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谛本《易筋经义》与述古堂本《易筋经》的比较研究

2022-03-16 08:47:35 | 浏览次数:

摘 要:《易筋经》一书长年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与传统武功、传统导引、少林武术史以及武侠故事等有着诸多方面的关系。但由于资料的匮乏,人们对该书的不少情况往往云遮雾障,鲁鱼之讹不时发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易筋经义》与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为了解《易筋经》的早期概况及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关键词:西谛本;《易筋经义》;述古堂本;《易筋经》

中图分类号:K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213—06

《易筋经》一书长年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与传统武功、传统导引、少林武术史以及武侠故事等有着诸多方面的关系,自清乾嘉以降,已有不少学人论及此书。但由于资料原因,人们对该书的认识含混不清。本文根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易筋经义》(该抄本原为郑振铎先生所捐献,下文称西谛本)以及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下文称述古堂本),①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论述。

一、两份抄本的版式、藏印

西谛本《易筋经义》长23.5厘米,宽12.5厘米,共72页,分上、下卷。上卷目录为:易筋总论、膜论、内壮论、揉法、日精月华、服药法、内壮丸药、汤洗药水方、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行功轻重、用功浅深及两肋分内外工夫;下卷目录为:木杵木槌式、石袋式、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阴阳配合论、下部行功法、行功禁忌、下部洗药方、内壮神勇、炼手余功、外壮神勇八段锦及神勇余功,共二十七则。抄本的字体有两种,除“易筋总论”、“膜论”、“内壮论”和“揉法”为“馆阁体”小楷外,其余均为行书。凡行书页,每页九行;凡楷书页,每页六行。页面天地格式规范,无论行、楷,字迹娟秀,颇见功力,显然非村夫俗子之流所书。这份《易筋经义》在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谛书目》中不见著录,但抄本末页钤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卷上的“易筋总论”之页右,亦印有“长乐郑氏”章一枚,故该抄本原出郑振铎先生之手当确凿无疑。②

西谛本《易筋经义》虽古旧,但未书何时所抄,这为我们断定该抄本的年代带来了难题。不过其“易筋经义序”页上所钤之印,或可为确定该抄本的相对年代提供重要线索。“易筋经义序”页右侧共钤有三方印章:其上端是枚方形白文章,文曰“净心抱冰雪”;中间亦是枚方形白文章,文曰“骑部曲将”;下端则为方形朱文章,文曰“读书耕织人家”。

三方印中的最值得重视的是第一枚“净心抱冰雪”。“净心抱冰雪”源出南朝江总(519—594年)的《入摄山栖霞寺》诗句:“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鉴赏家梁清标用此作为其书画的鉴藏章。梁清标(1620—1691年),河北正定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清后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善鉴赏、收藏。梁氏的鉴藏图章大致有“梁清标印”、“棠村”、“河北棠村”、“蕉林”、“蕉林书屋”、“苍岩子”、“冶溪渔隐”、“家在北潭”、“净心抱冰雪”、“无垢”等,其印章、印泥都十分精良,不易仿制,故仿者甚少。③另外两方中的“骑部曲将”,查2000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篆刻全集》得知,此类印章多见晋代官印,据杭州师范大学古钤印文字研究所的莫小不教授鉴别,该印古朴凝重,非类摹刻;末尾的“读书耕织人家”朱文章,当属明清之际文人的藏用闲章,线条流畅,疏密得当,但用章主人暂且不明。

需要指出的是,《易筋经义》不同于名人字画或经典古籍,其内容难登大雅之堂,用清乾嘉朝经学大师凌廷堪(1755—1809年)的话来说,《易筋经》“盖不通古今村夫子所臆撰也”④,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此抄本上只留下了诸如“净心抱冰雪”和“读书耕织人家”这样的闲章而无具体姓氏章,以及一般书目不见收录的原因所在吧。因此,若无特殊情况,以上几方印章似无特地摹仿必要。如笔者的这一分析尚有逻辑可寻,那么,西谛本《易筋经义》上的“净心抱冰雪”为梁清标所钤,当可定论。同时,这也为判定西谛本《易筋经义》的大致年代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佐证。

