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2-03-16 10:04:03 | 浏览次数:

摘要: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推动人们日益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问题。今后应当恪守导向性、发展性、实效性和全面性原则,在监控的方式、内容、方法、主体以及监控结果使用等方面加强研究,不断提高监控成效,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44-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注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美国的全国教育进展评议处(NAEP)在1963年组建而成,当时由泰勒出任主席。NAEP一经成立便开展了对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系统研究,进而研制出了世界历史上首个教育质量监控方案。此方案的首次应用是对美国全国1969~1970学年度教育质量的监控。随后,其他国家也逐步开始重视对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研究以及监控方案的实施。同时,全球范围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也尝试性地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逐步开展起来。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经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监控,要求各地“要把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义务教育质量抽查制度以及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等。然而,就整体而言,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仍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1.重监督,轻控制。现行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基本上属于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功能是基于标准发现问题,而对在监督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如何控制,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突出表现为现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注不足,对影响教育质量因素的研究性分析不够。

2.重形式,轻内涵。近年来,国家及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以及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陆续出台了许多针对学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的政策和法规。然而,在这些评估监测工作中,有相当比例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等外在性环境上,追求形式过关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对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指标关注不够。

3.重外部,轻内部。在现行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里面,政府是整个体系的主体力量。政府的地位在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中处于绝对的权威,对学校自身在教育质量监控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发挥不够,导致很多学校缺乏自我改进动力。监控主体角色定位错误,必然会使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力量无法形成合力。

4.重成绩,轻发展。从文本看,目前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指标体系涵盖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情况,而实际的监控重点仍是看学生的知识测验成绩,对学生发展的非认知领域特别是社会性发展、个性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的关注较少。

二、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质量监控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导向性准则。教育质量监控要保证其有效性,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并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具体依据,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在对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估时充分挖掘其诊断、反馈和促进改善的功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评估技术的创新,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走向,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全面性准则。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升学成绩,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状况。不仅监测各学科的学业水平与质量,也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监测;不仅监测学生的技能与知识掌握状况,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展态势的监测;不仅对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也要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定性判断。采取多角度、多指标和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监控模式,能够保证教育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切实地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3.实效性准则。有效、系统地监控和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对教育质量做出科学评估,深入、客观地分析每个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及时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发展性准则。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应当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三、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

1.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权威性。建议成立以研究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为主要职责的国家级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加强对质量监控模式的研究、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改进。为保证工作效果,国家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成员的广泛代表性,包括学校教师、教育学者、测评专家、教育管理人员、社区代表以及学生家长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建议加强立法建设,可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质量监控法》,确保顺利地开展教育质量监控工作。

2.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监控方式。教育质量监控方式要多样。考试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教育质量监控应将考试、教学调研、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严格控制区域性、全科性统一考试,不得以考试结果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严禁按考试成绩进行排队。

3.统筹兼顾的监控内容。教育质量监控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学校管理质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业质量。一是学校管理方面,包括学科巩固率、学校课程计划、教学活动、教师研修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二是教师教学方面,包括备课、教师团队研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三是学生学习方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水平等。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建议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情感是否具有本质上的改善,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作品创作质量是否有显著提高以及包含高级思维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有明显提升。

4.多样化的监控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审视,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方法包括信息收集的方法、信息处理的方法以及信息处理结果使用的方法。在信息收集方面,可以采用测试法、操作法、问卷法、资料法与观察法等,从不同角度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通过比较法、路径分析法、归因分析法与公众解释法等对所搜集到的教育质量监控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解释;在结果使用方面,可以通过公告法或报告法等形式向公众宣布并促使教育决策部门依据监控结果,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提升教育质量。

5.掌控好关键环节。做好教育质量监控需要把握好的关键环节包括要素评价与流程评价、要素监控与流程监控。其中要素评价和监控是指对评估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评价,涵盖硬、软件条件。评价时通常考察学校是否具备满足教学需求的校舍、场地和其他相关教学设施,是否具备素质达标甚至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否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是否具有来自社会、社区的支持以及鼓励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环境氛围等。流程评价与监控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要求监控主体及时了解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和效果质量。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制与选择,以及备课、研讨、上课、作业、反馈评价、组织活动等教学具体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有计划、有设计、有操作、能变通的开展并且具有反思和完善的意识,而且教育管理人员,例如校长,也应该对教学过程心中有数,有效地管理教学过程。

6.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在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网络过程中,首先建立分级管理的教育监控制度,从国家、地方到学校都要有各自的监控制度。其次,分门别类地颁布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控方案,特别关注学校自我评估、地方评估和全国评估结合起来。委托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专业性的评估监测中心,定期开展质量监测评估。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力量的参与。不言而喻,质量监控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专业要求非常高,这需要借助和依靠高校以及科研院校的力量,尤其是在监测评估技术的研发方面。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等专业技术的力量,才有将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工作推向高水平的可能。

7.关注监测结果的有效合理使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要满足国家、地方、学校以及社会家长多方面的需求,必须开放使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育质量数据库,也可以定期出版或发布全国性的教育质量年度白皮书,公而告之。

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层级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定期报告制度。监控报告不能局限于考试环节和分数证据,要注重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教学建设工作出发,关注课程与教学建设,提供多方面的证据来反映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教学改革创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这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各层级都要下大工夫。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科学地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开发人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加强和改进教育质量监控也是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质量工程,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喆.教育质量监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

[2]王毓珣,吴仁英.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构建申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3]程素萍.小学教育质量监控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五区为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2).

推荐访问: 中小学校 教育质量 监控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