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校企业改制
[摘 要]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必然成为高校企业进行规范化改造的最终选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让高校从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解决高校企业改制中的难点问题,规范高校企业管理,探索高校企业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防止、规避和分散学校的经营风险,形成高校的投资退出机制,更好地实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关键词]高校 企业 改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4)05—0089—03
[作者简介]闰青,朱建宁,程国方,南京工程学院科研产业处(江苏南京 210013)
中国高校直接投资兴办科技企业,既是世界高等教育也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它的出现和成长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对回家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适应中国国情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是高校功能延伸的必然结果。高校校办产业最终体现的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和水平,体现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高校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产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股份制、进行机制创新势在必行。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越采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高校科技企业改制的目的
2002年3月国家体改委、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的实施方案,中国高校的企业改制与发展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和管理部门一致认为,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校企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现代企业,即高校将学校投入的资金、仪器设备、占有土地、房屋以及科技成果等资产作价与社会合办股份制科技企业,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可使校办产业最终摆脱学校的行政干预而成为真正的社会科技企业,有利于高校产业同国际规范要求接轨,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并具一定规模效益的股份制企业。
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和经营相结合,走社会化道路,是高校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要通过产业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规范校企关系,理顺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承担有限责任、母子公司式的现代企业运行体系,从宏观体制上实现高校内部事企的分开,构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防火墙,要明确学校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投资主体要实现从校办企业到高校参股的社会企业的转变,让学校从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效地防止、规避和分散学校的经营风险,形成高校的投资退出机制,要按照《公司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微观机制上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换,使高校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发展股份制,进行机制创新,就是要以股份制改造为契机,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形成企业权责明确、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内部运行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校办产业普遍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激励与约束不力、企业难成规模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高校科技产业的学科依托,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使高校科技产业成为学校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素质教育并向社会辐射技术的基础,要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高校在创办高校科技企业中的投入和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总之,高校企业要以《公司法》和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企业劳动人事改革为配套,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校特点的经营形式,从而促进高校科技产业资产的重组优化,进一步强化科技产业的学科依托,推动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产业改制的基本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推动高校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一方面,高校必须对市场前景好、技术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增资扩股,争取企业的入股投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争取发行股票并上市,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建立新型的资产纽带关系。高校高技术公司上市是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高校科技产业已由初创阶段走上成长发展阶段。高校高技术公司成功上市意味着:(1)完成学校科技产业的调整和重组整合,并走上社会,实现了同社会企业的联合与优化组合;(2)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3)打通了社会融资渠道,克服了长期制约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瓶颈,开始了产品、技术运作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新阶段;(4)壮大了大学科技产业的经济实力,树立了大学科技产业的新形象,大大扩展了大学的社会影响,(5)标志着大学的教育、科研走上了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大学科技企业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抗风险力都空前提高。一大批大学高技术公司成功上市和表现出来的良好业绩,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学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生力军。
另一方面,高校必须逐步从非科技型生产和服务业中撤出,特别是对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要下决心关闭。对目前生产经营状况尚可的企业,也应把握有利时机向社会转让全部产权或部分产权,引入市场机制逐步退出。对内向型企业要从高校事业建制中分离组建实体,实行企业化转制,可由高校出资组建非公司制企业法人,有条件的可由高校联合其他社会法人或自然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三、高校产业改制应注直的几个问题
高校企业制度改革是一个十分敏感,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高校产业企业制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做到积极探索、稳步前进。
(一)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问题
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产权清晰是改制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公司制的基础是两个主体、两种权利,两种责任,即公司和股东是两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前者是所有权,后者是股权,他们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从出资者与公司的关系看,在实际运作中表现为出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分离。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分离是必然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程序日趋复杂,都为两者的分离提出了必然要求。
为顺利进行股份制改造,必须对校办产业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高校资产隶属关系较为复杂,要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实行高校企业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建账,分开管理,
理清债权债务,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有量。在对企业资产进行产权界定时,要充分重视企业经营者和技术持有人在企业增值中的作用,客观划分国家、学校、企业和职工应享有的权益,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要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还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应本着准确、真实的原则,由学校审计,财务,产业处等有关部门参与,聘请具有评审资质的专业评估单位进行联合评估。这样既可以摸清企业家底,又可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股权结构设置问题
高校科技产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必须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其核心就是在企业产权中合理划出各资产所有者的权重或比例,并对各类资产的投资实行开放政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确立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的责任与权利,使高校产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使企业不再成为学校的附庸。
改制企业的股权设置应有利于改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此前提下,以学校控股或相对控股为主,对创利较小或原有资本不大的企业也可以不控股。在保证学校应有权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降低持股比例或持小股。要区分不同企业和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实施改组改制要兼顾高校、企业、员工三者利益。
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一定成就并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校科技产业,资金则是它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飞跃的决定性因素。改制企业的股权设置要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要建立经营者持股制度。要鼓励企业经营者、营销骨干、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多持股,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还应积极吸纳社会投资者的介入,实现学校、企业、金融机构乃至个人等多元投资主体并存,实现不同性质、不同增值要求的资金的有效组合。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一定要突破学校绝对控股的观念,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是控股还是不控股,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因项目而定,最终目的是发展企业,实现双赢或多赢。
(三)改制后的产业人事、分配制度问题
高校校办产业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要使其真正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增强竞争能力,还必须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校校办产业特点的运行机制,即形成一种竞争激励机制。高校校办产业既然是产业,其从事的就是一种企业行为,就要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在用工、人事、分配等方面按照企业的特点来运行。
1.改革人事、用工制度
高校校办产业应该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和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自主行使人事管理权,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和考核制。要实行以岗定职,以职定酬,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任,形成一个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劳动用工上,要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和数量,并有权决定用工形式。如可以实行合同制,企业和职工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的用工制度。
2.改革分配制度
高校校办产业要将实行的工资体系与学校事业化的工资体系脱钩,建立自己的适合校办产业特点的企业工资体系。校办产业的工资总额必须同经济效益挂钩,并随之浮动。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不大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前提下,高校产业在相应的工资总额内有权自主使用、自主分配。另外,高校校办产业应根据职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和实际贡献,决定工资、奖金分配的档次和形式:
高校科技企业中要有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通才,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在利益分配上,加大对个人的倾斜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将经济效益指标列入职称评定的改革方案中,作为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可选条件,促使并引导科技人员开发社会需求的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3.搞好职工的职称评定,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校办产业,尤其是科技产业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目前在相当数量的高校中,只以发表论文数量和鉴定项目的多少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许多科技人员为了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等现实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上。为了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高校应做好这部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工作,要将其纳入学校统一安排,与全校职称评聘工作同步进行。北大方正、东大阿派以及联想研究院,其知识创新成果之所以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无不是由于它们拥有一些既懂营销理论,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建立配套的保险
高校校办产业在搞好人事、用工、分配等改革的基础上,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负担保险费用的原则,建立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待业等制度及进行住房制度的改革,以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赵义泉)
推荐访问: 透析 企业改制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