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钱遵王⑤抄本《易筋经》亦分上、下二卷,共45页,二十八则(比西谛本多出一则“用战”)。书页印有墨格,栏外镌有“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字样,每页10行,抄本最后书有“篯后人钞藏于述古堂”数字。抄本里除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之印外,另钤有印章四枚:一方曰“勨□秘玩”,一方曰“勨□见过”,另一方曰“风尘逸客”,此三印暂不明其用章主人;最后一印钤于末尾,文曰“于氏小谟觞馆”。“谟觞”一词出自托名五代后唐人冯贽的《记事珠》,其云:“嵩高山下有石室,名谟觞,内有仙书无数。昔之人方回读书于内,玉女进以饮食。”“小谟觞馆”清代有二,一为山东文登于氏,另一为道光年间江苏的彭兆荪。印章既曰“于氏”,定当为山东文登于氏无疑。也就是说,该抄本自清初钱遵王述古堂流出后,曾为山东文登于氏等人所收藏。

二、西谛本与述古堂本的简要比较

西谛本《易筋经义》与述古堂本《易筋经》的内容基本一样,大致可分三个部分:一是署名唐“李靖”和宋“牛皋”写的两“序”,二是依照上、下卷目录标示的正文内容,三是题名“紫凝道人”所写的“后跋”。三部分内容,除述古堂本比西谛本多出一则“用战”外,其他基本一样。下面,不妨就两份抄本的部分内容并结合后来社会上流传较广的清道光年间来章氏辑本《易筋经》⑥稍作比较。

1.比较李、牛两“序”

两个版本“序”的内容基本相同,但个别字句稍有差异。其中,有些差异文义不变,如述古堂本李“序”的“达摩祖师”,西谛本则记为“达摩大师”,述古堂本的“再百日而充足”,西谛本为“再百日而充周”;述古堂本牛“序”中的“而作人间勋业事”,西谛本则为“而作人间勋业”等。然而,有些文句的差异则使文义稍有不同。如述古堂本中“达摩祖师既留圣经,宁惟小技?今不能译,当有解者”,而西谛本为“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依其语境,后者更通顺;又如,述古堂本中曰“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而,经文不译,佛语渊奥也”,西谛本则为“然而,经文不可译”,显然西谛本语义明畅。值得注意的是,西谛本李“序”末记曰的“贞观二载”,述古堂本改为“贞观二年”。“载”“年”一字之差,然耐人寻味。清乾嘉时期知名经学家、史学家凌廷堪在指出《易筋经》“李靖序”之伪时,将其文末的“贞观二载”作为诸条证据之首:“唐明皇天宝三载(744)春正月丙辰朔,改年为载,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二月丁末,仍改载为年,此外皆称年,无称载者。此云“贞观二载”,其伪可知。”⑦述古堂本《易筋经》“李序”将“载”改“年”,似乎为了避免凌廷堪诟病的“其伪可知”。另外,在“牛皋序”的文首,西谛本题“宋鄂镇大元帅少保岳麾下宏毅将军阴阳牛皋鹤九”,而述古堂本为“大宋鄂镇大元帅少保岳麾下弘毅将军汤阴牛皋鹤九谨撰”。西谛本中的“阴阳”当是“汤阴”之讹,而述古堂本因此改正。⑧以上二例,从一个方面说明述古堂本应在西谛本之后。值得一提的是,西谛本“牛序”中误抄的“阴阳”依然刻印在来章氏本中,可见其误有所底本。

2.比较“紫凝道人跋”

