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而格兰妮的讲座和大师课也都在中央歌剧院排练厅举行。范妮当年十岁,钢琴演奏进展不大,家里人正在为她的学业选择伤脑筋。出乎意料的是,小姑娘看了格兰妮的四场演出后,果断地为自己做出了日后的事业选择,“我就学这个”,这是范妮给家里所有人的坚定回答。

范妮是一个倔强的女孩,认准的事情是一定要做好的,这一点父母深知于心。为了使女儿如愿,父亲找到了一位最适合她的老师,时任中国爱乐乐团打击乐首席的刘瑛,让这位细心的女老师带领范妮“蹒跚学步”。刘瑛是一位严格而聪明的老师,她以独特的快乐教学法引发出范妮对打击乐的极大兴趣。就这样,从十岁开始直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范妮始终跟随刘瑛老师学习,直至考取中央音乐学院本科。

进入大学后,范妮有幸跟随打击乐大师李飚学习。说到李飚对范妮的影响,那绝对是颠覆性的:“不得不说,李飚老师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对音乐的看法。在跟随他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追求音乐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深刻。”李飚的教学方法很先进,与世界接轨。他令范妮接触各种风格的作品,以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从而取得了用心理解音乐、用心感悟音乐的效果。

范妮是个勤奋的孩子。她练琴极刻苦,也善于开动脑筋思考。当年音乐学院的琴房中,最早亮灯和最晚关灯的一定是她的琴房,为了保证琴房不失,她甚至不吃午饭,买些面包和水,将自己关在琴房中,一练就是一天。正因为如此,在校期间她多次荣获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还获得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青年演奏家奖,并提前一年取得了学士学位。

2010年9月,范妮来到德国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即柏林音乐学院)留学,继续师从在那里执教的李飚教授。与此同时,她还展开了“多点开花”的学习方法,先后向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定音鼓莱纳·西盖斯学习定音鼓,向柏林爱乐乐团打击乐首席弗朗斯·辛德贝克学习乐队打击乐,向柏林打击乐团桑尼·亚·菲斯塔教授学习室内乐。

由于她的刻苦和用心,在德学习期间,她的所有主副科成绩均为十分,并先后获得了Start-up音乐奖及汉斯·艾斯勒新音乐奖第一名。2012年2月,她提前获得硕士学位,同月在柏林音乐学院演奏博士学位的角逐中全票通过,成为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演奏家。

作为青年打击乐演奏家,范妮多次在德国举行音乐会,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协奏等。目前,她已在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柏林音乐厅、柏林音乐学院音乐厅以及莱比锡等地举行过音乐会,并与汉堡交响乐团、德国萨克森莱比锡铜管交响乐团、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德国青年交响乐团等乐团合作演出过协奏曲。

广学艺术,兼容并包

范妮在德国期间接触了十分广泛的艺术门类。她不仅在打击乐方面全面提高,且在室内乐、歌剧及新音乐创作方面屡有建树。不但如此,她还作为音乐编导,与舞台美术家Yasu Yabara、青年歌剧导演Julia Lwowski一起编导了实验歌剧《骗局》。这种实验性的歌剧在保留原有唱段形式的同时,对故事情节及器乐配置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尝试,将演出地点设在画廊、艺术馆甚至家中。在这部剧中,范妮不仅是打击乐手,还是剧中人,而观众也不仅仅是观众,很有可能被即兴编入剧中。最终这部歌剧的试演取得了成功,并有幸在德国新克尔恩歌剧院连演了十场。

自2012年开始,范妮与德国青年打击乐手卢卡斯·波姆组建了打击乐二重奏组“Double Beats”,先后在小学、医院、养老院、教堂等地举行了数十场音乐会,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同时也获得了梅纽因创建的“Live Music Now”奖学金。

对于音乐,范妮有着十分成熟的见解,这得益于父母从小的熏陶培养和日后师长们的教诲,更得益于她自己善于思考的头脑和坚韧的性格。无论是当年在国内还是现在在德国,她总是尽量想着用音乐去创造生活,用音乐去改变生活。她说:“我一直把音乐道路上的追求比作攀登高峰,后来发现,珠峰再高大,也是有尽头的,而音乐道路的尽头是永远无法触及的。我们搞音乐,要时刻思考怎样使观众更喜欢你的音乐,而自己作为艺术家又如何在改变的过程中被观众所接受,并得到他们的喜爱。这一切都需要我在今后的音乐之路上不停地探索。我深知,成功的界定要在自己的心里,而不仅仅是媒体的采访和观众的掌声。我要永远走在改变和发展自己的音乐之路上,把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作为我的艺术目标,这就是我对未来的设想。”

人生路上,遇到贵人是最幸运的,范妮就是这样一个幸运者,她遇到的贵人不是别人,正是打击乐大师李飚。对于这位大演奏家,范妮不止一次地表示过敬仰和钦佩,在思想、为人及艺术追求上,她也受到了李飚极深的影响。据说,李老师给她上课从不多言,但寓意却非常深。他往往塞给她一大本曲集,告诉她一个音不落地全部打完,之后就不管了。他用这种方法训练范妮的独立性,训练她掌握作品的能力,训练她对音乐风格的正确培养。

李飚告诉范妮:“在音乐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它使范妮明白了自己今生面对音乐的态度,对一个年轻音乐家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教诲。

