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2022-03-15 08:33:31 | 浏览次数:

摘要: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交际网络等,它们能够为成员提供协调与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提高行动效率,因此良好的社会资本被认为是民主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其传播特性和传播内容均对社会资本造成了一定的消解,但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一部分在现实中被消解的社会资本又得以重构。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人们合理、理性地使用电子媒介,以促进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的积累,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解;重构;电子媒介;社会资本

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进入了一个以电子媒介为主导媒介的时代。从技术的角度讲,电子媒介是指以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以音频、视频、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传播工具。广义的电子媒介,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狭义的电子媒介,将电话和电报排除在外,只包括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近年,广播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而电视、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更改变着人们的交往习惯和生存方式。特别是近年兴起的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更将人们的生存空间从现实物理世界拓展到虚拟的电子世界。在电子媒介背景下,人们的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社会参与等手段和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厘清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以交往、参与、信任等为核心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影响,对促进电子媒介积极作用的发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资本”理论溯源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社会学界。

“资本”原本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经济学中,“资本”被定义为一种能够生产产品的产品,与土地、劳动等并称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最早的关于“资本”的概念,仅限于物质资本。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协会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在分析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时,他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厚或资本的多寡,并认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作为对人力资本概念的响应,一些尝试与经济学家对话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将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与联系也纳入了资本的范围。

显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所提出的“社会资本”,源于这样一种思想: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获取有价值的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资本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经济学范畴。

早期的研究者在考察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时,一般都把社会资本视为一种蕴藏于个人网络之中的财富,但自从社会学者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社会资本的集体层面,即不仅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个人拥有的资源,而且将其视为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和财富。这样,他们在测量社会资本时,便不再拘泥于对个人网络情况的考察,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结构。

“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研究和考察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所以20多年来,许多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纷纷参与到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中来。在众多研究中,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解释最具代表性。他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交际网络,它们能够为成员提供协调与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提高行动效率。一个具有雄厚社会资本的社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生活会更加美好,因为关系紧密、互动性强、信任程度高的交际网络可降低成员的交际成本,同时曾经的成功合作可以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础。因此,良好的社会资本被认为是民主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二、电子媒介对社会资本的消解

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电子媒介的最突出特征在=于:它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在市场逻辑的支配下,电子媒介的信息传递让位于价值交换。电子媒介对社会资本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电子媒介的传播特性造成人们对媒介工具本身的依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视就成为新一代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不仅从电视中获得关于身边这个世界的描述,更沉溺于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电视人”、“容器人”是对那个时代的“电视爱好者”最形象的描述。如今的电子时代、网络时代是一个文字退位而图像盛行的时代,电视、网络均以追求最强烈的视觉效果为最大目标,曾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如古典文学名著等,均被包装成漫画或卡通的形式,被这个时代不由分说地“图像化”。

早在40年以前,麦克卢汉就曾预言,在电子时代,媒介工具本身,而不是它传播的内容,将对人类本身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1996年。社会学者普特南通过对历年“综合社会调查数据”(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 data)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公众的人际信任程度由1960年的58%下降到1995年的35%,且公众普遍表现出对公共政策态度漠然,人际交往和社区参与的热情大为降低。由此他得出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资本在急剧衰减的结论,并认为,导致美国社会资本衰减的罪魁祸首是电视。对此,普特南用“时间替代”说(time displacement hypothesis)加以解释,他说,由于人们的闲暇时间有限,看电视占据了大量时间后,人们就再没时间去参与社区活动和人际交往了。

1995~1996年,美国Carnegie Mellon大学的教授RobertKraut对匹兹堡城的一些社区进行了历时两年的跟踪调查。这项以时间为横坐标的纵向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减少了人们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缩小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而且,长期使用互联网的人们,常常有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和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在满足人们的休闲消遣需求的同时,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使人们逐渐被遥控器和鼠标所控制,沉溺于媒介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之中,并对电子媒介这一工具本身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对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失去兴趣,最终逐渐与现实世界疏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数字化生存”渐渐使他们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联络用QQ、网络电话,通信用传真,付费用刷卡……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异常活跃,而一旦回到现实,便疏于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沟通出现困难。在这个不会触摸键盘就意味着落伍的时代,人们由使用媒介的个体变成了被媒介工具支

配和奴役的个体。

(二)电子媒介的传播内容对社会资本的销蚀

电子媒介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媒介本身的传播特性会使使用者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还表现为其传播内容对社会资本的销蚀。