在“紫凝道人跋”上,西谛本与述古堂本亦稍有不同。首先是跋文的位置。“跋”一般都写于书籍或文章的后面。西谛本的“紫凝道人跋”就位于《易筋经义》的最后,而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则异乎常规,位于李、牛“序文”之后、正文内容之前。“紫凝道人跋”在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中不见辑录,目前社会上传播较广的“紫凝道人跋”,主要根据是1917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⑨,但两者显然有别。

一是跋文内容问题。在内容上,西谛本及述古堂本与《少林拳术精义》基本相同,但文句并不完全一致。如跋文的开始部分,西谛本曰:“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者多如牛尾,成者稀如麟角,非道之难得。实因缺此一段工夫,内无基本耳。既无承受之地,又无勇往之力,或作或辍,或中道而返,或既得而失,或优柔不断,皆职此故也。如禅定则有入魔之虞,宗门则有迷而不悟之虞,金丹则有得而复失之虞,清净则有几成而败之虞,泥水⑩则有迸鼎之虞,导引则有倦废之虞,服食则有燥渴之虞。是皆无此工夫,非受道器也。”《少林拳术精义》则为:“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者多于牛毛,成者罕于麟角,非道之难得也。盖内无承受之基,遂无勇往之力,以致或作或辍,或稍得复失,或优柔不奋。在禅家则有入魔之虞,宗门则有迷误之虞,金丹则有失守之虞,清净则有枯涸之虞,泥水则有逆鼎之虞,导引则有倦废之虞,服食则有燥烈之虞。皆因缺此一段作基工夫,难为载道之器耳。”跋文的末段,西谛本曰:“此法不炼不成,一炼即成,小炼小成,大炼大成,久炼久成,尤无退败。吾不知人世间复有何利益,足以加此;复有何妙义,足以加此也。是在知之而好之,而乐之,以求至于其极,斯不负所知,斯不负古人留辞援引之意耳。或问行功之要,曰智仁勇。不达,又问,曰信专恒。如是而已!”《少林拳术精义》则为:“是功不炼不成,一炼即成,小炼小成,大炼大成,有益无咎,有利无弊。吾不知人世间复有何利益,足以比此;复有何妙义,足以加此也。是在知之者好之、乐之,以求至乎其极,斯不负所知,不负古人留经详义之意耳。或问行功之要,曰智仁勇。又问,曰信专恒而已矣!”就以上两段的文字而言,有的地方西谛本更觉通顺。如后段文字中的“又问”前,西谛本有“不达”两字,故其前后文义贯通。又如,西谛本末尾的“如是而已”,当指前曰的“智仁勇”和后曰的“信专恒”;但《少林拳术精义》中的“而已”,则为专对“信专恒”而言,文义有别,欠通。

二是跋文作者问题。西谛本与述古堂本均未署作者名,仅在文首记“紫凝道人曰”,由此可知,该跋为紫凝道人所写。但“紫凝道人”为何时、何地人,则一无说明。此情况,与清《郑堂读书记》作者周中孚(1768—1831年)看到的“《易筋经义》二卷,写本……末有紫凝道人跋”(11)基本一致。按常理,周氏所见的这份二卷本《易筋经义》中若有关于紫凝道人具体的姓氏、地名与时间,《郑堂读书记》不会毫无记录。但《少林拳术精义》则与此不同,它在“跋”文末清楚记曰“时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关于紫凝道人,历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不见记载,但言其“天台”,尚有迹可寻。天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在距县城西南近20公里地方,有一山据说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在此经常颂经而使紫云环护,故取名曰“紫凝山”,《天台山方外志》中又记为“紫凝峰”。但紫凝道人俗名宗衡及跋文写于明天启四年(1624)三月,实无史料可证。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唐豪先生依此断定《易筋经》是由“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伪造的”(12),不知何据?退一步说,即便天启四年的紫凝道人之跋可信,然充其量也只是个跋文作者,早在此前,《易筋经》已成书于世,这在紫凝道人的跋文中写得清清楚楚。但在唐说影响下,《易筋经》是“明天启四年由天台紫凝道人所作”,半个世纪来几已成为社会上“众口一词”的不易之论。

