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诺贝尔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在科学与人文事业上,他有两项享誉全球的成就:一个是利用化学研究发明了矽藻土炸药,另一个是创立了诺贝尔奖。但在世人看来,诺贝尔奖的实施应该更加伟大,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性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和规划世界科学与其人文精神发展的目的,并刺激了20世纪及以后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
我们平常见到的诺贝尔典型形象多以侧面肖像为主,这很好地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本文题图中的诺贝尔肖像就以其典型形象与化学实验设备及有关理论书籍融于一体,以此表明他化学家、发明家的身份;最重要的是,他思考创立的诺贝尔奖——以其熠熠生辉的奖章形象为标志,发出的光芒胜过从窗外投入的天光,其中放射状波纹逐渐变大则象征着诺贝尔奖对科学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犹如炸药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那样不断扩展。
不断在科技发明上有所贡献的诺贝尔同时还有一颗热爱文学艺术及世界和平的心,所以在创立“诺奖”之始就顾及到了除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外的文学奖与和平奖。由于诺贝尔本人的视野涉及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图景,故“诺奖”官方机构也遵从了他的意愿,并凸显于获奖证书的画作和宣传科学人文的介绍上。
本文着重从自然科学三个奖项上谈及“诺奖”的科学与人文,比如获奖证书的画作表现。早期的诺贝尔奖获奖证书风格并没有这么多元,也不是专门为获奖者量身定做的。其画面较古典、简美,常以飞鸟、花草等图案装饰,相对固定的形式同样显得精美庄重。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变化,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科学奖项,证书逐渐开始根据获奖人的特点与成就由专门的艺术家去创意设计并绘制——这一亮点会在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奖晚宴上得到闪耀——瑞典国王会亲自将这些带有特别画作的证书颁发给领奖人。
诺贝尔奖证书的画作非常讲究,常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风格也逐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版画、装饰画和油画以外,还有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水彩画、抽象画、波普设计等。如1997年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等因在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方法上的发现荣获物理学奖,其证书上展示了激光冷却原子的画面——像一簇色彩艳丽的花卉。此外,2011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为表彰埃里克·白兹格等三人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他们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证书上的画作都有图案隐喻之感。
物理学奖的科学与人文图景
1956年,当时还持有中国护照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次年的物理学奖,他俩也是最早获得“诺奖”的华人。杨振宁的获奖证书图案有着康定斯基的抽象画风格,以色点为主,结合块、面和线条,中间带有抽象风格的粒子,镜面的“守恒”构成了主要元素。
2001年,物理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因“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研究而获奖,研究方法是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中制成此种凝聚。凝聚是一种超流性气态,因此其获奖证书画面下是流动的,上方有一团气体,设计用色条和线团展示气流的凝聚,同时运用了撞色的效果,简洁明了。
彼得·希格斯获得 2013 年物理学奖——“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里的基本粒子,证书画面中那些优美深邃的蓝色隐喻充满无穷奥秘的宇宙,而那颗仿佛有质量的粒子(两个圆球)正坠进深渊,整幅画面充满了现代艺术画之感。希格斯提出的“希格斯机制”,证明了其玻色子的质量,预言了它的存在。
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对理论物理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物理学家。他们关于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阶段的理论发现,展现出数学在理论物理学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引入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这三位“诺奖”得主解释了一些惊人的现象,并做出了理论上的发现——即预测到了后来观察到的新现象。
化学奖的科学与人文图景
诺贝尔奖官方机构的另一特色人文性程序就是偶尔会运用明快的色彩(具有颁奖国瑞典国旗的色彩元素——蓝与黄等)、加粗线条勾勒手法绘制科学家肖像,在官方媒体上进行宣传。
比如,瑞典皇家科学院2015年10月7日宣布,将该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具有美国和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以表彰他们在基因修复方面的贡献——这三位科学家不但有单独的肖像绘画和所配个人介绍,还有“三位一体”的画像奉献——这让观者感到尽管是同一获奖项目,但不同人却具有不同方面的贡献。同时,他们三人获奖证书上的绘画也有专业、同一而多样的艺术之感。从三份证书的画面上能看到获奖研究是有关DNA修复的内容——表明人类已“偷看到了”细胞君用来修复DNA的工具箱。
又如,野依良治、威廉·坦迪什·诺尔斯和巴里·沙普利斯因为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贡献,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是“对手性催化氢化、氧化反应的研究”。右上角是三人证书上三幅大致相同结构的图画,其风格和设计元素基本都是一样的,跟他们的研究很贴合——图案是对称设计,但是颜色和元素不对称。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与人文图景
刚刚过去的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免疫疗法的科学家,他们是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
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生物医学的关系不用多说。上述免疫疗法临床应用已经被发现延长了很多患者的寿命。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治疗所有的癌症,但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美国科学家艾利森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T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90年代发现了CTLA-4分子在T细胞的抑制效应,从此便在这个领域持续耕耘30多年。CTLA-4最初发现时还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它的治疗性抗体表现出明确、稳定的疗效,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成就。日本科学家本庶佑是第一个发现PD-1的人,此后就因PD-1、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的有关研究而闻名了。
1928年,亚历山大·
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素对各种传染病有疗效。后来,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因此,三人同于194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弗莱明的证书上,右上角是治病救人的医学标志,中间树木两边分别是医生和士兵,这是因为二战的时候,青霉素让不少人的感染被治愈。
弗朗西斯·克里克于1953 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二人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NA是生命的螺旋,在其证书画面上的人物手中也拿着一个发出光亮、类似螺旋的長链体作为象征。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本庶佑荣获了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01年起,日本制定了50年诞生30位“诺奖”得主的目标,如今时间过去还不到五分之二,这一目标已完成过半。那中国究竟如何才能在重大科学领域有源源不断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呢?最重要的就是如钱学森先生所竭力提倡的,要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发展!
科学与人文好像是兄妹,表面看起来虽分属人类社会两大领域,但都出自于一个“母体”——皆为探索世间奥秘而生,只是“性别”不同而已。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诺贝尔遗嘱设立的自然科学诸多奖项的颁奖典礼也都尽显上述的内涵。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更应该以此为动力,朝着远离凡尘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人类文明顶峰迈进!
推荐访问: 图景 绘画 人文 展现 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