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培育科研竞争力策略研究

2022-03-14 09:47:55 | 浏览次数:

[摘 要]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科研竞争力是一所大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要在激烈的高教竞争中立足和不断发展,必须培育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本文依据对高校科研竞争力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结合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工作实际,分析了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培育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新建本科师范院校 科研竞争力 培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145-03

[作者简介]孟现志,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商丘 476000)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目前盛行的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对大学进行的评鉴活动中,科研被看作重要指标。科研竞争力是一所大学水平的直观体现,通过科学研究开放性的功能,一所学校的影响力、显示度、声誉等逐步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来。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高考生源的高峰期在2010年,这预示着2010年之后,许多高校不得不面对一个复杂的生存环境。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大学正面临空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并将持续展开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争夺。在此竞争格局之中,由原来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市属教育学院以及中等师范学校等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重组而新建起来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何培育科研竞争力,在激烈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学校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是不容回避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高校科研竞争力:内涵与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自身的发展要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协调、社会对高校的主观要求与客观投入的不平衡,促使高校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尤其是维持自身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科研竞争力指的是高校可以和能够进行并完成科研活动的能力,是高校为科学发现、发明和技术创新,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转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供的现有资源和实际运作及其效果的总和。高校科研竞争力反映了高校承担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应用、转移、储备条件及其管理效果等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许多方面的能力,如信息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及管理水平等。每所高校虽然在科研方向、科研项目上千差万别,但在科研竞争力上都表现出以下特征:(1)独特性。不同的高校科研工作具有不同的竞争能力。对每一所高校而言,其科研竞争力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难以被其他高校所效仿。(2)累积性。高校科研竞争力主要依靠的是长期科研实践、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人文环境的熏陶,高校科研不是突发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3)易失性。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形成与科研人员有极重要的关系,其形成虽然漫长但却极易丧失,个别科研人员的流失就会给竞争力造成巨大损失。

二、影响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1.人力因素

科技活动是由高校的科研人员进行的,科研队伍是构成高校科研竞争力的人力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必须有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普通科研人员,并形成年龄、学缘、能力、素质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2.财力因素

科研经费是构成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财力因素,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高校科研经费的数量与层次,反映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整体的研究能力,是高校科研水平的标志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3.物力因素

科研基地是构成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物力因素。科研基地包括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等。没有科研机构,科研就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没有一定的科研基地,科研就没有活动空间;没有先进设备,科研水平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实力雄厚的科研基地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场所。

4.信息因素

科技学识及其载体是构成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智力因素。所谓科技学识是指已掌握和设计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已掌握的科学理论越高深、科学技术越先进,就越容易解决科研难题。作为科研学识的载体图书情报资料,不仅是高校办学条件之一,也是科研的重要条件。图书情报资料的内容是否新颖和丰富,对科研能力的发挥,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5.保障因素

科研管理是构成高校科研竞争力的保障因素,是保证科技活动正常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科研管理通过由科研管理队伍和科研管理制度进行操作,主要包括科研制度建设、人才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和组织管理,而项目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工作。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1.科研层次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起步较晚,相对于老的本科院校科研整体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在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科研人员大多把科研目标锁定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方向上,以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支持的课题、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应用性问题为主。从课题来源的渠道看,纵向课题多数来源于地方政府各部门,以教育科研、开发研究为主。少量参与横向课题,与地方企业合作为主,带有科技服务性质。

2.科研队伍较松散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时期主要以教学为主。升本之后,本科专业数量发展较快,各专业的教师人数较少,且新补充的青年教师较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缺乏一种有效的合力。从整体上看,科研队伍还没有形成,各个学科缺乏有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难以形成科研核心,更没有结成有一定凝聚力的团队。科研活动和科研队伍在一定时期内均处于松散状态。

3.科研方向不集中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建院初期主要忙于增设本科专业、扩大规模、建立本科教育教学规范等工作,普遍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校层面上对科研方向宏观引导不够,缺乏长远的、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导向。学校升格以后,尽管加大了科研的激励措施,但为了获得科研立项,教师短期化行为严重,忽视长远科研优势,加上科研能力不强,经验不足,科研处于方向多、变化大的混乱状态。