3.比较正文内容

在正文内容上,西谛本与述古堂本均分上、下卷,但西谛本共二十七则,比述古堂本少一则卷下的“用战”,而述古堂的“二十八则”数与清嘉庆学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中所提到的抄本《易筋经义》“其书凡二十八则”(13)完全相同。道光年间的来章氏辑本与前两份抄本相比,显然已有增益,多出了诸如“假力运力势法说”和“十二势图”等诸多内容,并且其名称也稍有变化。如西谛本的“日精月华”,来章氏本作“采精华法”;西谛本的“行功轻重”和“用功浅深”,来章氏本在其后均加有“法”字。

在正文内容上,两份抄本大致可分为导引练气、武术功法及房中术三类,除有些地方文字有异外,内容基本无别。如“膜论”,述古堂本的“否则筋无助”,而西谛本为“不则筋无助”;如“内壮论”,述古堂本的“真积日久”,而西谛本为“真积力久”;如“日精月华”,述古堂本的“况无坚志,且无恒心”,而西谛本为“况无坚志,且无虚心”;如“神勇余功”,述古堂本的“一择园林诸树之中,大且茂者,是得木土旺相之气”,而西谛本为“一择园林诸树大且茂者,是得本土旺相之气”等,当以述古堂本为是。但是,有些字句则明显西谛本更为妥帖。如“内壮论”,西谛本的“随即走散,至于肢体,即或外壮,而非内壮矣”,述古堂本作“随走散于肢体,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如“下部行功法”,西谛本的“百日功成,其气充满”,述古堂本作“百日功成,其气充”;西谛本的“时时养之”,述古堂本作“时或养之”;如“神勇余功”,西谛本的“是得本(木)土旺相之气,与众殊也”,述古堂本缺漏“与众殊也”数字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七则内容中,述古堂本至少有两处文句为西谛本所无,一是“下部行功法”:“先用旧鼎时或养之。养者谓安闲温养,切勿驰骤,务(毋)令惯战,然后能无失也。此功行满百日,久久益佳。弱者强,柔者刚,缩者长,病者康,居然烈丈夫矣。虽木石铁槌,吾何惴哉!以此鏖战,世间应更无勍将也;以此采取,即得京珠;以之延嗣,则百斯男。吾不知天地间更有何药孰大于是?”西谛本仅记“先用旧鼎时时养之。养者谓安闲温养,切勿驰骤。此功行满百日,久久益佳”。述古堂本中的弱者、柔者云云,也见于来章氏本里:“(使)弱者强,柔者刚,缩者长,病者康,居然烈丈夫。虽木石铁槌亦无所惴。以之鏖战,应无敌手;以之采取,可得元珠;以之延嗣,则百斯男。吾不知天地间更有何药大于是法。”由此,来章氏本的此段文字实出于述古堂本。二是最后一则的“神勇余功”,其文末有言曰:“

稽古大舜,与木石居,匪谤语也。”此语西谛本亦无,而来章氏本则有。至于“用战”一则,仅见于述古堂本,来章氏本亦有辑录,但文字与述古堂本稍有不同。如述古堂本曰:“精气与神,炼至坚固,本斯用作根基,希仙作佛,能勇往精进也。设人缘未了,用之临敌,当对垒时,其切要处在于用意。”来章氏本为:“精气与神,炼至坚固,用立根基,希仙作仙,能勇精进也。设人缘未了,用之临敌,对垒时,其切要处在于用意。”

