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理”校之道

2022-03-13 10:09:49 | 浏览次数:

“校長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校长。”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由此可见,校长在一所学校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指挥官”的校长该如何主导学校的发展并创造性地引领他的团队将本校打造成一所名校呢?我个人认为,校长管理的基点应放在“管”与“理”二者关系的协调上,更多地通过“理”的办法来间接达到“管”的目的。

一、“管”得好与“理”得顺

“管理”是个合成词,由“管”和“理”两个动词组成。“管”倾向于对于事物的约束与控制,强调通过强制力量规范受动者的行为,“理”是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或处置,而“管理”一词的涵义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这种明了的阐述使我们懂得:“管”是自上而下的一种硬性手段,“理”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柔性策略。由此看来,“理”应该是“管”的前提和基础,“管”则是“理”的手段和措施,身为学校的领导,在组织实施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做到先。“理”后“管”,“管”“理”齐下,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大禹治水”般的现实效应。

纵观时下的校长管理观,我们不难发现,把“管”字放在首位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妨让我们罗列几种常见的校长管制学校的不当之处:有的校长在学校管人管事方面喜欢做到事无巨细,热衷于制定种种“规矩”,习惯用“这个不准,那个不许”等条条框框来约束教师的行为;有的校长忙于上传下达,喜欢坚决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和文件管理学校,常以开会代替管理,以传达代替思考,办学理念匮乏,从而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有的校长只满足于形式主义,不深入教育实际,不研究学校问题,只做“表面文章”,缺少适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种只“管”不“理”的做法,常常令学校走入“千校一面”的怪圈。

事实上,一位名校长之所以成名,决非是把学校“管”得好,而在于把学校“理”得顺。“理”得顺的核心是让学校上下团结得“紧紧的”、干群关系“美美的”、师生成长“棒棒的”,这就需要校长有高超的“理”的艺术。

二、“理”校之道

(一)划好学校工作底线是“理”的前提

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没有底线,教师迟到早退没有底线,上课多少没有底线,上课好坏没有底线,当不当班主任没有底线,写不写论文没有底线,等等,这些问题积累久了,就会冲击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干扰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倦怠就会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给每个教师划定学校工作底线,就是“理”的前提了。每个人知道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底线,就会尝试坚守,突破这个底线,职称不能评、考核不合格、薪级工资不能涨,这是新时代教师管理的底线约束,应该入脑人心。这个底线不是难为教师,是给突破底线教师的警示,只要按照底线坚守,就会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

(二)全纳学校师生是“理”的结果

划定底线,就会出现个别师生来突破,我们必须用“全纳”的思想,保证“理”出的结果是和谐、进步、生机盎然的。一名教师快要突破底线了,学校管理者必须伸手拉住他;一个不良事件即将发生,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全纳的思想就是不让一个人掉队,也就是“理”的最高境界。

(三)细化教师成长档案是“理”的抓手

我们给教师做一个精致的成长记录,将其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着力点上,只记优点,不计问题,每学期就进行一次展示,教师们非常在意,不计缺点,是“理”的艺术;只记优点,是为了鼓励;展示优点多少,是为了鞭策。一份精细的教师成长档案,就是教师工作的业绩档案,是教师工作情怀的写真,是教师奋斗足迹的再现。这份“理”的抓手,是激励教师向好发展的催化剂。

(四)设置评价结果预警是“理”的动力

教师长期做一件工作,难免会倦怠、难免会糊涂,及时预警还是必要的:比如每学期把每个教师的上课、代课课时量及时公示,告知谁的课时少,谁的工作量不足;公示迟到早退次数,公示发表论文、主持科研课题次数等等,这样的不断预警,实际上是确保我们整个队伍不出问题,确保学校的质量稳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校长自身素质与“理”校的关系

自然,校长要想把工作“理”得更顺,还要通过多种方式随时为自己充电,这是管理好一所学校的重要保证。为此,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校长应该具备如下品质。

(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校长要处处克制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做出决断,并勇于承担责任;校长要有“大家长”的风范,在教师面前要多树立“服务”意识,不能只敬上不敬下;校长要做到宽以待人,心胸宽广,工作中要杜绝亲疏关系,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校长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时刻牢记“胸中有墨”方能自成风景。

(二)要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校长研究教育,研究学校,研究学生,“研究”一词相对于特定学校的办学而言,便是我们所说的“理”。因此,作为校长,必须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探索。所谓的“学习”“思考”“探索”,恰恰是“理”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三步曲”。

(三)要有一套收放自如的管理模式

首先,校长要尊重教职员工,力求走民主管理之路:人是管理的核心因素,身为一校之长,要以“知人善任”的态度,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并尽量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其次,校长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走智慧管理之路:学校要通过开展系列读书学习活动和教科研活动等,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激发团队意识,激励优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再次,校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倡导走个性化管理之路:做好校本课程的自由编排、地方课程资源的合理重组、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延伸等具体工作,校长可放手让分管领导和教师去完成,进而给每一位教师搭建自由成长的平台。

(四)要努力成为熟谙教育教学规律的“行家”

校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质量。一名合格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位懂业务的行家里手,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评课和教科研活动,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指导,要知道,教师特别看重校长的参与和评价。而在这一过程中,校长还可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不断拓宽工作思路。

(五)要做一名通达的智慧“贤者”

有人说,一家企业的良好人力资源结构应该是这样的: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侧。而相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无疑就是那位勇居人上的“贤者”,但聪明的一把手一定不要和他的下属比技能、比才学,那样做,只会使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优秀的校长应该善做一名通达的智慧“贤者”,用知人善任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姿态,理性地引领团队建设好自己的学校,进而实现为一方百姓造福的目的。

总之,在一所基层学校中,校长的管理精髓在“理”不在“管”。因为“管”只能管事,而“理”才能“理”人。我们知道,校长的权力是上级赋予的,但威望则是靠个人自己树立的。在学校这个需要众人精诚合作的育人领域中,有时单靠校长的硬性管理手段是无法运行的。因而校长要多从大局出发,善于理顺“管”与“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努力做到让“管”服务于“理”,服从于“理”,进而实现以“理”“管”校的目的。

推荐访问: 之道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