4.科研方式封闭

由于原有多年的专科办学历史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教师科研意识淡薄,而另一方面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又缺乏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团队意识,导致科研活动长期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由于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机会较少,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了解不够,科研选题很难创新,使得科研的起点难以提高。在科研合作上不善于跨校、跨系统组织团队联合攻关,习惯于校内几个熟悉的人搞“小组合”,在课题的争取上主动出击不够。

5.科研管理不完善

科研管理部门的视野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观念停留在“管”上,引导科研、服务科研的意识弱,良好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科研氛围还不浓厚。教师中甚至大面积存在科研免费“搭车”、“为职称而科研”、“为完成考核任务而科研”的不良现象,损害了学校利益,削弱了高校科研实力及其竞争能力。

四、培育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竞争力的策略

1.立足教育科研,面向基础教育

任何一所高校只有立足本校传统,并前瞻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选择有自身特色的科研道路,在自己的办学类型与层次上追求卓越,才有提升竞争力的可能。考察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主要是通过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而形成的,“师范性”是其特色。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办学实践中,此类院校聚积了较为丰厚的师范教育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等。这些资源所具有的竞争力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把“立足教育科研、服务基础教育”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同地方中、小学校合作,建立“大学-中小学联合(University-School Joint)”的教育研究发展模式,开展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发挥对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咨询、建议、服务、引导作用,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解释力、执行力。

2.服务区域经济,培育科研特色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普遍地存在层次不高、水平较低、力量薄弱、方向分散等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现状,要追求科学研究的一流水平,就必须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为区域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以地域科研特色求得科学研究的一流水平。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特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科研优势,培育科研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培育特色:一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寻求科研服务面向特色。二是侧重应用研究,寻求研究领域特色。三是寻求科研运作模式特色,重视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多种信息和思想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学科的科研潜力,协同攻关,变劣势为优势。

3.选聘领军人物,打造学科团队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指出:“无论在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ion)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①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学科建设水平上。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是提升科研竞争力的关键。优秀学科团队的标志有三:一是要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是学术研究的帅才和将才;二是要有杰出的学术骨干,他们承上启下,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三是要有强大的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要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要高度重视从现有教师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方面,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参与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设立“特聘教授岗位”等措施,带动学科梯队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实施“学历提升工程”,鼓励青年教师读博、读硕,为他们的成才提供平台。二是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三是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既要注重培养,也要加大引进;既要引进人才,更要稳定和留住人才;既要凝聚人才,还要合理使用人才。四是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将个体的发展融入学校的发展中,与学校真正结为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建立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

4.实行联合战略,推进资源共享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学研究整体实力存在很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非常弱,很难形成稳定的、长期的研究方向。为了实现突破,就必须打破关起门来搞科研的工作思路,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攻关。一是加强校际合作。校际合作的形式有许多:支持教师参与的校外科研项目;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到兄弟院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利用本校独特的设备或资源,吸引其他学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联合重点实验室等。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或咨询建议。三是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实时获取科研信息,熟悉国外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状况,从而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找到自身的差距,少走弯路。

5.加强科研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全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科技管理政策的制订、实施及对科研项目、科研组织等方面进行管理的重任,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之前主要以专科教学工作为主,科研工作相对较弱,科研管理更重视不够,缺乏高效率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科研水平,就必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部门要淡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引导功能②。

一是要创新科研管理观念。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选题上要树立效益观念,加强应用研究,主动解决地方产业升级、企业技术改造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引导教师克服急功近利,只求立项数量、不求成果质量的短视行为,也要克服好高骛远,大项目做不了、小项目又不愿做的倾向。

二是要创新科研管理内容。科研立项要注重选题创新,要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要建立风险选题机制,鼓励开创性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要引进质量监管机制,加大竞争激励和中期筛选淘汰力度,建立项目研究进展、经费使用、投入、产出等动态信息反馈制度,严把科研成果鉴定关。实行成果公示和争议期制度,把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作为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创新科研管理方法。要加强科研的计划管理,根据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做好科研的中长期规划,扬长避短,错位竞争,主动出击。重点项目要集中优势力量实行跨学科跨校联合攻关,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界的沟通与合作,提高科研工作的开放性。

四是要注重科研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尽量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于科研创新活动,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注释:

①伯顿•R•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3.

②朱中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水平的战略思考[J].高教探索,2008,(2):68-70.

(责任编辑:王庆玲)

推荐访问: 师范院校 培育 新建 竞争力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