有关武术功法,西谛本与述古堂本共介绍了三种:其一,排打功,用木杵、木槌或盛以圆石的石袋对身体全身进行排打,使皮肉筋膜坚壮;其二,掌臂功,先以意领气,使任督两脉气充,遍满全身,然后用石袋从肩至手、至指依次排打;其三,指功,将豆拌置斗中,以手插豆,不计其数,如此功久,则以积之气行至于手,其指坚如铁石,以之御物,莫能挡之。而在来章氏本中,则增加了“炼指法”与“沙袋功”。所谓“炼指法”,即按自己力量大小,拣圆净重石一个,用五指抓拿,撒手掷下,不令着地用手指抓起,逐渐增加抓的次数和石块重量,“五指自觉有力”;所谓“沙袋功”,即初将一个五、六十斤重的沙袋悬挂架上,运气毕,即掌推、拳击、足踢、脚蹬,“务致动摇”,“迎送日久,渐加沙袋斤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谛本与述古堂本中均无被后来世人视为《易筋经》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易筋十二势图”。“易筋十二势图”就目前所见材料,首见来章氏辑本,其云“此功昉自释门”。唐豪先生在他的《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一文中提出:世人常言的“易筋十二势”应始于来章氏本,恐怕并非无端猜想。(14)以上情况充分反映出自西谛本始,中继述古堂本并至道光时期的来章氏本,《易筋经》文本内容在明清之际是逐渐增益变化的。顺便提及的是,1968年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的《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据说“取自中央图书馆珍藏钞本,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对照真正的述古堂本《易筋经》,其伪可不辩自破。

三、西谛本《易筋经义》的学术价值

近50年来,体育学界在有关《易筋经》问题上之所以少有进展,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恐怕就是缺少新资料的发现。因而,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的西谛本《易筋经义》抄本及台湾图书馆珍藏的《易筋经》无疑对于《易筋经》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对于确定《易筋经》的成书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有关《易筋经》的记述,首见清乾嘉经学家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文中提到一位名叫程丽仲的人曾给他出示过一份一卷本的《易筋经》,“后又附《洗髓经》一卷”(15)。凌氏的文章主要针对李、牛两“序”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批驳,而未涉及《易筋经》的作者与年代。稍后,《郑堂读书记》的作者周中孚提及他曾看到一份二卷本的《易筋经义》抄本,其末有“紫凝道人跋”,周氏认为,该抄本历代“各家书目俱不载,殆晚出之伪书耳”(16)。问题是,所谓的“晚出”,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唐豪先生大概是依据“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跋”,认为《易筋经》出于明天启四年,但支撑这一论点的具体材料是什么,唐氏未有说明与论证。西谛本《易筋经义》则为《易筋经》的成文年代提供了一个较为可信的时间佐证。如上所论,抄本中“净心抱冰雪”印章主人是梁清标。在一个“怪、力、乱、神”难入主流学界的社会背景下,此抄件能为学识渊博的梁清标钤印,如无年代价值,万难入梁氏之法眼。因此,此抄本的年代至少是明晚期,有可能更早,这也是目前所见《易筋经》文本中的最早本子。

关于《易筋经》的成文年代,史料中缺乏直接记载。然而,西谛本中李靖“序”所云“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长,是得此径之一斑也”透露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众所周知,自明中期开始,少林寺逐步成为天下的“武中道场”。但稍后,一种在技术上追求“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有别于“主于搏人”少林拳的“内家拳”崭露于世,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17)然而,从黄百家留下的《王征南先生传》中有关“内家拳”的记载看,该拳的某些技法名称形成与宋以后导引术“八段锦”的广泛文化影响有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古代武术与导引运气的文化融合,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易筋经义》同样鲜明体现了习武当先练气内壮,“内壮既熟,骨力坚凝,然后方可引达于外。盖以其根在内,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的思想。并且,在功法内容上《易筋经义》同样融入了“八段锦”的文化元素。(18)如以上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那么我们可推断出历来众说纷纭的《易筋经》成书年代,大致在明中晚期,而西谛本《易筋经义》的时间恰恰与此基本接近。