范妮是当今年轻打击乐家中全面型的代表。她不仅技术好,基本功扎实(得益于刘瑛老师的培养),而且对音乐十分敏锐。她喜欢舞蹈,故在演奏中加进了很多优美的肢体艺术语言,而对待作品,她则兼收并蓄,广泛浏览。她牢记她的定音鼓教授西盖斯说过的话,“有时候回过头去看看音乐”,因此对于巴赫及其他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音乐极为重视。她相信用手中的马林巴和颤音琴,同样可以演释出古典音乐的精华,并从这些精华中找到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

离奇演奏,技惊四座

2014年10月24日,范妮打击乐独奏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范妮为大家演奏了若干首新奇的打击乐曲,其中既有综合打击乐曲,又有马林巴、小军鼓独奏,还有中国观众很少能见到的沙锤独奏等形式,并在很多乐曲中配置了电子效果(用电脑制作的音频)。这些作品大多是当代在世界上流行的打击乐作品,有些甚至已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

范妮边解说边演奏,给音乐会增添了不少幽默感和趣味性。音乐会首先以瑞典作曲家伯恩斯图姆的综合打击乐曲《竞技场》开始,范妮一人操纵二十七件乐器,一番敲打后,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竞技场的火热气氛。演奏这首乐曲需要准备多种特殊乐器,为此范妮需要自己搜寻或制作铁管、铁片等,比如那天所打的铁管,就是父亲范琳从工厂废料堆里拣来的自来水管。《欢迎》是作曲家罗萨若写的一首用五支槌来演奏的颤音琴曲。此曲是作曲家为他刚出生的儿子所作,音乐轻松欢愉,优雅缓慢。范妮的演奏有声有色,颇有轻重缓急,恰似微风轻拂着婴儿的脸面,颇有意境和情调。

《一种学习,一种简述》是作曲家波萨萨为马林巴、组合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乐曲,形式和寓意都相当新颖。范妮为演奏它,特意从商店买来了一组锅碗瓢盆。这是一首非常难的乐曲,它节奏感极强,演奏技巧繁杂,对任何演奏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范妮当晚的演奏可谓行云流水,令人眼花缭乱。

《淋漓尽致》(阿瓦勒兹曲)是一首沙锤与电子音乐结合的作品,描写了水的沸腾。范妮演奏时双手握沙锤,随着电脑音频用各种手法及节奏摇拽沙锤,形象、逼真、巧妙地展示了沙锤的特色及音乐的个性。

《约束》是作曲家梅森的作品,也是世界小军鼓作品中的经典之作,音色丰富,技巧极难。范妮当晚的演奏令人眼界大开,她把这首技巧性乐曲演奏得活灵活现,且在其中注入了富有“弹性”的音乐变化。

《小祈祷》(伊芙琳·格兰妮曲)是一首马林巴独奏曲,乐曲根据赞美诗而作,曲调安静优雅、庄重肃穆。范妮在演奏时,以超强的“滚奏”手法,将这首乐曲的旋律感表现得尤为突出。她的演奏如同弦乐一般,把“点状”发音完全“线状”化,使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一首乐曲是组合打击乐《易经》,这是丹麦作曲家皮尔·诺家的作品。它分为四个乐章,用六十四种不同的卦相表现了六十四种不同的状态,将中国传统《易经》用西方人的理解方式加以展示。范妮是中国演奏家,她演奏这首乐曲与西方人不同,根据中国的民族思想和伦理观念,对作品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使之更加具有东方的神韵。这部综合打击乐作品集中了几十件乐器,既有定音鼓,又有通通鼓和中国打鼓,还有锣、镲、铙、独弦琴、铁片、非洲拇指钢琴等乐器,演奏起来极为壮观。范妮就像一位驾驭军队的将军,威风凛凛、气质非凡,手下的各种乐器被她调动得井然有序,音乐“五花八门”,震撼无比。

此外,范妮还演奏了组合打击乐《反弹B》(辛纳科斯曲)和颤音琴与预制音乐《11min区域》(哈米顿曲),同样给人们带来了异样的感受。

通过这场音乐会,范妮使人们对打击乐有了新的理解,对其在世界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亦有了新的认识。人们由此看到,既古老又现代的打击乐艺术,如今已发展到了何种地步。在范妮的槌下,各种“奇迹”的诞生都是那样轻松和神秘,唯有永恒的音乐显得更加光彩、生动、自然。

展望未来,期待升华

范妮是一位有追求的年轻人,在德国留学数年后,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广泛。她迷恋打击乐,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尽情展现音乐,还希望以打击乐为手段,努力探索新音乐的发展,例如将打击乐与戏剧舞蹈结合起来,使之摆脱单独固有的演奏形式。她尝试自己指挥,自己用打击乐伴奏,自己扮演角色来演出微歌剧,并以形体动作结合打击乐音响,为人们带来“活体有声雕塑”般的艺术效果。

范妮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钻研。她说:“我不会强迫观众接受我的尝试与创新,但我特别想达到这样一种与观众之间的默契。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演出、不同的合作人,这一切都是一种融合和坚持自我的过程。”目前,范妮已经在柏林音乐学院开设了新音乐课程,她希望创新、升华,喜欢变化、发展,无论是古典、流行还是跨界,都是她的兴趣所在,而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热爱音乐的激情与冲动。

在我写这篇文章前不久,范妮刚刚与德国萨克森莱比锡铜管交响乐团合作,分别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沈阳盛京大剧院、厦门闽南大剧院上演了四场新年音乐会,受到了三地观众的热烈欢迎。2015年,刚刚获得柏林音乐学院博士学位的范妮,还将在柏林、科隆以及世界各地上演打击乐独奏、协奏、二重奏音乐会。相信她一定能以自己的能力,将槌下丰富的音乐升华到一个新的极致。

推荐访问: 狂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