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就业特点与SWOT分析
报告》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7.5%,2013年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均为86.2%[2-3]。可见,我院研究生的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表1。
1.2 女生比例偏高,男生机遇更多
作为医学科研院校,我院毕业生中女性比例偏高。2005-2013年,我院共有毕业生1208名,其中女生732名(61.0%)。尽管女生数量多,但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女生却属于弱势群体,男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3年男生平均就业率为97.3%,女生为96.7%,说明男生就业好于女生。
1.3 留京态势减缓,逐步面向全国
我们曾于2012年、2013年2次向毕业生发放就业问卷调查表,有240名毕业生参与,收回有效问卷223份。结果表明,2012年有87.5%毕业生首选毕业后留京工作,90.0%毕业生表示宁可去北京郊区乡镇单位就业,也不愿意到京外的其他城市就业;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013年的同一数据分别下降为69.8%和75.4%。
1.4 培养目标明确,留校比例下降
我院主要培养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就业主要面向科研单位或高等教育学校,后者侧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就业主要面向医疗卫生单位。2005-2013年,我院已成功就业的1171名学生中,科研单位接收了344名(29.5%),高校84名(7.2%),医疗卫生单位381名(32.6%),三者所接收的毕业生约占总就业人数的70%,见图2。另外,在科研单位所接收的344名毕业生中,留校学生为323名(93.8%)。为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促进学科交叉,拓宽研究领域,我院留校学生的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见图3。
1.5 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定向性强
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的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中医学学科整体水平分别排名第二、第二和第四。我院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7.1%、93.8%和97.5%。结合图2可知,我院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医疗卫生单位和科研单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和中医学专业的选择范围相对较广,而中药学专业性较强,选择范围相对狭窄,因此就业状况略为逊色。见图4。
2 就业SWOT分析
由上所述,优势与劣势代表我院学生自身的综合条件,机会和威胁则代表就业环境现状与前景。综合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运用SWOT分析表,将S、W、O、T的相应内容分别填入表格,最后提出SWOT策略建议。
2.1 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我院主要培养学术型或专业型研究生,因学科综合实力较强,科研与临床条件雄厚,培养目标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定向性强,具备知识广度和深度,临床技能或科研素养均具有优势,发展潜力较大,综合素质较强,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我院毕业生中女性比例偏高,且就业观念守旧,就业渠道和意向较窄,大部分学生择业地点集中在北京,且主要面向医疗卫生单位,而对于蓬勃兴起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医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险、康复或咨询等,他们的需求不敏感[4]。
2.2 就业环境的机遇和威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求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再次将中医药放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安排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加重视,表明中医药地位作用的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能够得到较快发展,中医药相关产业的推动能创造不少就业机会[5]。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近年来,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加上医疗卫生改革使一些医疗机构受区域规划的影响将被撤并,因此,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再是扩大规模,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靠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促进发展,大量接受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而主要以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主[6]。另外,地区之间供需状况不平衡:北京、上海、广东及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区的医疗、科研机构需求量少、要求高,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多;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医院需求量大,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
2.3 促进就业策略
2.3.1 加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 在教育大众化时代,我院需要加大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既能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能拓宽就业工作的途径。学生应明确自身定位,按照社会需求去充实、完善自己,同时积极主动参加学校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辅导课程,调整就业心态,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附加值”。
2.3.2 开设培训课程,培养正确观念 根据每个年级的培养特点,量身定做,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积极引导毕业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大力引导学生到京外、到基层去就业。
2.3.3 个性就业指导,突显以人为本 利用各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每个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建议,突出个性化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就业技巧、求职经验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如聘请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或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介绍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等。此外,还要关注特殊群体,如女学生、贫困生、性格内向学生、冷门专业学生等,做到以人为本。
2.3.4 拓宽就业渠道,搭建信息平台 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及学生情况开展就业“促销”活动,如把毕业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生源情况等相关信息编印成册发送到用人单位,提早广泛宣传,同时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信息的提供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困扰学生的就业。因此,我院应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2.9万人[EB/OL]. [2013-11-11].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111/t20131111_1038042.shtml/.
[2]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203.
[3]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63.
[4] 吕振波,张晋.教育大众化时期以学生就业问题透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3):194-195.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政策机制 着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EB/OL].[2014-02-24].http:///e/action/ ShowInfo.php?classid=140&id=18862/.
[6] 吕春,赵忠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医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成都中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35-36.
(收稿日期:2014-10-29)
(修回日期:2015-04-07;编辑:梅智胜)
推荐访问: 中国 科学院 中医 研究生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