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朴学与中国诗学方法的转变
[摘要] 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多重直觉与感悟,多为随机随兴、点到即止的印象批评。至清代,因“厌倦主观之冥想、尚客观之实证”的朴学极为昌盛,诗学的批评方法也随之发生转变。批评家们吸收朴学的考据法、综合归纳法等较科学的方法,使中国诗学的实证性、系统性、学术性大大增强。中国诗学由此而逐渐融入现代理性主义精神和实证方法,逐步走向诗学的近代化。
[关键词] 朴学;诗学;考据法;点悟式批评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1—0102—06
朴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清代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朴学”之名,初见于《汉书·儒林传》。汉儒治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清代乾嘉学派继承汉儒学风,致力于治经考据,以区别宋儒性命之学,世称“汉学”,亦称“朴学”。清初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为其不祧之宗,他们力矫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倡导征实、博学的新风,以朴实、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相尚。
朴学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治学精神和方法。其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是“无征不信”。梁启超称之为“科学的研究法”[1](P12),胡适也为这样一种“严格的、精确的”方法心折,称18、19世纪为“考据的时代”[2](P570),“一种新精神、新方法带来的学术复兴的新时代”[2](P571)。风气所及,几乎所有学者都用此方法来做研究,诗论家们在谈诗论文时,也一定程度地借鉴了它,使清代诗论较从前有了一大转关,即更具实证性、专门性、系统性,因而也更具学术性。当批评家们把文学批评不再视作“闲谈”之资,而是作为专门名家之学时,朴学的精神和方法就深深浸透其中了。
一清代诗学之考据法
清代考据法的开山鼻祖顾炎武,不仅创辟了考据的步骤程式,而且给它注入了新锐之精神。至乾隆、嘉庆年间,考据法盛行于全学界,达到顶峰状态。考据法具体而言指:“凡立一意,必凭证据;选择证据,以古为尚;孤证不为定说。”[1]( P47) 可见考据法是一种颇为严格、精密的研究方法,包含有举证、分析、推理诸过程。清代朴学家守此方法甚严,且功夫用得极深。他们立论时,大规模搜集材料证据,以求结论的正确可靠,如顾炎武为考证“服”字的古韵,在《诗本音》中举证三十二条,在《唐韵正》里搜集一百六十二条证据。朴学之求实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清以前也有一些诗论诗话偶涉考证,如吴聿的《观林诗话》、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等,严羽之《沧浪诗话》中也专列“考证”一节。但至清代,因受朴学影响,考据法才形成规制,并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之中。
清代诗学考据法之衍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清初诗学之考证法
清初诗论之考证法,尚处于发轫阶段。引证材料有限,或者不确,但考证辨伪的风气已开。毛先舒《诗辨坻》中考证《素》、《文木》等赋非汉西京之调。其步骤如下:首先质疑,从风格上讲,诸赋多艳语,似六朝人之伪拟。然后举证,指明班固《汉书·艺文志》不载诸赋而诸赋仅见于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之中。最后是结论,诸赋当为六朝人伪作。这一段考证,有实证,有分析推理,已初具考据法之精神。但此为孤证,且推理中主观臆断成分较多,所以与同时的顾炎武等人相较,谨严不足;与中叶的赵翼,甚至沈德潜等比较,又深入不够。
明末清初人徐世溥《榆溪诗话》对历代诗作多有辨证,如考证《胡笳十八拍》的真伪、使事之始等问题。吴景旭《历代诗话》共八十卷,分十集,内容极丰富驳杂。全书重在考订名物,诠释字句,约计千余条,每条皆杂采各书考证,或辨旧说之非,或参其异同,或补其所遗。清初施闰章《蠖斋诗话》,考证《惶恐滩》、《石壕吏》之误字诸条,见解新颖独到。此书有不少内容是考证诗歌用事用字的正误得失,但不够严谨和准确,有一些失考之处。清初诗论大家王士祯的著作被后人分类整理成《带经堂诗话》共三十卷,其中有八卷为考证类,典制、名物、音训、字义、句意、用事皆在其列。
(二)清中叶诗学之考证法
诗学著作中的考证法极盛于清中叶。其原因,一为考据学此时正如日中天,统领全学界,诗论家们亦趋此时尚。一为大批学者开始直接参与诗歌批评、诗学探讨,带来了精纯和规范的考据法。因而,无论是学者还是纯文人,无论是极重考据的肌理派,还是于考据颇有微词的性灵派,都能不同程度地运用此一方法。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偏于征实的诗学力作,其考证较之清初已显得更为细致、审慎,但仍可明显地分为两类:一为学者兼诗论家的考证,一为纯文人的考证。我们看下面两则诗学著作中的考证,其一选自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其二选自洪亮吉的《北江诗话》。
沈德潜考证“仓皇”一词始于何时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之九十二条。
例证一:少陵之诗:“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黄。”
例证二:少陵之诗:“苍黄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例证三:柳州之诗:“苍黄已驱逐,谁识死与生?”
例证四:柳州之诗:“数州之犬,苍黄吠噬。”
分析推理:唐人将“仓卒皇遽”省作“仓皇”。
归纳综合之一:唐诗无“仓皇”。
例证五:宋欧阳修《伶官传》云:“仓皇东出”,始见“仓皇”。
归纳综合结论之二:“仓皇”一词始于宋。
洪亮吉考证唐韩翃诗“日暮汉宫传蜡烛”中“烛之用蜡”起于何时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四之二十九条:
材料一:《楚辞》云:“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材料二:《文子》云:“膏烛以明自销。”
材料三:《史记》曰:“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
材料四:桓谭《新论》:“灯中脂炷,燋秃将灭。”
材料五:徐广曰:“人鱼似鲇,四足。”《正义》引《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
推荐访问: 朴学 诗学 清代 中国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