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幅同名油画《最后的晚餐》中的“艺术风格学”
视觉观看的方式,或者是艺术审美鉴赏中感知的方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统一的,也不是每个地方、每个民族就是一样的,它经历了一个如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样漫长的过程。奥地利艺术学家李格尔认为美术史是具有自然法则约束力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就风格的演变提出了“触觉的”和“视觉的”这一对对立的范畴。瑞士著名美学家沃尔夫林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对艺术风格学做了更系统的分析,并加以总结提出艺术风格学的五对范畴:线描和涂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在《艺术风格学》一书中,从整体现象的局部的视觉出发,对意大利和北欧的风格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的形式的风格,使两种风格得到了详细的比较。使人们对于这两种有对等价值的风格便有了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
这本著作成为沃尔夫林最为重要的贡献,即一套用以分析文艺复兴风格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五对相对的概念。每对概念的每一个描述成分为描述在早期或古典阶段的特点。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的每一章节都引用达芬奇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来论证他提出的形式概念。威尼斯画家丁托莱托对于“最后的晚餐”这一题材也曾多次出创作,先后画过七八幅之多,在这里,我们选取其中的第三幅进行赏析。但从这副作品的构思来看,就非常具有独特性,这幅作品与他创作的另外几幅进行比较,要更为大胆一些。画作中采用斜角线构图,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除此以外,作品中倒挂飞旋的人体动作,充满着强烈的神话色彩,迎合宗教故事神化的特点,同时耶稣与12门徒之间的关系,也是极有节奏感的。
一、线描和涂绘
往往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或一件作品的时候,形象本身的轮廓线或界线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边线是否清晰、完整、鲜明,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眼睛对母体的追寻。在构成网络里,母体本身的重要形迹是由线条决定的。但是,如果轮廓线模糊,该物体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作品中边线含糊不清,将会导致不同形体出现融合现象,不同色域便会重叠、互相渗透; 如果我们的眼睛不能清楚明白地看到形体和形体间的界限线,那么这件边线模糊的艺术作品则将被称为涂绘的或印象主义的。在涂绘性艺术中,重要的并不是线描,而是事物的体积,这些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体积构成了整个画面,使得作品的总体色调或气氛融为一体。从视觉感官出发,不难发现线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较为稳定坚固,而艺术风格中的涂绘则与线性正好相反;它暗示着运动以及不确定性。线描风格的作品,一般都给人一种清晰感,使人能够很明朗地观察到整个塑形,通常艺术家们会使用线描风格去表现固体对象,坚定的线描给观者带来清晰的边界轮廓,以致产生触觉的效果,带来视觉的质感体验。这种风格的形象具有可测量性和有限性。 而具有运动感、边界轮廓模糊的风格,则是涂绘风格。这种风格所呈现的轮廓线具有含混不清的特征。从美学意义上来说,涂绘风格所表现的事物的意义和美恰恰就在于它不明朗的轮廓边缘。而线描风格意味着事物的意义和美首先在轮廓上寻找,而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丁托莱托的《最后的晚餐》中,都将大面积地使用明暗去烘托氛围,将明暗用做构图因素,但是如果没有线条所给予的确实可靠的指导,那么明暗还起作用吗?在这里线条均匀的围绕在每个人物周围,明显把形体与形体区分出来,出现清晰的线条,每个形体排列成连续的平面,通过线描的风格,使母题更加地突出。
二、平面和纵深
说到艺术风格学中的平面和纵深,便要跟二维和三维空间联系起来。平面和纵深其实与作品中空间的错觉有关,在艺术创作中关键不在于我们的感知是多少维,而在于如何去构建和突出第三维。在文艺复兴盛期,艺术中的空间多被处理为平面,物体是互相平行的,且与作品本身的表面平行,就好像是被画在一块平整的板子上一样。而作品中通过对角线的延伸产生深度感营造一种不断延伸的深度,则是巴洛克艺术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古典平面风格的最重要的范例,画作中虽然坐着一群门徒的餐桌必定要被布置得与涂画的边缘平行,但是任务的组合和他们同图画空间的关系在这里第一次获得了墙壁一般的坚实性,这种坚实性强迫着我们接受平面。而丁托莱托的这幅《最后的晚餐》,画家则从纵向的角度别出心裁地去描绘这顿“最后的晚餐”,这种透视纵向的角度,使观者仿佛居身其中,站在场景一侧的高处来观看,目睹了整个事件。这副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的动作都是成组的出现的,这样的纵深构图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繁忙的气氛,一切都在酝酿中,画面也极富有叙事性的。“他不只是工作速度快,他的作品残留下粗犷的笔触,使人看不出他的画是否已经完成。”瓦萨里曾经这样评价丁托莱托的画。我想这决不是说他创作的技法粗糙,而在于表示他用笔触追索光与运动感的结果。丁托莱托暖色系的色调极为偏爱,但是他作品中的暖色并不是为了追求艳丽,在暖色中,大量使用了暗调去处理画面,这样的明暗加强所创作人物的心理因素。这种画风也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的作品中,他们通过临摹丁托莱托的画法来吸收这种光影的表现效果。
三、封闭的和开放的形式