2.对于了解早期《易筋经》名称具有重要意义

从西谛本《易筋经义》到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重庆人周述官编辑刊印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不同版本,有着不同的称谓,或曰《易筋经义》,或曰《易筋经》,或曰《卫生要术》,或曰《内功图说》,或曰《易筋经义服气图说》等。(19)从史料记载我们可知,清嘉道以前的《易筋经》已有二名:即《易筋经义》或《易筋经》。清乾嘉经学大师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提到“承示《易筋经》一卷”,此名与述古堂本名同;而嘉道学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的“《易筋经义》二卷,写本”,则与西谛本名同。然而,依据西谛本与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中所言“余读《易筋经义》”一语,清楚说明《易筋经》原名“易筋经义”,但在传抄过程中,“易筋经义”逐步衍变为“易筋经”,可能是由于增添了“易筋十二图势”的来章氏本后来在社会上产生的弥久影响,所以原先的“易筋经义”名逐步被淡忘,而“易筋经”则越来越成为世人耳熟能详之名。

3.对于研究早期《易筋经》内容演变增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社会上一般所见《易筋经》,就是道光年间的来章氏辑本。西谛本和述古堂本则为今人了解、研究早期《易筋经》内容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详实文本。通过对此抄本与其他有关资料和版本的对照校读,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一,述古堂本与西谛本在文字内容上互有补益,有些地方当以西谛本为是,但有些字句述古堂本更为妥帖。这里再举数例。如述古堂本“李序”曰:“人之生,感于爱欲……骨髓之外,皮肉之中,莫非筋膜联络”,西谛本则为“人之生,欲感于爱欲……髓骨之外,皮肉之中,莫非筋联络”,衍一“欲”而少一“膜”;又如,述古堂本“阴阳配合论”曰:“此功乃是阴阳互用之妙……无病则壮,其理分明”,西谛本为“此功以是阴阳互用之妙……无病则壮,其理甚明”,后文中的“以”,显然为“乃”字之误抄,而“其理甚明”则比“其理分明”更为通顺。因此,对于西谛本与述古堂本的互读,可完整地校勘出明清之际《易筋经》的文本内容。

第二,从西谛本到述古堂本,《易筋经》的内容已有变化,具体反映在:其一,西谛本《易筋经义》共二十七则,而述古堂本为二十八则,多出了卷下的“用战”,其数与清嘉庆学者周中孚所说的“其书凡二十八则”相同;其二,述古堂本卷下“下部行功法”与“神勇余功”末段文字,为西谛本所无,而为来章氏本辑录,故其所辑,原有所本。《易筋经》发展至来章氏本,已增至三十多则,并且,在此“易筋十二势图”之后,另有明显作为武功练习的内容“挞炼手足”、“炼指法”等,以及包括“玉环穴说”、“经验药方”、“木杵木槌图”、和“八段锦余功”在内的《易筋经》“附录”。因此,不管是字量还是内容,来章氏辑本要远多于西谛本,原有条目的文句表述也不一致,充分反映出《易筋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增益演变的历史事实。但西谛本与述古堂本的有些内容,在来章氏本中则已散佚,如“易筋总论”中彰显了道教修炼思想的“我命在我”(20)一语,已不见于来章氏本。

第三,前人文集中首提“紫凝道人跋”者,为清嘉道学者周中孚所著《郑堂读书记》。遗憾的是,周氏文中未记录他所见到的“紫凝道人跋”的具体内容。道光年间版的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无“紫凝道人跋”。民国年间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中曾提及他所见到题有“祝文澜跋”的《易筋经》,“祝本有天启四年紫凝道人跋……祝本刊于嘉庆年间”(21)云云。但唐文中既无“紫凝道人跋”的片言只语,也无有关嘉庆年祝本《易筋经》的简单介绍,该刊本在1917年前的各家版本中均无收录,故而笔者对于唐先生所谓的“嘉庆年刊本《易筋经》”始终心存疑窦。事实上,今人所见题有“紫凝道人跋”(包括“祝文澜跋”)的《易筋经》,一般出自1917年由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因此,西谛本和述古堂本抄录的“紫凝道人跋”,对我们研究早期《易筋经》内容无疑具有无法取代的学术意义。

