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自我评估的问题研究
摘要: 学校评估体系中自我评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掌握了自我评估的概念和产生背景之后,当今我国学校自我评估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 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意义;自我评估问题;自我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20—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迈向大众化的今天,如何稳定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课题。学校自我评估是学校组织为改进办学行为,运用专业技术、方法对自身管理和教育活动展开的评估。在学校内部建立自我评估制定,根据发展目标开展自我评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我评估具有激发学校发展动力以及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提供信息等作用[1]。
一、学校自我评估产生的背景
学校自我评估通常总是与“校本管理”、“学校自主”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80年起,世界各国形成了由政府出面协调,给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趋势,即“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运动。作为以学校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校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学校自我评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新的教育督导体系中突出了学校自我评估的地位。教育部门已经把学校自我评估和外部督导看作为相互协作、配合的两种活动,学校自我评估已经与外部督导检查一样,成为监控和提升学校成就水平的一种主要机制。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在转变管理模式,引导学校向具有自主发展机能的办学实体转变。部分地区已经把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作为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一项基本要求。自我评估也被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开展自我评估成为督导评估的一个基本程序[1]。
二、学校自我评估倍受关注的原因
首先,学校自我评估是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之需。实行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之后,学校自主权扩大和义务责任加重迫使学校管理者利用自我评估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效率。
其次,学校自我评估是建立系统的学校评价制度之需。系统完整的评价制定必然包括学校自我评估。
再次,自我评估是学校自身发展之需。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加剧,社会、家长对学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外部大环境的挑战和冲击也就越来越大。学校要生存,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就得提高办学质量。而自我评估有助于学校目标管理的实现,其重点在于提高办学质量[2]。
三、当前我国学校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
自我评估是否能够转化为学校的自主行为,对办学质量提高发挥应有作用,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共同关注。一项调查显示,60%的校长认为学校每学期做一次自我评估,29.2%的学校一年做一次自我评估。但是与“近90%的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形成对比的是,接受调查的不少校长还不太了解什么是自我评估。这一结果表明,当前人们对学校自我评估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自我评估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自我评估需求不明显。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政府对学校的评价比较重视外部督导评估,相对忽视学校自身的评估。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有关制度,要求学校自我评估与学校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用以检测发展计划阶段性目标达成情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外控式管理的影响,学校开展自我评估的需求还不明显。
2.学校自我评估技术与制度等支持条件缺位。作为一项以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自我评估需要评估制度和评估技术方法等条件予以保障,目前大部分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首先,学校自我评估缺乏管理制定的支持。作为学校的一种组织行为,自我评估活动需要相关的组织制度与活动规范。其次,学校自我评估缺乏专业评估技术、方法的支持。当前,无论外部还是学校自身都难以在评估理论、技术、方法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对评估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产生了明显制约,自评仍然停留在工作总结层面。
3.学校自我评估结果科学性不强,解释力较低。自我评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评估主客体重叠,即评估人员既是实践者,又是评估者,既是评估主体,又是评估客体。这种特殊性容易对学校自我评估的科学性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评估标准选择对自我评估结果科学性的影响。由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既实施教育活动又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容易将对教育的自我认识活动和自我评估活动混淆,导致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二是评估使用的语言、符号对于自我评估结果解释力的影响。受实践者的身份影响,评估活动中使用的话语,与具有较强概括力、解释力的理性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无法通过自我评估获得有价值的认识[1]。
四、对学校自我评估改进的建议
上述问题为研究自我评估的改进提供了现实依据。关于自我评估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度经济学关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的理论,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由组织制定并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则。包括法律、政策、条例、规章、合同等成文的规则。非正式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规则体系,如习惯、伦理规范、文明礼貌和商业习俗等。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校自我评估的相关制度属于一种正式制度,本质上是从行政管理角度提出的学校办学行为的新规范。但是对于学校而言,这些制度是外生的,其制度效应必然受到实施者所处群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即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实施自我评估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自我评估功能生成既受外部机构制度供给的影响,也要受到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习惯、信念、价值观的影响。在外部已经提供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必须从转变学校这一实施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入手,改善学校自我评估功能。
1.确立促进办学行为改进的评估目的。教育评估通常被作为控制评估对象活动的一种外部手段,这种对评估功能的传统定位对学校自我评估功能发挥造成了一定影响。开展自我评估的意义主要停留于完成行政任务,或作为政府督导评估活动的一个基础。由于关注了外部效用而忽略了本体效用,学校自我评估仍无法脱离“为了鉴定而不是改进”的价值定位。因此,自我评估回归其本体功能是改进学校自我评估的起点。要把改进作为自我评估的主要目的。从重视外部鉴定性评估转向重视学校自我评估,反映了教育管理活动从单纯关注外部社会需要向关注个体自身需要转变的趋势。
2.确定与自身发展需求、重点相关的评估内容。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主要区别在于,自我评估并不在于获得可测的结果,而在于改进。首先,评估内容应围绕办学实践的重点问题。自我评估应从学校自身需求出发,通过对办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分析揭示,满足评估相关人员的需求和价值期待。其次,评估内容选择应有利于办学质量提高。自我评估内容既可以是学校全局工作,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工作;既可以是已有实践的成效,也可以是学校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既可以是学校内部管理事项,也可以是学校与社会关系。但是,最终应指向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
3.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在评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自我评估是以学校成员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标准和团队的作用进行集体的自我审视,因此需要教职员工、学生的主动参与。由于实践主体成为了评估主体,学校自我评估具有鲜明的体验性,即评价从外在的、硬性的、他人判定、定论式评价向内生的、弹性的、自我体验、改进式评价发展。这是学校自我评估的重要特点,是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功能不同的重要条件。教职员工和学生在评估中发挥主体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要为评估参与者创设开放、安全的心理环境。其次,发挥参与评估人员的自我决定能力。评估人员需求的明确性、评估中的自我决定能力是影响评估质量的重要因素。自我评估总是基于评估者的特定需求和价值期待,因此,自我评估质量也取决于在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上形成共识。再次,提供评估技术方法等支持。学校自我评估需要受过培训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工实施。因此,需要对参与评估人员开展关于评估目的、标准、技术、方法等专业培训。
4.选择有利于检视学校发展状态的评估标准。自我评估既可以采用外部标准,也可以采用自我设定的评估标准。由于价值标准的确立受个体认识制约,自我评估以外部要求抑或以自身期望目标作为评估标准往往对评估效果有较大影响。自我评价通常有三种实现形式,即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通过自我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为提高评价科学性,要引导学校将自我评估上升为自我分析层面,既要关注外在价值尺度,又要关注内在价值尺度,即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愿望。在确定评估标准时,既要关注行政部门的评估方案,又要关注自身发展目标。
5.建立有利于评估活动有序进行的管理制度和文化。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学校办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学校在办学绩效上承担着明确的责任。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以自我效能和办学绩效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自我评估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自我评估制度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建立自我评估工作规范与制度。其次,探索建设学校自我评估文化。自我评估文化的核心在于,学校组织成员不光要具有主体意识、目标意识,还要具有反思意识、批判意识,并转化成为改善常规化管理、教育行为的具体实践。自我评估文化要求学校成员具有自我决定能力,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高等融合,是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我评估文化建设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1]。
参考文献:
[1]骈茂林.学校自我评估:意义、问题及其改进[J].当代教育科学,2006,(2):57-60.
[2]乐毅,朱雪雯.学校自我评估: 一个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2004,(6):66.(责任编辑/ 王建国)
推荐访问: 评估 自我 学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