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策

2022-03-17 08:05:53 | 浏览次数:

【摘 要】 手机短信以其传播快捷、内容保密、表达宽松、费用低廉等特点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发挥手机短信积极作用、遏制其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道德教育,注重思想引导;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倡导高雅文化,营造校园健康氛围。

【关键词】 手机短信;大学生;德育工作;影响;对策

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的《2007年7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显示,截止到2007年7月31日,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50856.4万户,较之上年末新增4748.2万户,平均每天有超过3亿条短信在用户之间传送,手机短信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另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些手机用户中,在校学生占46%。可以说,中国通信的主要使用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为青睐、最为普遍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为什么手机短信会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这要从它自身的特征说起。而对于手机短信对当代大学生有何种影响,我们要加以辩证的看待,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手机短信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便捷的交流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弊端。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于手机短信的根本态度在于扬长避短,发挥其有利作用,同时减轻其消极影响。

一、手机短信的自身特征

作为正在崛起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几乎集中了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

1、传播简便快捷

手机短信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地域、时间、终端设备和操作技术上的限制,使用方便,传送迅速,反馈及时,真正实现了用户与信息同步。手机用户只要随身携带手机,不管对方是否开机、是不是在服务区,都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想传播的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类信息编成短信发送出去,且操作极为简便易行,传播效率空前提高。

2、内容安全保密

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短信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保密性,是一种更为安全的信息交流方式。特别是相对图文和语音传播,短信具有不发声、不曝光等隐蔽性特点,也是用户在不方便通话时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形式。

3、表达自主宽松

手机的迅速普及,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短信的编辑人和传播者。短信的发送源于手机用户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需要,追求发送行为的自主和随意。这种自主性同时体现在发信者对发信对象、发信时间、发信内容、发信方式都可以自主选择,真正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使得人们的信息交流更为自主平等、宽松和谐。

4、费用低廉实惠

发送手机短信相对使用固定电话、手机通话、发送传真、电报等,收费低廉,每条短信仅0.1元,而且实行单向付费方式,信息接受者不需要额外付费,比较经济实惠。此外,目前许多通讯公司不断推出“缴话费、送短信”和“短信定制”等优惠活动,消费更加低廉。

除了上述特征外,手机短信还具有双向传播,反馈性、互动性强;可以存储、编辑、转发和反复使用;能消除面对面交流或电话交流时传受双方由于阶层、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有利于更为真实全面的自我表达;接受信息具有不可选择性,信息必读率高等特点和优势。

二、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短信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方便了大学生们的生活,给大学生的生活增色不少,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种种弊端。

1、手机短信给大学生带来的便利

(1)手机短信保护了大学生的隐私。大学生们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年龄,他们有着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强烈的欲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他们都想公之于众,他们也有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十分敏感的感情问题。手机作为大学生的个人私密物品,发送手机短信没有声音,也不会有人知道发送短信的内容,除非是窥探。这样就避免了像打电话时别人会听到自己的谈话内容,网上聊天时可能会在无意间看到聊天内容时的不悦与尴尬。因此,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隐私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2)手机短信使得大学生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和谐。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是:教室、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和报告厅。这些场所中,大学生要保持安静,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和礼节。手机短信具有隐蔽性,文字短信是无声的文本,发短信时不宜打搅到周围的人。只要把手机短信提示音调整为振动,一切麻烦就迎刃而解了。

(3)手机短信花费相对低廉,符合大学生的消费层次。一般的大学生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都还是在花费父母给的生活费,他们的消费层次相对较低,而廉价的手机短信正好符合大学生们的这种低层次的消费特点。与手机通话相比,短信更加廉价。

(4)手机短信满足了大学生追求自由时尚的个性特点。大学生在校居住空间狭小,生活空间有限,学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思想和行为受教师和家长的制约和控制,迫切需要一个不受外来任何势力干预和束缚的自由平等空间。手机就为他们建构了这样一个自己作为主人的真实而又个性化的短信王国。

2、短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手机综合症”手机短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甚至泛滥,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短信瘾症。有人称之为“手机强迫症”或者“手机综合症”。

(1)大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能力的下降。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没有手机短信会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很多大学生完全依赖通过短信与老师和朋友交流感情。如果这种状况走向极端,就会造成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能力下降。

(2)垃圾短信无时无刻不干扰着大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收到过垃圾信息,“躲都躲不掉”成为他们面对垃圾短信时的无奈。垃圾短信中的一种是诈骗短信,即利用手机短信从事诈骗活动。手机短信负面信息的传播离生活要近得多,对人际传播环境和社会空气的污染也更真实和严重。

(3)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学业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所谓学生,其首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又是一项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高级脑力活动。只有注意力保持持续的集中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率。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状况:大学生在上课或者看书的时候手机往往是处于开机状态的,他们的学习过程会不时的被短信打断。

三、高校遏制手机短信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建议

1、加强道德教育,注重思想引导

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手机短信作为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合法的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信息传递,增强他们对手机短信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防范技能,使手机短信不仅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心护士。

2、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但都没有专门对手机短信加以明确说明。特别是如何追查非法信息传播源,确定并处理始作俑者,以及如何处罚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传播便利,从中牟利的有关运营商等,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和相应的处罚规定。

3、倡导高雅文化,营造校园健康氛围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从一个侧面也暴露了校园文化的贫乏。短信作为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的方式,它的盛行意味着其它交流方式的不足和缺失。因此,建立和健全正常、有序、良好的人际交流渠道和方式,将是对短信过盛和负面影响泛滥的有效抑制。

大学校园是知识的殿堂,在这里大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学习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创造着新的文化。手机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出现于大学校园,它既昭示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也意味着教育者即将面临新的教育挑战。如何正确发挥手机短信文化作用,提高短信文化品位,有效地遏制不利于青年社会化的信息在手机中出现,这是一个需要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付义容. 丰富多彩的手机短信.语文学刊,2004(3).

[2] 刘旭东. 后现代语境下的短信文化.宜宾学院学报,2004.4(5).

[3] 张茜.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短信使用的影响.法制与社会, 2007.01.

[4] 彭榕. 不良手机短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5] 徐军伟. 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八大功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

【作者简介】

李元远(1989-)女,湖北襄阳人,襄樊学院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级学生.

推荐访问: 手机短信 对策 当代大学生 影响 教育