注释

①关于台湾图书馆藏有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之事,最早是笔者得悉于台湾龚鹏程先生大作《达摩〈易筋经〉论考》(台湾《普门学报》2001年第5期,该文由余友洪振快先生赐阅),后托同窗好友台湾籍的扬州大学邱瑞琅博士利用今年寒假回乡探亲之机,去台湾图书馆复印惠赐。

②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

③需要说明的是,西谛本《易筋经义》上的“净心抱冰雪”浑厚脱俗,但与其钤在“宋人西园雅集图卷”上的“净心抱冰雪”之印相比,其章法稍有差异。参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式》第924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④⑦(15)凌廷堪:《与程丽仲书》,《校礼堂文集》卷廿五,中华书局,1998年。

⑤钱遵王(1629—1701年),江苏常熟人,自号篯后人、述古堂主人,勤于抄书,学者评说“钱氏抄书,所用纸墨精良,并严加校勘,仔细正误,抄本质量极高。”参见丁瑶《苏州藏书家抄书传统及特点探析》,《晋图学刊》2004年第8期。

⑥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清本衙藏板。该辑本分上、下卷,具体刊刻时间未明,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写的《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中认为是清“道光年间出版”(《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五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版)。其首页右有“宋少保岳鹏举鉴定”字样,“总论”右有“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谛译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字样,“来章氏”三字见于《易筋经》“附录”下卷。“本衙藏板”《易筋经》也有不同的版本。笔者在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和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分别见到了同为“本衙藏板”的《易筋经》。校读之下发现两刻本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如每页面的行数、字数相同,其内容也相同;其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有四:1.有些文字不同。如浙图本中的“外壮神力八段锦”之“锦”,常图本则为一异体字;又如浙图本中“附录”下卷中的“天录识余云”,常图本中则为“王录识余云”。2.有些名称不同。如浙图本中的“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常图本中则为“韦驮献杵势第一、韦驮献杵势第二”。3.浙图本中所绘“十二图势”与常图本相比,有较大差别。4.两版本所附录的《洗髓经》封面,版式相同,但细辨之下其字体有异。本文所用,乃为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藏本。

⑧述古堂本将“阴阳”改为“汤阴”,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易筋经》“牛序”之伪问题。《宋史·牛皋传》记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人,非汤阴人,亦不字“鹤九”。并且,宋时无“鄂镇大元帅”之职,亦无“弘毅将军”之称。参见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

⑨《少林拳术精义》于1917年由上海大声书局出版,首页的右边,题有“西来初祖达摩大师著”,其左边,题有“一名易筋经义伏气图说”字样,其中除收录了天启四年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跋”外,还有嘉庆十年祝文谰的“序”。内容上,《少林拳术精义》基本出自光绪年间的《易筋经义服气图说》。

⑩泥水,这里专指道教修炼之术,又名“泥水金丹”(参见《张三丰全集·正讹》,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

(11)(13)(16)《续修四库全书》第9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唐豪:《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四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

(14)唐豪:《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五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

(17)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又,清人曹秉仁编《宁波府志》卷三一中也记:“(内家拳)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18)西谛本及述古堂本中均列有“外壮神勇八段锦”一则。

(19)《卫生要术》由清江苏吴县人潘霨于咸丰八年(1858)刊印,《内功图说》由清人王祖源于光绪七年(1881)刊印,笔者所见《易筋经义服气图说》为光绪十年春月重刻。

(20)“我命在我”,出自《抱朴子内篇》:“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深刻反映了古代道教强调通过个人努力,以冀长生不老的思想。

(21)无谷等编《少林寺资料集续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责任编辑:王 轲

推荐访问: 易筋经 研究 述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