沃尔夫林的封闭的和开放的形式的概念适用于闭合物。依照所采用的造型结构,一件雕刻,一座建筑,或一幅绘画,从根本上说可以是开放的或者封闭的。 与巴洛克的松弛的形式相比,古典设计可以看做封闭构图的最典型的形式。 封闭的构图形式则是通过或多或少以构造的手段,将图画处理成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处处都引向自身,但是,开放形式的风格则是明显地引向本身之外,并且故意显得像是无限的,尽管隐蔽的限制还是理所当然的继续存在着,并使图画可能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独立性。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通过对中央人物的孤立和左右圣徒的分组,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形式,同时已耶稣为中轴线所呈现的对称形式,又使画面首次变得生动起来。而较早的画家或者完全不允许基督呈现为中央的人物,或者至少不让他照此表现出全部的效果。純粹的对称甚至不是画家的目的,这些都是用来加强生动的运动印象。这幅画在空间上的处理,属于半开放空间表达,首先,在作品额最前端是耶稣和圣徒们呈一字形分组排列,然后人物身后的房屋及两侧的门洞和天顶的花纹,在这里都受用透视的原理去描绘,从而制造出真实的景深感,成熟地表现了三维空间,此外,房屋地尽头,三扇敞开地窗户打破了封闭的空间,朦朦胧胧地室外景色将空间再次拉长。丁托莱托的《最后的晚餐》中描绘的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用大角度地斜角透视,再结合人物动态的处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紧张感和十分不稳定的气氛。
四、多样性和同一性
在一件古典作品的构图体系中,虽然每一个单独的各个部分都是为整体服务,但是它们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画面统一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要的目的,但是在多样性中,统一是由各个自由部分之间的和谐达到的,而同一性中,统一是通过在单一主题中各部分的结合,或者是通过从属关系,即所有别的部分都从属于一个占绝对优势的部分达到的,局部是受整体制约的,然而却仍然具有它自己的生命。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犹大向教会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12门徒共进晚餐,由耶稣的一句:“有人出卖了我”,而使众徒的形态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有的人惊恐,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怀疑,有的人剖白等等,以及他们每个人的手势、眼神和行为,各有迥异,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达芬奇对画面中人物都刻划得十分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观其构图,我们发现他将人物安排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前,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家运用不同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12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画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体。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完美的作品。丁托莱托《最后的晚餐》作品中,倒挂飞旋的人体动作,暖色调的暗部背景,耶稣与十二门徒之间的关系,富有运动感的斜角线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法, 神话般的舞台效果也都是为了画面的主体服务,使整体统一起来,营造紧张的富有节奏感的神话色彩。
五、清晰性和模糊性
清晰性和模糊性这个概念与线描与涂绘的概念是非常接近的。清晰性的问题属于那种被认为来自盛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视觉类型;这两个时期各不相同的事实,则是由于“对世界的不同态度”。达·芬奇坚定地认为,即使是公认的美,一旦它妨碍清晰,哪怕是有一点点的妨碍,就应该被摒弃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典艺术地灵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代表的是更高级的古典清晰的阶段了。形式的展现是完美的,而且,这一构图中的图画重点与实际重点完全一致。丁托莱托《最后的晚餐》中作品轮廓已经模糊了,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特别是暗部的人物,面部使用了大量的阴影去表示,五官没有清晰的描绘,作品中仅突出主要人物的描绘,周围的人物几乎都堙没在阴影中,这样也使画面更具有戏剧张力。
六、结语
沃尔夫林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他的艺术研究的特色就是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中,不去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地盯着艺术品本身,分析其风格变化,并将它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艺术史是“历史学科中的一个小伙计”。对艺术的关怀只有同时兼顾了“圈儿内”与“圈儿外”,才能写就一部生动、活泼、清晰的艺术史 。艺术史研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母体基本的事实,其二是將母体事实归类。前者主要借助考证,而后者,更多解释意味一一解释效力越强越说明其客观性,抓住这两个方面,才真正是要各个学科融会贯通,从而高屋建瓴,不至于将我们的眼光局限于一个个单独的艺术品。特别现当代研究艺术史的年轻一辈,更要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把握整体。
推荐访问: 浅析 油画 同名 晚餐 两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