普特南解释电视负面效果的“时间替代”说问世后,受到了诸多质疑。在对普特南的研究提出质疑的学者中,有一位学者不容忽视,他就是来自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学者Pippa Nor-ris。他认为,普特南关于电视负面效果的研究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观点。忽略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反应的复杂性。Norris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不仅考察了电视收视时间的长短,还考察了媒介内容的类型与人们的公共参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他发现,长时间收看电视,确实降低了人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这与普特南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但他同时也发现,媒介内容对参与意愿的相关性更强,收看新闻类和公共事务类电视节目对人们的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他指出,电视对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比普特南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公共参与行为与电视收看行为可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面对“时间替代”说遭到的质疑,在2000年对DDB调查公司的“尼汉姆生活方式调查”(Needham Life Style Sur-Cey)的数据进行分析时,普特南对分析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不仅考察了电视收视时间,把电视节目的内容也考虑了进去。他的研究发现,新闻类节目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而娱乐类节目降低了人们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人们的社会资本。另外,不利于积累社会资本的电视节目还有肥皂剧、谈话类节目和游戏类节目。

Shah等学者的研究亦发现,互联网可影响人们积累社会资本,且这种积累与人们的网上活动类别有关:信息搜集类活动有益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娱乐消遣类活动不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而且这种影响对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年人而言更为明显和普遍,因为和父辈相比,年轻人似乎对电视和报纸的兴趣并不大,而对互联网有着强烈的依赖,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信任和社会参与。

由此可见,一方面,大众传媒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的报道,可激起人们社会参与的热情,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及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因此,新闻、资讯类内容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而娱乐消遣类内容易使人们沉溺于媒介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从而消磨人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媒介所反映的现实当成真实来对待,而电视、互联网等传递的失真的或不健康的信息,对现实世界有一定扭曲和丑化作用。这种被扭曲和丑化的现实,往往会降低人们对身边世界的信心和信任,从而削弱人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三、电子媒介对社会资本的重构

诸多网络调查均表明,网民群体普遍表现为年轻化、受过良好教育且经济状况较好,因此他们拥有较好的社会交际网络和参与网络,但事实上,他们却对社会交往兴趣不大,且不善交际。那么他们真的如此疏离现实社会吗?美国学者Wellman等人于1998年对“国家地理网站”(the NationalGeographic Society Web)的39211名访问者的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使用行为都与人们的现实活动存在冲突。如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和电话交流而言,收发邮件和网上聊天的对象多为地理距离较远的亲人和朋友;网上购物、信息搜索和阅读电子报纸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不能导致与周围人的疏离。由此他认为,网上交往只是人们现实交往手段的一种补充,对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人们的现实交往。而且,就社区活动和政治参与而言,网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者,现实社会中参与的积极性亦高。Young的研究亦表明,网络使用者并没有完全疏离社会,对网络高度依赖者多通过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非网络依赖者则是通过网络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电视时代,被消解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在网络时代面临新的消解,一方面亦通过网络被重构。互联网在弱化网民现实生活中与家人、朋友联系的同时,又为网民在虚拟空间建立新的联系、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因此可以说,一部分被消解的现实社会资本,在电子媒介环境中转化成为新的形式的社会资本。为了与现实社会资本相区别,本文将这部分新的社会资本称为“网络社会资本”。

与现实社会资本相比,网络社会资本具有如下特征。

(一)网络社会资本的“易得”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信任往往是基于血缘、地缘等因素而存在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现实的物质或情感作基础。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寻找陌生人作为自己的交流对象。各大网站的BBS和聊天室常常成为人们彼此交流信息、寻找情感支持的场所。在这种环境中,种族、阶层、地域等的限制很难发挥作用,往往一个聊天符号就可以促使一个新的社会联系的建立。

(二)网络社会资本的“弱关系”性

人们的社会交往、信任、互惠互利等,往往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基础之上的。尽管互联网可帮助人们建立更多、更广泛的联系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但在这种联系网络之中,成员之间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及行为方式彼此相异(heterogeneous)的成分很多,缺少牢固的纽带,因此这种联系是一种“弱关系”(weak ties)。在这样的联系网络中,很难培养人际信任,更难形成一致行动。

(三)网络社会资本的“空间依赖”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建立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并可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而网络社会资本多表现为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换,在产生、传输和发挥功效的过程中,这些资本多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成员本人对这些信息符号进行思维加工。而这种以“符号”形式存在的网络社会资本,一旦离开虚拟的网络环境,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见光死”可谓对网络社会资本最确切的描述。

四、结束语

社会资本反映了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人际信任、互惠互利、群体认同等,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可以充当社会的润滑剂,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在大众媒介特别是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的今天,引导人们合理、理性地使用电子媒介,以促进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的积累,极具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 消解 媒介 重构 资本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