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宝藏大海道
大海道,丝绸之路中至今未被完全探明的一条古道,始于汉代盛于唐代。其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唐玄奘西行取经,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而至柳中,在他的笔下,大海道“大患鬼魅碛”。而在唐代《元和郡县志》卷40中,大海道被记载为“大沙海”,入口处在“在县(柳中)东南九十里(今迪坎儿)”,“东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从名称看,这条古道原先是有“海”的,或许是因罗布泊当年实际存在的“海水”而成名,亦或许是因为流沙如海而得名。时至今日,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古道早已不复存在了。
为了纪念这条人们从古至今依然耳熟能详的丝绸古道,我们把从鄯善到哈密中间地段的一座天造地设、瑰丽奇伟、神秘莫测,堪称雅丹宝藏的雅丹地貌城命名为:大海道。当然,从路线上看,当年的大海道很有可能是从这里穿城而过,或从城旁迤逦而去。
宝藏路线图
这个新命名的大海道西距鄯善县190公里,东距哈密市约160公里,其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92°6ˊ7〞,北纬42°52ˊ9〞,平均海拔220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目前有两条路通行,一条是从鄯善的沙尔湖进入哈罗公路约100公里后,西拐50公里后到达,另一条是沿G30高速到达了墩后,南折约70公里后进入。
从鄯善县的沙尔湖到哈罗公路,西拐50公里后,就进入了大海道的河床。沿左手边的小路冲上一个小山坡,一座高大的雅丹地貌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大海道给你的第一个见面礼。高大的山体上,数百道柱体壁立千仞,无数条风迹线横向飘忽。站在这座山下,抬头仰望、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千万年来,这座矗立在大海道最东端的山体,在风雨霜雪的雕刻下,奠定了整个大海道的地貌风格。
从东到西鸟瞰,这个大海道呈现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这座雅丹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尖角,由此,可沿西南、西北两条路线观赏。沿西南方向,一路上至少可见5处奇绝的大景,到最西边的一处“圣殿”景观后,也就到了三角形的西南线底端,此时只能原路返回。除非有大排量的越野车、一流的驾车技术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才能翻山而过。
沿西北路線,可直趋大海道的中心,沿途有数不清的大景和小景,如果你忍不住要拍摄的话,短短不到5公里的路程,可能要走几个小时。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宿营点,先行者在每一个理想的休息区都会留下明显的印迹。扎营在这些地点,就可以背上行李和摄影包,四面出击,八方览胜。
早晨从鄯善县或哈密市出发,沿G30高速到达了墩后南折,穿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桥、涵后,再由便道穿过一个工厂的厂房,约60公里后,沙石遍步的路面迫使你不得不放慢行车的速度。既而,路的右侧就出现了一个个小巧的雅丹造型,这是告诉你快要到了的节奏。很快,一道明显的河床直铺在你的眼前,左右两侧的雅丹地貌使你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停车。这样,夕阳西下的时候,你就来到了大海道的中心。
宝藏的绝世风光
置身在大海道,人类的想象力显得太过于单薄而匮乏。在一个个绝世的造型面前,你实在无法用“想象力”来脑补这些雅丹形成的过程,实在难以用现有的词汇来描述这些雅丹的现状。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看不到的。
南面拍大场,北面摄巧景;登高看海道,行走追光影——这是一个摄影师多次拍摄大海道后总结的心得。在大海道的南面,山体一字长蛇地排列着,旷久的长风日复一日地精心雕琢着每一个山头。不知道历经多少年的大雨冲刷后,无数条裂缝直贯而下,有的自山顶到半腰,有的直到山底。然后,风雨合力打磨,千万年后,形成了既统一和谐又各不相同的山形地貌。从东到西细看,最东端的一座与第二座之间是隔开的,第一座南北直立,第二座则是由东南向西北,仰面斜立,仰面上,千百个佛龛里,仿佛有百千尊神佛坐卧行走,神态各异。
第二座雅丹后有诸多连体的丹雅,长达四五公里的山体再无缺口。山体每隔几百米就会出现一处奇绝的造型,孤立在山尖上的,峰体铮铮,尖峰傲然,盛气凌云,睨视群山;一字排开在山头上的,峰体高立,峰谷幽深,一小众山;蜷在山体怀抱之中的,骨骼奇特,凸凹有致,跌宕起伏;那些不慎跌落山脚的,依然保留着站立的姿态,脚踩流沙,头顶巨石,风度依存,风骨犹在。这些经典的大场景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最西面的“圣殿”。这是一处雅丹的集聚地,几百米长的山体上,孤立的山头三四个,直立的山峰五六座,半圆形的、立锥形的、扇面形的、塔形的、城墙形的山峰高低错落地聚在一起,仿佛是山神们聚居的府邸和殿堂,那最高的山峰海拔352米,是大海道的最高峰。
如果说南面的是山上的雅丹,那么北面的就是平地上的雅丹了。在“海道”的两侧,一座座雅丹或孤立或相连,东西南北错杂陈列着。雅丹的立柱和线条的风格是协调一致的,而北面的雅丹群中还有众多不合群的小造型。这些小造型天公特设,地母独造,精巧奇绝,极为罕见。
这些小造型散落在山形的雅丹之间,山头上、山坡上、山腰间、山脚下,可谓无处不在。在山头上的,是各种象形的动物聚会,世上有的、没有的,在此都可以看到,它们不因人的到来而惊讶,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嬉戏、玩耍;山坡上的,是各种抽象的岩石组合,非石非土、亦石亦土的它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流沙中固守着自己的家园;山腰中的,宛如一尊尊神佛,在天公开凿的千佛洞中或打坐修行,或肃立听禅,听不明白的凝神静思,听到妙处的则手舞足蹈。
在北面的一座连体成片的雅丹山体上,有一处奇特的小造型组合。下半部和山体紧密相连,上半部却脱离了山体,千万年的风呼啸着掠过,把上半部雕刻成四五个直立旋转的陀螺,最高最大的一个陀螺,一个不小心歪了身子,倾斜的样子随时可能摔倒,幸好天公降下一只飞鸟,稳稳地端立在陀螺的顶部,才使它稳定了重心。这个组合的造型在山下看,看不出它的神奇之处,只有冒险爬上山腰,居高临下,从山壁向外看,向左右两侧看,才能看到它的凌空之奇和惊险之妙。
按理说,由于山形山体不同,位置不同,风向不同,大海道不可能出现两个雷同的造型。然而,在海道两侧的山形雅丹脚下,却发现了4个相似的小造型。这4个小造型都是从山上摔下来后,直立着站在流沙中,头顶上横着一块巨石。
这个雅丹宝藏之所以被命名为“大海道”,当然是因为“海道”的存在,而观看“海道”就需要登高或航拍。航拍最东端的那座雅丹,北侧就是弯曲的河道。河道中流水的印迹、龟裂的黄土地和沙石道面交错布陈,“海道”的形态清晰可辨。
海道兩侧高大林立的雅丹都是可以爬上去的,南侧的甚至可以开车上去。此时,居高临下地观看有海道在内的雅丹景观又有不同。对高大的雅丹,仰视,会产生一种敬畏,俯视,敬畏中又增添了一种感叹。敬畏是因为发现了人的渺小,感叹天地悠远而人生短暂。
一天之内,随着光影的变化,大海道的所有雅丹也变换着形态。早晨,第一缕光线总是偏爱那孤傲的山峰,内心孤独的摄影师恰好来到了山下;中午,炽热的阳光打亮了整个山体,一座座雅丹像一本本徐徐打开的木简,“海道”的神秘和传说浸入摄影师的身心;傍晚,金黄色的暖调笼罩了群居的雅丹,摄影师们也汇聚在一起,长枪短炮与纵横的线条精确合焦;深夜,灿烂的星空下,某一个有尖峰的雅丹脚下,总有几个不满足的摄影师,将大到不能再大的广角镜头瞄向天空。
宝藏的生命力
和其他地方的雅丹地貌城不同,大海道蕴藏了丰富的生命力,这是随着“海道”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的。
第一次来到大海道,你可能只会被高大奇异的雅丹和亘古的荒凉所震撼,你只会觉得世之雅丹,莫高于此,世之荒凉,莫过于此。放眼整个大海道,除了自己的气息,再无活的生命。第二次进入大海道,你可能会感知一座座雅丹的灵光和神气,会赞叹那一个个、一片片鬼斧神工的天公之作。第三次探秘大海道,你在精心寻找精巧的雅丹时,会惊喜地发现还有更小的生命——壁虎,还有象征着生命的两株红柳,既而,出现在眼前的还有成片的芦苇,最后,你狂喜地发现,还有一口井,一口日夜自流着温泉水的水井。
水井的发现,源于早晨的鸟叫声,睡在帐篷里的摄影师被鸟叫惊醒,恍惚间以为回到了乡村、家园。一片苍凉的大海道怎么会有鸟呢?鸟们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生存呢?
水井的发现,得益于对两株红柳的探索,在一片高高在上的雅丹山体前,一片白花花的流沙中,两株红柳虽匍匐在地,却顽强地生存着。这说明地下有水源,可是,为何只有这两株红柳呢?再没有别的动植物了吗?水源又在哪里?
这口井在雅丹地貌城的南面,距离雅丹的山体不到两公里。一条由红柳、芦苇和野草组成的林带斜横在戈壁荒滩上,闪闪的芦苇绿,灿灿的红柳红会指引着你来到井边。水是温热的,可以洗澡;水是微咸的,可以饮用,做饭,洗漱;水是自流的,不要顾虑会突然断流。有了这口井,大海道的荒凉印象被颠覆,有了这口井,大海道的历史研究和地理勘探就因条件便利而有了可能,有了这口井,大海道的旅游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
推荐访问: 宝藏 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